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潘昱辰 編輯/高莘】“隨著在各國本地生產本地消費的需求日益提高,豐田的出口終將會考慮以國內年產200萬至250萬輛的體制進行經營。”伴隨日美貿易談判陷入僵局,7月21日,《日本經濟新聞》發表以《豐田本土300萬產量商業模式面臨考驗》為題的評論員文章,評述了在特朗普的關稅威脅下,日本汽車巨頭在堅守本土產量規模時所面對的諸多阻力。
而就在今年5月,豐田汽車社長佐藤恒治仍強調將“堅定不移地保護國內生產”,并重申了多年來堅持在日本本土生產300萬輛汽車的底線。
豐田汽車社長佐藤恒治 視覺中國
那么,為什么豐田始終堅持300萬輛的本土生產底線?而在當下錯綜復雜的全球經貿環境下,未來數年,豐田的本土生產底線是否還能順利完成呢?
本土生產,不只是一筆經濟賬
汽車是日本的支柱產業,而作為日本汽車產業的龍頭,豐田的存在本身就有著保障就業與社會穩定的重要意義。
由于歷史原因,日本整車企業通常綁定了規模龐大的零部件產業鏈。以豐田為例,其通過交叉持股等形式與電裝、愛信等日本主要零部件企業進行綁定,從而形成了豐田集團。在這種同盟關系下,豐田汽車作為下游,可以通過采購零部件的形式回饋上游;而體量較小的零部件企業也能確保穩定的客戶來源,并有效抵御了來自海外資本的進攻。
目前,愛信和電裝等零部件巨頭年營收的約一半均來自豐田。而這也意味著豐田等整車企業在日本直接關聯著龐大的產業鏈就業。
豐田與地方就業的深厚關系,從地方政府的人口動態就可見一斑。以豐田元町工廠為例,早在1959年,其即在舉母市的開始生產第一代皇冠車型,就在這一年該市直接更名為“豐田市”并延續至今。在隨后66年的時間里,該市的人口增長至41萬人,是當初的近三倍之多。
位于日本愛知縣豐田市的本部工廠 視覺中國
可見,一旦國內生產不足,不僅日本汽車產業鏈的競爭力將嚴重受損,更將導致大規模失業,并對依賴豐田的工業城鎮和地方經濟造成毀滅性打擊,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
日本汽車制造商協會的數據顯示,日本汽車供應鏈涵蓋超過6.8萬家企業,雇傭560萬人,約占全國勞動力的8%。其中不少中小企業只依靠主機廠的國內訂單生存。如在廣島圍繞馬自達建立了2000家零部件企業,其中部分公司有90%以上的銷售額仰仗馬自達——而伴隨馬自達產銷量的下降,甚至連廣島地區酒吧的光顧頻次也顯著減少。
與之類似的情況便是美國的所謂“鐵銹地帶”,其中代表即為有“汽車城”之稱的底特律。此前為降低勞動力成本,通用汽車等美國汽車巨頭逐年轉移本地生產至墨西哥等海外地區,從而導致底特律城市人口大幅下降,僅為20世紀60年代的近三分之一,并于2013年財政破產。
同時,豐田本土工廠作為母工廠,也將先進生產技術、制造工藝作為日本制造核心競爭力被保留在本土,以防止關鍵技術過快外流。
而“日本制造”這塊“金字招牌”,同樣需要本土生產來鞏固其在全球消費者心中的可靠品牌形象,尤其是對雷克薩斯這樣的高端品牌而言。
并且,面對近年來疫情、地緣政治沖突、自然災害等事件下愈發脆弱的全球供應鏈,維持國內生產能力,也是豐田應對海外生產中斷、保障關鍵車型供應、匯率波動風險時的一道保險。而對于K-Car這類在日本市場有獨特需求的車型,本土生產也能更高效地予以響應。
總得來看,豐田堅持300萬輛國內產能的核心邏輯不僅僅是簡單的經濟賬,更是保障日本龐大汽車產業鏈就業、維系核心技術和供應鏈安全、應對全球風險的一根關鍵支柱。
有心無力的“日本制造”
不過近年來,隨著日本經濟衰退和日本汽車產業陷入轉型瓶頸,加之經貿全球化遭受巨大沖擊,豐田的300萬輛本土生產底線正面臨嚴峻挑戰。
日本汽車工業協會分析顯示,由于特朗普加征關稅,豐田的生產體系正面臨嚴重危機。目前,豐田每年從日本向美國出口約53萬輛汽車,約占其在美國銷量的五分之一,而關稅將直接導致成本增加和銷量下降,必然會對日本國內供應鏈造成沖擊,并且威脅到豐田國內300萬輛的生產體系。
日本首相石破茂也在今年3月的國會答辯時強調,美國汽車關稅對日本經濟的影響“極為嚴重”,將影響日本產業和就業。
而一旦豐田等車企為規避關稅而增加在美國本土的生產,勢必將調整本土生產規模,增加完成300萬輛生產目標的難度。
正在生產的豐田氫燃料電池車Mirai 視覺中國
面對嚴峻的形勢,為保持300萬輛的本土產量,豐田計劃在未來十年內重組其在日本的生產基地,如將日本中部的汽車年產量削減20%至約180萬輛,同時把日本東北部和南部的產量分別增加50%至約60萬輛。豐田旨在勞動力短缺的情況下確保年輕工人數量、減輕南海海槽地震的風險影響,并提高電動汽車和其他新一代汽車的產量。
然而,隨著日本步入老齡化社會,日本本土汽車消費能力也隨之走向衰落。日本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日本國內汽車的年銷量已從1990年的777萬輛降至2024年的442萬輛;日本18-34歲群體駕照持有率已從1992年的72%暴跌至2023年的51%;日本索尼損害保險的調查數據也顯示,超過一半的年輕受訪者認為自身沒有余力購買或維護汽車。
而以豐田為首的日本汽車產業所面臨的困境,究其原因仍在于國家稟賦。日本國土狹窄、資源不足、自然災害頻發,并在政治、經濟、軍事等主要領域缺乏獨立性,因而更易受外部力量影響,而在電動化、智能化轉型等新興領域,面對中國汽車產業的換道超車,日本汽車產業當下卻已無力建立新的產業鏈;加之日本本土汽車消費力量的衰退,豐田等車企讓“日本制造”再次偉大的夢想或許充滿挑戰。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