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傳承紅色基因,引導少年兒童厚植愛國情懷,7月9日,重慶人文科技學院“橋南·紅芯育苗”實踐團走進重慶市江津區幾江街道橋南社區,一場以“點亮紅色童心,牢鑄愛國信念”為主題的紅色教育活動在此溫情上演。實踐團成員用故事與巧手創作,為社區30余名孩子編織了一堂浸潤心靈的“愛國啟蒙課”。
(圖為橋南社區服務中心孩子們手工制品。張淼 供圖)
上午9點,橋南社區活動中心的投影幕布上,實踐團成員剪輯的視頻緩緩展開。當看到《那年那兔那些事》中“兔子”象征的戰士為守護家園舉著炸藥包沖向敵陣,原本嘰嘰喳喳的孩子們瞬間安靜下來,6歲的李雨桐悄悄拽了拽實踐團成員的衣角:“姐姐,他們不怕疼嗎?”實踐團成員蹲下身,指著屏幕里硝煙彌漫的戰場輕聲解釋:“為了保護我們,他們不害怕。”
團隊成員緊緊圍繞聶榮臻元帥的“兔子”形象展開講述,將昨天參觀聶榮臻元帥陳列館的真實感受融入PPT,動容地講道年輕的聶榮臻背著受傷的小戰士深一腳淺一腳踩在雪地里,草鞋磨破的地方滲出血跡,卻始終緊緊攥著懷里的藥包。
(圖為實踐團成員講解PPT。張淼 供圖)
“當時天上下著鵝毛大雪,聶爺爺的腳凍得又紅又腫,可他寧愿自己摔跤,也不讓小戰士碰到石頭。”8歲的周宇航突然舉手:“就像我爸爸背我過水坑一樣!”這個貼切的比喻讓在場的人都笑了起來,實踐團成員順勢引導:“是呀,聶爺爺對戰友的愛,就像爸爸媽媽愛你們一樣,而他們對祖國的愛,讓他們愿意為更多人吃苦。”。
這簡單的比喻,恰恰道出了最樸素的真理:偉大的精神往往蘊藏在最平凡的情感之中。當孩子們用生活經驗解讀革命故事時,紅色精神便褪去了歷史的厚重外殼,化作了可觸摸的溫度。革命先輩用行動播撒的愛與擔當,正在通過這樣的課堂,在新一代心中悄然生長。
手工環節一開始,彩色卡紙和剪刀就成了孩子們最珍視的寶貝。5歲的雙胞胎姐妹思思、婉婉選了深紅色卡紙,小心翼翼地剪出一個五角星后開始合作剪火箭。姐姐負責剪箭體,妹妹粘尾翼,不一會就制作出一副火箭的剪紙貼畫,姐妹倆舉著作品跑向小伙伴,像展示寶貝一樣驕傲。
作品交換環節成了最熱鬧的時刻。周宇航小朋友把自己剪的天安門剪影送給了實踐團成員,孩子們都圍坐成圈,一個個介紹自己的作品——有的說紅軍帽上的紅星像天上的星星,有的說火箭尾巴的火焰是“中國速度”,稚嫩的話語里,藏著對革命精神最純粹的解讀。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孩子合照。張淼 供圖)
夕陽西下,孩子們舉著紅色手工作品在文化中心合影,一張張笑臉映著晚霞,像極了他們手中閃耀的五角星。這場看似簡單的紅色教育活動,實則是一次跨越時空的精神對話 —— 革命先輩用鮮血與信念鋪就的道路,在孩子們的心中化作了“紅軍叔叔的草鞋”“聶爺爺的藥包”“飛向太空的火箭”,這些具體而溫暖的意象,讓“愛國” 不再是抽象的詞匯,而成為可感、可觸、可傳承的力量。
橋南社區張鎮薪老師看著孩子們感慨道:“我們無法讓孩子們瞬間理解紅色的全部意義,卻能幫他們在心里埋下三顆種子——一顆是‘崇敬’,知道有人曾為我們負重前行;一顆是‘勇敢’,像先烈一樣面對困難不退縮;一顆是‘擔當’,明白長大要為祖國做些什么。”這三顆種子,在動畫片段的光影里萌芽,在革命故事的溫度里扎根,在指尖創作的專注里生長,終將成為支撐他們未來人生的精神脊梁。
讓紅色教育從“一次性活動”變成“常態化陪伴”。正如一個孩子在留言本上寫下的:“我要好好學習,長大像聶榮臻元帥一樣,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這句稚嫩的承諾,正是紅色童心最動人的回響,也是民族未來最堅實的根基。當更多這樣的“紅色課堂”在鄉村、在社區綻放,當更多孩子的眼睛里亮起對祖國的熱愛與向往,紅色基因便會跨越代際,在新時代的土壤里生生不息,滋養出無數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圖為實踐團成員合照。張淼 供圖)
通訊員:夏卓妍高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