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既喜好輕薄設計、又追求高性能表現的筆記本電腦愛好者,那么想必就知道在如今的PC行業里,有那么一類特殊的處理器設計方案。
它們通常具備旗艦級、8核心以上的設計,但同時更重要的是這類處理器會包含一個“超大的”、性能完全達到中端獨顯級別的集成GPU,并通過超高帶寬的內存統一總線來同時滿足旗艦CPU和GPU的需求。但作為代價,這種既有“大CPU”、又有“大GPU”的處理器,往往會具備一個驚人的出廠TDP設定,并且不支持搭配外置獨顯使用。
換句話說,它們的目的就是僅用“單芯片”來實現高性能PC硬件,同時還可以讓設備的體積更小、更輕薄。
很顯然,最早開創這類設計的PC處理器是蘋果的M系列。但對于目前的PC行業來說,最受關注的這種“高性能單芯片處理器”,則或許并不是蘋果的下一代方案、而是傳聞中的NIVIDIA N1X,以及前段時間剛剛被曝光,預計會在2026年“登場”的Intel Nova Lake-AX和AMD Medusa Halo。
然而,以上三款備受矚目的“大核顯”PC處理器,近日卻是噩耗頻傳。先是NVIDIA的ARM方案筆記本電腦平臺N1X,被傳出可能需要延遲到2027年才會發布,這也就意味著除非它的設計被大幅修改,否則市場競爭力注定會被削弱。
緊接著有爆料者在社交平臺上回應Intel Nova Lake-AX平臺的相關報道時也表示,他并不認為這一代平臺“將會發布”。因此這可能在明示,Intel傳言中的“大核顯”高性能處理器已經被取消。
無獨有偶,還有一位爆料者也宣稱,AMD傳聞中的下一代超大核顯APU“Medusa Halo”也可能不會發布,并給出說法稱其已經“從(AMD的)路線圖上消失”。
為什么會這樣呢?性能不達預期或是第一原因
關注我們三易生活的朋友可能還記得,早在今年4月我們就曾基于聯發科C-X1座艙平臺的部分信息,“推理”出了NVIDIA N1X PC處理器的部分特征。
當時我們指出,N1X的GPU大概率會基于Blackwell架構,其規模大約相當于移動版RTX5060。當然,這是基于運行在較低頻率(大約1.5GHz)的前提下推算出來的,如果按照當前主流PC核顯動輒接近3GHz的峰值主頻來計算,那么N1X的GPU硬件規格實際上還要小很多。
Zen6架構APU“固守”RDNA3.5核顯,被普遍認為不太明智
值得注意的是,有類似問題的并不只有NVIDIA。根據我們從其他渠道獲知的AMD Medusa Halo相關信息來看,它的GPU規格其實也不太盡如人意。
具體來說,Medusa Halo的CPU將從現有的最大16核升級到最大24核,其核顯規模則將從現在的40CU增加至48CU,并預計會將內存位寬從256bit增大到384bit。雖然從理論上來說,這確實會帶來巨大的性能提升,但問題在于或許是為了實現設計的簡化、又或者是為了有意拉開獨顯與核顯產品之間的技術差距,AMD Medusa Halo的核顯架構將不會升級到最新的RDNA4方案,而是沿用此前的RDNA3.5。
那么這意味著什么呢?簡單來說,在之前的Strix Halo APU里,它所集成的Radeon 8060S核顯雖然(因為共享顯存足夠大,所以)做到了同期中端移動獨顯的AI性能。但真用來打游戲的話,并不占優的架構實際上導致了游戲性能僅處于競爭對手RTX4050到RTX4060之間的水平,并沒能達到很多消費者一開始預期堪比中高端獨顯的程度。
大家都知道,在目前的筆記本電腦市場中,以RTX4060、RTX5060為代表的中端甜品獨顯PC,無論價格、功耗、體積都可以做到非常親民的水準,性價比遠勝Strix Halo“超級APU”方案的競爭對手。
如此一來,縱觀現在的市場便不難發現,就在近期(2025年7月)已經可以看到有不少冷門“PC小主機”廠商開始預熱他們搭載了Strix Halo APU的新品。按照慣例,當一款CPU大規模出現在小主機(或者說NUC)這類產品上時,往往就意味著它們在筆記本電腦市場要么銷量不佳,要么就是已然退市、所以可以大幅降價清倉了。
過強的核顯,本身也會帶來潛在難題
當然,除了“大核顯”可能并沒有看上去那么“美麗”的性能之外,對于某些超大核顯處理器來說,它們與同品牌獨顯產品線之間所可能發生的市場競爭,或許也是促使相關廠商猶豫不決的重要原因。
在這個部分很典型的例子,就是Intel那個傳聞中的Nova Lake-AX了。根據此前曝光的配置信息表明,Nova Lake-AX(8P+16E+4LPE)不像它的競爭對手那樣有那么多的CPU核心,但其具備一個極其恐怖的384EU核顯配置,并且是基于Xe3架構實現。
這是什么概念呢?要知道Intel目前最高端的獨顯產品,是前段時間剛剛在BW期間亮相的ARC Pro B60 Dual,它基于Xe2架構、擁有雙GPU核心設計,但總計也就不過320EU、5120ALUs的規模。如果Nova Lake-AX的核顯規模真的達到384EU,而且使用Xe3架構,那么就算它的運行頻率只有現款Intel Xe2核顯的2GHz同等水平,其光柵繪圖性能也有望達到AMD Radeon 8060S的兩倍、甚至更多,同時更是遠遠超過Intel自己尚未發布的中高端獨顯ARC B770(僅256EU)。
很顯然,如此恐怖的核顯規模如果真的做出來了,先不說它相當于直接封死了Intel回歸移動版獨顯的機會,這樣的產品甚至有可能會直接形成與Intel自家工作站專業卡的競爭關系。眾所周知的是,Intel近年來才好不容易在工作站獨顯市場有所起色,所以自然是絕不愿意看到自家的處理器和自家獨顯“打架”的。
為什么非得搞“大核顯”?其實它只是壟斷的把戲
不難發現,無論是對于現在的NVIDIA、AMD,還是Intel來說,“大核顯處理器”都是個極為尷尬的產物。做得性能不行吧,這玩意成本又高,價格根本降不下去就沒有性價比可言了;但如果做得太厲害,那又會與自家的其他產品線“打架”,在市場層面也并不討好。
既然如此,為什么現在各家還拼命要做這種“大核顯處理器”呢?從表面上來看,可以說大家都受到了蘋果M系列,特別是其中Pro、Ultra款的“啟發”。因為蘋果確實已經證明,設計優秀的“大核顯”處理器搭配統一內存,能夠在比以往小得多的主板面積上實現工作站級別的圖形性能。
但問題就在于,即便是蘋果的M系列處理器,它的GPU規模和算力其實也無法與真正的高端獨顯媲美。對于NVIDIA、AMD、Intel來說,它們各有各的獨顯產品線,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并不像蘋果那樣,非得要研發“大核顯”才能補完旗下產品的圖形性能才對。
傳聞這就是NVIDIA N1X的真容
然而更深入地探究就會發現,NVIDIA要開發N1X,是為了填補其在家用PC CPU領域的空白;AMD要做“大核顯”APU,是因為AMD在移動端獨顯市場幾乎沒有高端領域的話語權;而Intel的NovaLake-AX除了有回應AMD的意圖外,也可能是因為他們同樣已經放棄了筆記本電腦的獨顯產品線。
說白了,NVIDIA、AMD、Intel的“大核顯處理器”與其說是“學習蘋果好榜樣”,不如說其實都更像是為了在PC上實現“自家CPU+自家GPU”的生態壟斷,不想將其中某一部分的錢給其他家賺了。
但也正因如此,與本就沒有獨立CPU、也沒有獨立GPU產品線的蘋果相比,這三家傳統的PC芯片廠商又因為不得不顧慮“大核顯處理器”對于自家其他產品的潛在競爭影響,而并不能真正放開手腳去規劃這些單芯片高性能處理器方案。從結果來說,搞到如今這種“不上不下”的尷尬局面,似乎也就不奇怪了。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