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剛送走連場大雨,晴空萬里就立刻上線了。剛涼快沒兩天的氣溫又“噌噌”往上竄,熱得大家直呼“頂唔順”!這邊廂汗流浹背空調續命,那邊廂天氣預報又投下“深水炸彈”——新的臺風,它已經在路上了!
根據中央氣象臺消息,在16日14時,原位于菲律賓以東洋面的熱帶擾動發展為熱帶低壓。該熱帶低壓于18日凌晨加強為今年第6號臺風“韋帕”,最強可達臺風級或強臺風級。此外,未來10日西北太平洋還將有1至2個臺風生成,并可能于7月中旬后期影響我國東南部海域。
圖源廣東天氣
臺風登陸后,將帶來山洪、暴雨等各類不可預測的風險災害。4號臺風“丹娜絲”在溫州沿海登陸后,浙江移動做好應急通信保障、網絡搶修及客戶服務工作。除投放油機、應急車、發電機等常見應急設備外,浙江移動還準備了13臺衛星電話。
在臺風等極端災害中,衛星通信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當強風、洪水摧毀地面基站和電力設施,導致常規移動通信完全癱瘓時,衛星電話因其不依賴地面網絡,成為災區內外溝通的唯一可靠“生命線”。它能確保身處“通信孤島”的救援隊伍和指揮中心實時傳遞災情信息、救援需求和搶險進展。同時,在避難所或指揮部設立的衛星電話服務點,也為受災群眾在緊急情況下報告危情或尋親提供了至關重要的聯絡渠道。
在臺風等極端天氣中,當地面通信網絡癱瘓,衛星通信成為生命線時,一款能讓衛星通信更高效、更可靠的組件——低碼率聲碼器芯片,正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款芯片,就像是為衛星通信設備配備了一位“超級壓縮大師”,能在有限的衛星信道里,把關鍵語音信息高效傳遞出去。
它最突出的本事就是“精打細算”用信道。衛星信道的容量往往很有限,比如北斗三號衛星的信道,每條信息能承載的比特數是固定的。而這款芯片支持425/650/1200/2400bps四種碼率,就像有四套不同的“壓縮方案”,能根據信道情況靈活選擇。以最低的425bps碼率為例,搭配北斗三號五級卡(14000bits/條),一次就能傳輸長達31秒的語音。這31秒足夠被困人員說清自己的位置、身邊的險情,也足夠救援人員傳遞簡單的指揮指令。要是用1200bps碼率,在保證語音主觀質量評分MOS≥3.0的前提下,也能高效利用信道資源。
不同北斗卡等級下的傳輸能力
而且它的“反應速度”特別快,從接收語音輸入到完成壓縮,全程只需要200毫秒,差不多就是眨一下眼的時間。這在緊急情況下太重要了——比如有人在臺風中被困,需要立刻報出位置,芯片能瞬間把語音壓縮好發出去,不會因為處理延遲耽誤寶貴的救援時間。
從硬件性能來看,它也是個“小個子硬漢”。芯片采用QFN-48封裝,尺寸只有6×6毫米,大概和指甲蓋差不多大,不管是裝在手持的北斗短報文機里,還是便攜的衛星終端上,都不會增加設備的體積和重量,方便攜帶。同時,它的“耐造”程度驚人,工作溫度范圍從-40℃到105℃,哪怕在臺風天的暴雨、高溫或低溫環境中,也能穩定運行,不會因為天氣惡劣“罷工”。
另外,它還有個“降噪小技巧”。在臺風天的風雨嘈雜環境中,語音很容易被干擾,而芯片的抗噪音語音增強算法,能像“過濾器”一樣,削弱背景噪音,讓關鍵語音更清晰。比如救援人員在狂風中喊話,芯片能盡量過濾掉風聲,讓接收方聽清“這里有被困人員”這樣的關鍵信息。
臺風“韋帕”逼近,再次凸顯了極端天氣對通信網絡的巨大威脅。當常規通信因風雨中斷,衛星通信成為關鍵的應急“生命線”。在這條寶貴的通道上,低碼率聲碼器芯片作為技術支撐的一部分,致力于提升通信的效率和可靠性。它通過在有限衛星帶寬內高效壓縮語音,幫助傳遞關鍵的位置信息和救援指令。其快速處理能力減少了信息延遲,環境適應性則保障了設備在惡劣天氣下的穩定運行。同時,一定的抗噪能力有助于在風雨背景中提升語音清晰度。
面對臺風等自然災害,人類的力量在于預警、協作與科技的合力。衛星通信及其背后不斷優化的技術,如這款芯片,正是這種合力的體現。它們共同的目標,是讓信息在危難時刻更通暢、更及時地流動,為守護生命爭取寶貴時間。關注這些技術的進步,就是關注我們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工具,在無常的風暴中,共同筑牢安全的防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