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苗正 編輯|Cong
2025年7月17日,一輛掛著臨時牌照的小米SU7(參數丨圖片),被裝在運輸卡車上,行駛在韓國京釜高速公路上,目的地直指首爾現代汽車總部。這不是花邊新聞,也不是車迷的偶遇抓拍。根據韓國媒體的報道,這是現代汽車官方以研發為目的,正式申請并獲得了臨時運行許可的“研究樣本”。與此同時,在現代的“心臟”——南陽研發中心,更多的小米SU7早已進駐。
半年前,當第一輛測試牌照的SU7出現在南陽附近時,行業內的解讀還停留在“常規競品分析”的層面,猜測現代究竟是對三電系統、智能座艙還是底盤調校感興趣。而今天,當現代官方確認并系統性地引入SU7進行“解剖式”研究時,這件事的性質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這不再是傳統汽車巨頭對一款新產品的常規審視,而更像是一個成熟的工業體系,在面對一個它不完全熟悉、帶有不同基因的新對手時,所進行的一次深度探究。運往首爾的,表面上是一輛車,實際上是一個信號,促使現代汽車乃至整個傳統汽車工業,去嚴肅審視一個正在變化的市場格局。
01
從模仿到被研究:不對等的敬畏
汽車工業一百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模仿與學習的鏈條一直清晰而穩定:后來者模仿領先者,邊緣市場學習中心市場。中國汽車工業在過去幾十年里,幾乎將所有國際巨頭都“學習”了一遍。從逆向研發發動機,到底盤的模仿借鑒,再到設計的亦步亦趨,我們是“學生”,而現代、豐田、大眾們,是理所當然的“老師”。
然而,小米SU7的出現,以及現代汽車對其興師動眾的研究,標志著這條學習鏈條的第一次、也是最徹底的一次逆轉。
我們需要清晰地認識到,小米汽車成立至今不過三年多,首款車SU7正式交付才短短數月。一個在汽車領域資歷淺薄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新人,竟然成了全球銷量前三的汽車集團需要嚴肅對待、投入重金進行拆解研究的對象。這種“待遇”,在汽車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這背后傳遞的,不是平等的對標,而是一種不對等的敬畏。現代汽車研究小米,與當年小米研究保時捷,有著本質的不同。后者是初生牛犢對行業標桿的致敬與學習,是向上攀登。而前者,則是一個成熟的工業巨頭,在審視一個完全不同于自身體系的“新物種”時,所表現出的高度關注與深入探究,因為它發現對方的成長路徑,已超出了自己以往的認知范疇。
現代汽車真的需要學習如何制造一輛電動車嗎?顯然不是。其E-GMP平臺在800V架構、充電效率和三電性能上,早已是世界一流水平,甚至在很多方面領先于包括特斯拉在內的對手。現代汽車缺的不是技術,不是平臺,更不是制造能力。
那么,它在研究小米什么?新聞中提到,現代對SU7的智能座艙和顯示布局尤為關注。這恰恰點明了問題的核心。現代汽車恐懼的,不是小米SU7這輛車本身,而是它所代表的,那種將消費電子的思維邏輯、用戶生態和軟件定義能力,無縫嫁接到汽車這個傳統硬件載體上的“新范式”。
這是一種現代汽車傾盡全力也難以復制的“基因”。現代可以投入11.5萬億韓元(約83億美元)進行研發,可以收購全球最好的供應商,但它無法在朝夕之間,將自己從一個以機械工程為核心的制造企業,轉變為一個以用戶體驗和軟件迭代為核心的科技公司。這種轉變,需要的是文化、組織架構乃至價值觀的徹底重塑,其難度遠超開發一個新平臺。
所以,當現代汽車將SU7擺上解剖臺時,他們看到的不僅僅是電路板、屏幕和代碼,更是自身商業模式和未來路徑的巨大問號。這輛車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傳統巨頭在時代轉型面前的遲緩與深刻的不安。
02
被動的防御:巨額投資背后的戰略焦慮
現代汽車集團在2024年將總投資額提升了19%,其中研發投入占據近半。其有形資產在短短一個季度內激增了近6萬億韓元。這些冰冷的數字,在“研究小米SU7”這一行為的映襯下,不再是主動進攻的號角,而更像是構筑防御工事的巨大開銷。
現代汽車集團會長鄭義宣在年初的講話中,承認需要與來自中國的“新興參與者”競爭,并強調“挑戰是不可避免的”。
傳統車企的優勢在于規模、在于供應鏈的掌控、在于遍布全球的渠道和百年品牌積淀。但在電動化和智能化的新戰場,這些優勢正在迅速被消解,甚至轉化為劣勢。龐大的組織結構導致決策緩慢,與經銷商的利益捆綁阻礙了直營模式的探索,深厚的工程師文化又往往對來自軟件和用戶體驗的挑戰表現出不屑或遲鈍。
小米的打法,恰恰是精準地攻擊了這些“軟肋”。它沒有歷史包袱,可以用互聯網的模式快速迭代;它擁有數億級的用戶生態,可以將手機、家居和汽車無縫打通;它的營銷方式,是傳統車企市場部聞所未聞的,一場發布會可以創造出傳統車企一年都難以企及的品牌聲量。
現代汽車的巨額投資,正是在為彌補這些“基因缺陷”而支付的昂貴學費。他們購買競品車進行研究,是為了理解對手的產品邏輯;他們投資自動駕駛和信息娛樂系統,是為了追趕軟件上的差距;他們不斷強調要提升競爭力,是因為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來自市場份額和利潤的威脅。
這是一種典型的“被動防御”姿態。當你的所有動作都是為了應對對手的出招時,你就已經失去了戰略主動權。現代汽車研究SU7,不是為了開創下一個十年,而是為了確保自己不被當下的浪潮所顛覆。這種以“追趕”和“模仿”為核心的研發,即便能復制出形似的產品,也難以復制出其背后的靈魂和生態。最終的結果,很可能只是一個亦步亦趨的跟隨者,永遠慢人一步。
03
真正的“王炸”:當雷軍遇見王傳福
就在現代汽車埋頭研究小米SU7的硬件與軟件之時,一個更具深遠影響的畫面,正在中國上演。2025年7月18日,小米創始人雷軍與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在小米汽車工廠會面。
如果說,現代研究小米SU7,只是看到了“新勢力”單兵作戰的能力。那么,雷軍與王傳福的同框,則預示著一個讓所有傳統巨頭都將夜不能寐的未來——中國汽車產業內部,新舊勢力的“強強聯合”。
王傳福代表的是什么?是全球第一的新能源汽車產銷規模,是無與倫比的垂直整合能力,是覆蓋電池、電機、電控乃至半導體的全產業鏈布局。比亞迪解決了“造車”這個環節中,關于成本、效率和規模的所有核心問題。它是中國汽車工業化的極致體現。
雷軍代表的又是什么?是頂級的品牌營銷能力,是龐大的粉絲經濟和用戶生態,是對消費電子產品定義和用戶體驗的深刻理解。小米解決了“定義車”和“賣車”這個環節中,關于流量、品牌和生態的所有核心問題。它是中國互聯網思維的極致體現。
當這兩者走到一起,哪怕只是初步的接觸與交流,其背后所蘊含的想象空間也是巨大的。這意味著,中國最懂制造的企業,和最懂用戶的企業,正在尋求協同。比亞迪的硬件實力,可以為小米這樣的新勢力提供堅實的制造基礎和成本優勢;而小米的軟件生態和品牌勢能,則可以為比亞迪這樣的傳統巨頭,注入新的活力和價值想象空間。
這種“軟硬結合”的聯盟一旦形成,其產生的能量將是指數級的。它將不再是一個單一的企業在戰斗,而是一個由“制造巨獸”和“生態巨獸”共同組成的聯合艦隊。
現代汽車還在一板一眼地拆解一輛SU7,試圖從螺絲和代碼中尋找小米成功的秘密。殊不知,真正的“秘密”早已不在車里。秘密在于,中國的汽車產業正在形成一個前所未有的、高效協同的、能夠自我進化的“新生態”。在這個生態里,有比亞迪這樣的“軍火庫”和“兵工廠”,也有小米這樣的“特種部隊”和“信息戰專家”。
面對這樣一個正在加速整合的“中國軍團”,任何單一的海外車企,無論其歷史多么輝煌,規模多么龐大,都將顯得勢單力薄。今天研究小米,明天可能就要研究蔚來、理想,后天還要應對華為與車企合作的鴻蒙智行。這種點對點的追趕,將永無止境,最終筋疲力盡。
04
解剖刀下,是一個時代的背影
一輛被運往首爾的小米SU7,最終會被現代的工程師們拆解得一干二凈。他們會得到詳盡的物料清單(BOM),會分析出每一個零部件的成本,會繪制出電路板的走向,會研究透徹車機系統的每一行代碼。
然而,他們永遠無法通過這把解剖刀,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答案。因為他們解剖的,只是一個“果”,而締造這個“果”的“因”——那種徹底的互聯網思維、用戶導向的企業文化、以及中國產業生態內部的縱橫捭闔——是無法被拆解、也無法被復制的。
現代汽車的舉動很正常,任何一個大公司面對新對手都會這么做。但這恰恰說明,只靠硬件和制造的老路子已經行不通了,汽車行業的“游戲規則”正在改變。
所以,這不僅僅是誰輸誰贏的問題,更像是一場全行業的集體升級。這輛開往首爾的小米SU7,就像一條被扔進池塘的“鯰魚”,逼著現代這樣的“老大哥”也必須加速快跑。它的終點不是現代的實驗室,而是所有車企都必須面對的、一個全新的戰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