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裴劍飛)為了方便市民“騎車+地鐵”出行,北京交通部門正開展地鐵站點周邊的環境改造和停放秩序整治,為自行車尋找停放空間。閑置的小汽車位、可以移至別處的綠地,都成為增加停放空間的“可選項”。
北京市交通委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已在50個重點地鐵站周邊新增非機動車停放面積87901平方米。
“87901平方米”是個什么概念呢?記者查詢相關數據發現,不少地區為單輛電動自行車停放占地空間設定的標準是不少于2.5平方米,比如天津市《關于加強新建居住項目配建電動自行車停放場所規劃建設管理的通知》規定,每輛電動自行車占地空間標準為不少于2.5平方米。相較電動自行車,人力自行車停放所需面積稍小一些,綜合這些情況,再扣除預留的通行空間,87901平方米的新增停放面積可供3萬輛左右非機動車停放。
而從具體的點位來看,每一平方米的新增停放空間都是“摳”出來的。
像在海淀區的西釣魚臺地鐵站,經過治理,非機動車的停放秩序有明顯改觀。7月18日,記者在現場注意到,沿著地鐵站向南北兩端二三百米的人行步道上都施劃了帶有白色框線的非機動車停放區,電動車、自行車停得滿滿當當。同時,增設一處架空棧橋,實現上下行客流分離,并利用棧橋橋下空間新增40個非機動車車位。這可以說是在保證道路通行安全的前提下,“榨盡”了該地鐵站周邊的空間資源。
海淀區西釣魚臺地鐵站C口外新建一座架空棧橋,實現上下行客流分離,并利用棧橋橋下空間新增非機動車車位。新京報記者 裴劍飛 攝
“有時候停車空間還是不夠用,特別是早上8點以后,距離地鐵站較近的地方已經全停滿了,都要在稍遠的地方才能停下車。”一名市民表示,他經常在這里停自行車后換乘地鐵,也會看到個別不自覺的人把車往路邊一扔就跑進了地鐵站。
海淀區甘家口街道辦事處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避免共享單車堵路,在加強引導的同時,他們積極和共享單車企業合作,共同增派力量,及時疏導、調度單車。
地鐵站外,一名共享單車運維工作人員正在將混雜在電動自行車中的共享單車“抽出”,方便后續市民使用。新京報記者 裴劍飛 攝
記者注意到,其他地區也在嘗試緩解地鐵站外的非機動車停放難題。在蓮花橋站B口,海淀區羊坊店街道依托“街鎮吹哨,部門報到”機制,協調北京京都信苑飯店將5個停車位改造為人行步道并施劃非機動車停放區,早晚高峰安排專人引導;在大興區德茂站,大興區城管委在符合技術標準的前提下挪移盲道,增加停車空間,修復無障礙設施,解決了非機動車占壓盲道的問題。
從實際情況來看,當下要確保騎行者都能按規定停放,還離不開高頻次的勸導和提醒。海淀區創新“一巡多能”模式,統籌路側停車管理員、網格巡查員、文明引導員、志愿者等共計800余人,在早晚高峰時段加強站點值守,全天開展巡查,維護停車秩序。
同時,視頻監控設備每天進行線上巡檢,如果發現地鐵站外共享單車扎堆淤積,便會立即“派單”,通知相關單位、企業及時清理轉運車輛。
據北京市交通委方面介紹,隨著各項措施落地,市交通委將及時總結工作經驗,打造標桿站點,促進互學互鑒,以示范引領帶動全市交通綜合治理水平全面提升。
編輯 白爽
校對 李立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