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開打后,無人機和機器人也成了戰場上的“常客”,這幾年來,這些會飛的小玩意兒在戰場上逐漸從配角變成了主角,把戰爭節奏攪得和以前大不一樣。
近日,烏克蘭制造的機器人在對戰俄軍時,直接將俄軍打到舉了白旗,甚至連押送俘虜時用的都是無人系統。
(投降的俄軍)
據烏克蘭第三獨立突擊旅表示,他們日前在哈爾科夫地區,首次成功使用了無人機和自殺式地面作戰平臺,將俄軍打到了投降。當時烏軍使用無人機作戰車瞄準俄軍陣地并進行了攻擊,這類機器實際上就是一次性使用的武器,一旦鎖定目標,車上的無人機就會化身導彈沖向目標。
當時他們成功摧毀數個俄軍掩體,隨后地面機器設備靠近了一處幾乎坍塌的俄方據點。為了避免爆炸,剩下的俄軍不得不選擇投降。最終無人機系統還成功地將這些俘虜押送到了烏軍據點。
烏方表示,該地區的俄軍陣地此前曾成功抵抗了烏軍部隊的攻擊,但最終烏軍換了打法后,成功使用無人機系統拿下該區域。并且此前烏方也曾發動過類似的行動,但取得的結果都不如這次好。
現階段,還暫不清楚烏第三獨立突擊旅使用的是什么型號的設備,但有報道稱,在今年2月份的一次國防技術創新大會上,烏軍該部隊曾展出過一款自殺式地面機器設備,外形看起來就是一輛小車,但是它的獨特點在于用TM-62地雷代替了小車的輪子,雖然這樣會導致行駛性能遜于傳統車輛,但是可以有效加大設備的載荷,且重心較低也能讓其在跨越障礙物的時候擁有更高的穩定性。
對于烏克蘭而言,其之所以大力發展無人機設備,一方面是因為傳統裝備確實難以抗衡俄軍的裝甲集群,而無人機成本低、靈活性高,擁有較強的非對稱打擊能力;另一方面就是烏方人手實在不夠,無人機等裝備可迅速成為烏軍的核心戰力。
(烏方的無人作戰車)
此前就有消息稱,烏克蘭已經打造了數百個“秘密工坊”,專程制造無人機,甚至要利用科技創造一支機器人軍隊。而他們的靈感來源,可能是國防雜志,也可能是網絡視頻,在技術成熟后,員工在廠房中用四天時間就能打造出一輛“無人車”來。
除此之外,烏方還耗費大量精力,研發了200多種不同類型的陸地無人機平臺,現在開發人員已經進入到了改進階段,致力于提升續航和連接保護等,最終要實現的就是能對目標進行精準識別和自動攻擊。
總之,在無人機的研發上,烏克蘭似乎已經進入了“進階”階段。
對于俄軍向烏機器人投降一事,俄方當下還沒有做出任何回應。但是結合戰場表現和俄烏雙方的發展路徑來看,俄方明顯在無人機領域出現了滯后狀況。
當下俄方仍依賴構架主導的工業計劃,民間創新活力被行政流程抑制,且軍方需求需經過多層審批,測試周期也較長,難以快速響應戰場的變化。
而烏軍這邊,在無人機戰術上已經從“騷擾”升級為了“體系化作戰”,這次成功俘獲俄軍部隊,印證了其無人機在情報偵察、精準牽制上的成熟。這種低成本、高機動性的打法,正持續消耗俄軍作戰力量。若俄軍短期內無法拿出有效反制手段,戰線可能進一步松動,反攻窗口持續縮小。
(特朗普和普京)
更重要的是,特朗普的50天期限,也為普京制造了戰略緊迫性。
在經過幾個月的調和后,特朗普的耐心幾乎耗盡,近日其就宣布了兩項措施,要求普京迅速結束烏克蘭危機,否則將通過北約向基輔提供軍事援助,同時其還向俄方發出威脅,如果沒有在50天內同烏克蘭達成和平協議,美國將對俄羅斯征收“非常嚴厲”的關稅。
特朗普的兩項措施,可以說直指俄羅斯軟肋:北約軍事援助將強化烏軍裝備優勢,而“嚴厲關稅”則精準打擊俄羅斯本就脆弱的經濟。
對于普京而言,50天的時限看似武斷,卻在國際上制造了“和平談判倒計時”的輿論壓力,迫使普京在“體面撤軍”和“經濟硬著陸”間快速抉擇。若拖延過久,不僅要承受經濟制裁加碼,還可能面臨北約更直接的軍事介入風險。
而從國際層面來看,俄羅斯與伊朗、朝鮮等伙伴的合作空間也是有限的,難以突破西方的圍堵。此時若不能快速扭轉戰局或達成對俄方有利的和平協議,既無法向國內交代,也會在國際博弈中陷入更被動的境地。
總的來說,時間每多一天,烏軍的裝備優勢、美國的施壓力度、俄羅斯的內部消耗就會多一分,留給普京“以打促談”的籌碼自然越來越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