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網、《江蘇法治報》頭版報道海陵法院執行攻堅經驗做法。
海陵法院優化營商環境的鮮活樣板
50億項目背后的29天廠房騰空攻堅戰
夏天的陽光像淬了火的鋼針,扎在泰州海陵工業園區的水泥地上。泰州市海陵區法院執行法官王海賓“奶奶灰”的制服后背早已洇出深色汗漬,他盯著正在吊裝的噴涂設備,抬手看著表說道:“現在是14點07分,這臺設備必須在15點前運出車間。”話音剛落,搬遷工人老周扛著鋼絲繩小跑過來,安全帽下的臉龐淌著汗珠:“王法官,您放心,我們吃了中飯都沒顧上休息,就搶時間呢!”
公證員小李舉著攝像機的手酸得發顫,鏡頭里,數臺吊車的吊臂在車間上空交錯。“今天是第12天,還有17天。”他在工作手冊上畫下第12道豎線,這是上海某動力科技公司新能源項目奠基的最后期限……
廠房騰空受阻:
錯失窗口期的發展警報
時間回到搬遷隊伍第一次開進廠區,堆積如山的設備讓項目方負責人皺起了眉頭。“這種狀態至少需要半年清場。”這句判斷像一塊巨石壓在海陵法院執行法官心頭。要知道,這片廠房是泰州引進的總投資50億元新能源摩托車制造項目的核心地塊,其規劃的年產30萬輛電動(燃油)摩托整車及核心零部件生產基地,將直接關系到當地產業布局的關鍵節點,能為當地創造大量就業崗位。
2022年,泰州市某投資有限公司與江蘇某車輛配件生產有限公司的排除妨害糾紛經法院判決,被告需在60日內搬離該廠房。然而判決生效后,車配生產企業卻以“設備搬遷成本高”“新場地未落實”等理由拖延,廠房內的噴涂設備、車間隔斷等設備堆積如山,成了阻礙項目落地的“攔路虎”。
更令人揪心的是,上海某動力科技公司的產業布局窗口期轉瞬即逝。一旦項目方另選他址,泰州不僅將錯失50億元資本注入,更會失去新能源產業集群發展的關鍵一環。執行法官王海賓的工作日志上“必須在1個月內解決”的字樣被紅筆圈了又圈。
強力有序執行:
從掛圖作戰到現場攻堅
“首周完成設備清點公證,次周啟動強制搬遷,同步啟動評估拍賣程序。”執行局專項會議上制定的“三階段作戰圖”,被細化成法官手機備忘錄里的23項具體任務。協調臨時倉儲場地、聯系公證處現場公證、制定吊裝方案……每一個環節幾乎都精確到小時。
最大的沖突在吊車進場時發生。車配企業人員突然阻攔:“這是我們的心血,你們不能拆!”早有預判的執行法官當即出示生效判決書和《強制搬遷公告》,嚴肅釋明:“設備已依法查封,拍賣款將優先償還合法債權。”
在訓誡了相關阻攔工程的人員后,在公證人員的鏡頭下,搬遷隊伍分成設備清點組、搬運指揮組、后勤保障組,24小時輪班作業。最緊張時,數臺吊車同時作業,三天內將百余噸設備全部轉移至臨時倉儲點。
“最關鍵的是讓投資方看到誠意。”據執行法官王海賓介紹,海陵法院同步啟動設備評估拍賣,通過司法拍賣平臺公開競價,實現抵押設備快速有效變現。當最后一塊車間隔斷被拆除時,執行法官的工作手冊上畫下第29天——比預定時間提前了1天。
后續法治保障:
從個案突破到制度升級
“從簽約到開工的速度,讓我們看到了泰州的法治加速度。”上海某動力科技公司的感謝信里,藏著項目落地的深層邏輯。這場29天的執行攻堅,催生了海陵法院《涉重大項目執行快速響應機制》,“項目需求清單”“執行進度看板”“風險預警臺賬”三張清單,將個案經驗轉化為長效機制。
如今的工業園區里,智能車間的框架已初現規模。項目負責人站在施工藍圖前介紹:“投產后這里將成為長三角重要的電動摩托生產基地……”海陵法院執行指揮中心的電子屏上實時更新著全市重大項目的執行進度——那些曾經的“梗阻”地塊,正陸續變身產業高地,成為泰州地區優化營商環境具象化的鮮活樣板。
海陵法院分管執行工作的副院長李虹在重大項目推進階段性總結會上的話擲地有聲:“我們多趕一天工期,項目就早一天創造價值。”當新能源摩托車的引擎聲在泰州大地響起時,人們會記得,這片熱土上不僅有50億元資本的注入,更有法治信仰為發展撐起的晴空。
本文刊載于2025年07月15日《江蘇法治報》第A01版
特約記者 張海陵
通訊員 李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