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清晨,新竹坑子口軍事訓練場內,賴清德身著迷彩,站在剛從美國采購的M1A2T坦克旁,面向媒體發表講話。
就在同一時刻,臺海另一端,蘇澳軍港內一艘舷號為CG609的“萬里艦”悄然完成導彈掛載動作。艦身中段,8枚雄風2與8枚雄風3導彈彈箱整齊排列,導彈發射架沉默佇立,仿佛在等待命令。
這一天,臺灣島內同時上演著兩個截然不同但高度統一的劇場。一個是“漢光41號”軍演中關于“全民防衛”的高調演練,另一個則是“去中國化”行動下,賴清德推動拆除蔣介石銅像的政治工程。
這兩者交織在一起,釋放出一個清晰信號:臺當局正試圖通過政治與軍事“雙線并進”,完成一場徹底的“身份轉移”。
蔣介石銅像的拆除并非孤立行為。過去數十年,這些銅像遍布各地軍營、學校、公園,承載著臺灣社會與大陸之間復雜的歷史記憶。賴清德一紙命令,要求軍營全面清除蔣介石銅像,象征著“中華民國”法統的徹底切割。
就在銅像被搬離的第二天,蘇澳軍港內的“萬里艦”掛載完畢,正式進入“演訓待機”狀態。這艘原本隸屬于臺“海巡署”的執法艦,披著“公務船”外衣,如今卻亮出了導彈平臺的獠牙。
安平級巡邏艦是臺方近年來重點發展的“平戰轉換型”艦艇。正常時期,它們以抓走私、護漁執法為名活動于周邊海域,甲板上配備鎮海火箭彈、高壓水炮與輕型機炮。戰時,只需48小時即可“換裝”,掛載反艦導彈,轉身成為“第二海軍”。
“萬里艦”是該級第七艘艦艇,全艦排水量約700噸,采用雙體穿浪結構,具備高航速特性。此次演習中首次搭載雄風3型反艦導彈,彈箱長于雄風2,必須獨立安裝,兩者混裝形成“左右對稱”布局,視覺沖擊極強。
臺媒迅速跟進報道,稱“安平級全數改裝后可布置192枚反艦導彈,對解放軍航母形成飽和打擊能力”。島內輿論被迅速引導至“航母殺手”話題,仿佛一夜之間,臺灣海防力量已躍升至“以小制大”的戰略高度。
雄風3型導彈最大射程可達200公里,飛行速度約2.3馬赫,采用沖壓發動機加固體助推器,具備掠海突防與主動雷達末制導能力。從參數上看,確實具備反艦威脅,但真正的問題并不出在導彈本身,而在于發射平臺的可靠性。
安平級巡邏艦的設計初衷并非軍用。原型“沱江級”導彈快艇在測試階段即暴露出儲備浮力不足、船體震動大、結構穩定性差等問題。為了降低成本與提高數量,臺方選擇以該平臺為基礎,改裝為“偽裝艦”。
這種雙體船型雖航速快,但遇中高海況極易失穩。在實戰中,艦體劇烈搖晃將嚴重影響導彈發射精度與導引系統性能,極易造成失控或偏航。
更關鍵的是,安平級完全不具備反潛與對空應對能力。作戰時一旦暴露,將成為毫無保護的“活靶子”,哪怕成功發射,隨后也難逃被摧毀的命運。
臺軍對此并非不清楚,他們之所以依然推動“導彈快艇化”,更多出于政治需要。對外,是向美日展示“自衛決心”;對內,是為了強化“抗中保臺”的輿論基礎。
從“漢光演習”設置看,這種思路貫穿始終。今年演習時間延長至10天9夜,課目設置也發生根本性變化。從灘頭防御轉向城市巷戰,臺軍首次在大型商超、地鐵口設置戰術節點,模擬城市被圍困后的“全民抗戰”。
臺軍更是高調宣布動員后備軍人2.2萬人,陸軍步兵206旅首次擴編至全旅編制。后勤補給模擬中,甚至安排民眾攜帶物資穿越封鎖線,試圖營造“戰時氛圍”。
賴清德在視察現場時宣稱:“臺灣將貫徹重層嚇阻、防衛固守的戰略思維。”話音未落,解放軍軍機再度越過所謂“臺海中線”,全天活動架次達31架,海軍艦隊也在東海展開例行巡航。
臺軍還試圖通過媒體操作,強化自身“戰力提升”的形象。安平級“萬里艦”導彈掛載照片被精心發布,角度控制、標語清晰,畫面中導彈架與艦體比例被刻意放大。
不過,真正的演習中,“萬里艦”并未進行實彈射擊,臺軍稱“擇日再射”。外界分析認為,這或許是因為艦體結構無法承受導彈發射時產生的劇烈震動,或擔心試射失敗影響形象。
過去幾年,臺灣曾發生多起“軍工事故”。最具代表性的是2023年“彰化艦”發生下水即傾斜事件,隨后檢查發現螺旋槳斷裂,主軸偏移,整艘艦被迫返廠重修。這樣的制造標準,能否支撐起所謂“航母殺手”的稱號,答案不言而喻。
賴清德此番操作不僅是軍事表態,更是意識形態的延伸。拆除蔣介石銅像,象征著與大陸歷史徹底斷裂;打造導彈快艇,則是對抗“大陸軍事壓力”的象征性回應。
他正試圖將臺灣的“身份認同”徹底朝“去中國化”方向拉動。在歷史層面上,他動手清除象征“中華民國”的圖騰;在戰略層面上,他用“對抗姿態”掩蓋內政困局。
同時,他也在向外部釋放信號,“臺灣不是軟柿子”,可以自我防衛,可以勇敢反擊。這種雙線推進的背后,是一場政治豪賭。民進黨當局一邊強化“抗中敘事”,一邊加碼“美日依賴”,希望借此換取外部安全保證與內部政治紅利。
但更現實的局勢是,中美博弈正在升溫,“臺獨”動作越激進,所帶來的風險越高。賴清德的每一次“軍事秀場”,都可能催生解放軍更高等級的應對準備。
從去年開始,解放軍已多次在臺海方向展開多軍種聯合演訓。052D、055型驅逐艦、殲-20、運-20、空警-500等主力裝備頻繁現身東南沿海,遠海訓練與島鏈外巡航成為常態。中方早已明確表示,“臺獨”意味著戰爭,一旦挑釁越線,不排除采取一切必要手段。
賴清德或許幻想用192枚導彈換來戰略嚇阻,現實卻是,這種“演習式強硬”只會加速兩岸統一的進程。銅像拆了,導彈掛了,口號喊了,但真正的底牌從未改變:大陸的戰略耐心有限,主權底線不容挑戰。
信息來源:
[1]臺“漢光”演習,不堪一擊的“花架子” 環球網
[2]賴清德拆蔣介石像,斥巨資為“臺獨”分子修公園 環球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