大家好,今天咱們來聊聊美國的消費者,尤其是在這個“關稅+高物價”的組合拳下,他們是怎么扛下來的。
先說個背景,特朗普政府搞的關稅政策已經實實在在地開始起效了,進口商品價格嗖嗖往上躥。按理說呢,東西貴了,老百姓就該掏腰包掏得小心點兒,對吧?但很神奇,美國人不但沒縮手,反而買得更起勁了!
最新公布的6月份零售銷售數據是這樣:環比增長0.6%。這啥概念?就是之前兩個月還在往下掉,現在突然一個反彈,幅度還挺大,而且比大家原本預期的強多了。
本來市場覺得也就漲個0.1%,結果直接飆到0.6%,這跟考試原以為勉強及格,結果老師說你拿了全班前五差不多一個意思。
而且這次不光總量漲了,剔除掉汽車、汽油這些波動大的項目之后,核心的零售銷售也漲了0.6%。意思就是,這不是汽車一個人在唱獨角戲,整個消費大盤是有力度的。
大家都在盯著美國消費者的表現,不是沒事找樂子,而是因為美國的經濟里,差不多有三分之二都是靠消費支撐的。你要是消費者一慫,全美經濟都得跟著打噴嚏。所以這波零售數據出來后,不管是華爾街的投資人,還是白宮里的經濟顧問,估計都能松口氣。
我們來看看數據細節,零售銷售總共分13個主要品類,有10個是正增長。最亮眼的是汽車銷售,之前兩個月都在掉,現在直接反彈,而且這還不是大家搶著在漲價前買車,是漲價之后大家依然掏錢買,這可不是一般的消費信心。
再看看服務業唯一上榜的項目——餐廳和酒吧。你可能覺得這個不算啥,但實際上,它在零售報告里可是唯一一個服務型消費的窗口。6月份也漲了0.6%。你說說看,東西貴了大家還能去喝酒吃飯,這說明啥?說明美國人是真的沒打算收手,哪怕錢包瘦了點,也不打算放棄生活質量。
經濟學家Heather Long也出來發話了,她說今年夏天的關鍵詞就倆字:“韌性”。什么意思?就是你以為漲價會嚇退大家,但消費者要是覺得這筆買賣劃算,哪怕價格比以前貴點,他也一樣下單。
還有一個特別值得關注的指標,叫“控制組零售銷售”,這是直接算到GDP里的那部分。它把一些大起大落的項目比如汽車、餐飲、加油這些排除掉,更能看出真實的消費趨勢。這部分6月份也環比增長了0.5%,而且同比已經漲了4%。這就是在說,即便各種成本上去了,消費者也還是在持續買、持續支撐經濟。
更厲害的是,如果我們把零售銷售的數據拿去減掉通脹(也就是CPI)影響,粗算一下“實際”的零售銷售額,那就能看到,這個指標已經連續九個月實現同比增長了。換句話說,美國人的購買力在物價上漲的背景下,仍然是往上的。錢沒變多,但買的東西卻沒變少,甚至還多了點兒。
很多人之前根據各種調查情緒指數,以為美國消費者要開始縮手縮腳了。畢竟新聞里天天都在說“前景不確定”“通脹壓力”“就業風險”,大家以為老百姓也會緊張。但從現在的實際支出行為來看,那些情緒并沒有真的轉化為行動。說得直白點,就是雖然大家嘴上說“怕怕”,但買東西的時候一個比一個果斷。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零售銷售一出來,市場立刻就有反應。美債收益率立馬就上來了,2年期國債收益率當天漲了3個基點,直接到了3.921%。什么意思?債市那邊的投資人看到了消費的火力,覺得美聯儲可能不會那么快轉向寬松,利率可能還得挺一陣子,所以國債的收益率就上去了。
整體來看,雖然貿易政策和價格上漲這兩個壓力山大地壓在消費者身上,但目前的跡象表明,美國消費者還挺抗壓。你可以說這是消費習慣、信貸便利,也可以說是就業穩定帶來的信心,但不管怎么說,至少目前美國的消費市場還撐得住。
所以,接下來市場要看的就是:這種“我就買我不怕”的狀態能持續多久?如果下半年經濟繼續承壓,消費者還能不能這么“剛”?還是說這只是“最后的倔強”?我們拭目以待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