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茶座
編者按:
2025年7月10日,以“水生態環境保護”為主題的第三期環境新聞茶座在京舉辦。
會上,環境記協主席劉友賓致辭,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會長張波作主旨演講,生態環境部水生態環境司李妍作輔導報告,北京市朝陽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郭昊就北京亮馬河治理做地方經驗發言,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介紹《碧水之路》報告主要內容,中國環境出版集團編輯張佳分享作家水環境采風作品集《生生嘉陵》新書編輯心得,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清潔生產中心首席專家、研究員孫曉明介紹黃河流域工業水資源利用情況;與會理事會員就進一步做好水生態環境報道做了深入交流。環境記協副主席兼秘書長白志軍主持會議。
現將與會嘉賓發言整理刊發。今日刊發實錄(7)——綠色江南創始人方應君在會上的發言。
碧水十年:公眾參與見證中國水環境巨變
——綠色江南創始人方應君在會上的發言
從“黑臭河”到“美麗河湖”:公眾參與的十年實踐
馬軍主任在報告中特別提到,黑臭水體治理是“水十條”的重要戰場。2015年以前,“城市下游盡是黑色飄帶”是普遍現象。通過蔚藍地圖開發的小程序,公眾隨手拍下的30萬張水體照片,直接推動上萬條污染線索整改,見證河湖美麗的轉身。十年前我們找一條清水河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黑臭水體遍布城鄉,我們也能經常拍到一些企業向長江排放污水,如今在長江邊我們可以看到成群的魚和江豚躍出江面的畫面,今年春季在長江下游觀測到的魚類種群密度已達歷史新高,徒手捉魚的景象已經成為長江水生態恢復的最好見證。近年來,全國黑臭水體的治理也基本進入尾聲,城鄉黑臭水體基本消除,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實現全區域動態清零目標,持續改善了人居環境。
科技和數字賦能:構建環境治理新格局
過去靠腿,現在靠數字和科技。綠色江南利用無人機技術,共計向全國在地生態環境部門提交了1000多份環境調研影像報告,僅去年一年就提交了197份環境調研報告。我們通過蔚藍地圖環境大數據的賦能,與全國在地生態環境部門、稅務部門、保險機構、上市交易所建立良好鏈接,落實污染減排。在在線監督全國60000多家重控污染源方面,2020年我們曾舉報超過5004家企業疑似超標排放,2024年已降至503家,顯然這不是數字變少了,而是企業不敢偷排了。
還有一個典型案例是蘇州毅嘉電子水環境污染案件。2018年5月,綠色江南和IPE聯合調研通過水質異常泡沫鎖定污染源,我們發現該企業將強酸含高濃度銅的廢水排入河道,經檢測總銅含量超過太湖流域電鍍行業排放標準190多倍,最終推動該企業對地下水和地下土壤進行修復治理和落實整改并承擔622萬生態賠償。該案件入選了2019年生態環境部生態損害賠償全國十大磋商典型案例,說明社會監督正被制度化認可。
面向未來:深化"三水統籌"治理新階段
盡管成績顯著,報告仍指出新挑戰:新污染物、地下水污染和鄉村水治理短板,綠色江南團隊仍然在一線不斷推動環境問題的解決。我們發現問題的目的是解決問題,而不是制造問題。未來我們會繼續與生態環境部門保持密切合作,實現共建共治共享,加快形成社會治理新格局。
劣V類水體從28%到0.6%,這個數字背后是無數個像“綠色江南”一樣的環保組織的堅守。正如報告所言:“碧水之路,是政府主導之路,更是全民共治之路?!蔽磥硪矔乃廴镜闹卫磉~向“三水統籌”: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的治理,在多元共治的模式下邁向建設美麗河湖。
提供環境新聞線索
環境新聞線索征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