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歲的糖尿病患者陳奶奶(化名)未曾預料,糾纏她數月的乏力與便秘之謎,竟藏在一顆隱匿于頸部的腺瘤中。
在福州大學附屬省立醫院內分泌與代謝病醫學中心,內分泌科、甲狀腺外科、超聲科等領域的專家攜手,通過多學科聯合診療(MDT)模式,迅速鎖定了病灶,并通過精細手術為陳奶奶解除了病痛。
▲2024年2月,內分泌與代謝病醫學中心正式成立
這一高效精準的診療過程,正是省立醫院打破科室壁壘、深化醫療改革的生動寫照。
從2024年的“破墻”行動
到2025年的“攻堅”之旅
省立醫院不斷創新醫療模式
提升患者就醫體驗
“破墻”行動——破解看病難題
從“患者奔波于科室間”到
“專家團隊圍繞患者協同作戰”
這一轉變在省立醫院成為現實
此前,陳奶奶因頑固性便秘與四肢乏力幾乎失去自理能力,后因血糖控制不佳入住省立醫院內分泌與代謝病醫學中心。中心主任溫俊平敏銳地從復雜的血糖數據中捕捉到異常——血鈣超標與甲狀旁腺激素激增,初步判斷為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且認為這正是導致陳奶奶便秘與乏力的元兇。
進一步檢查揭示,陳奶奶甲狀腺雙側存在異常回聲結節,但確切位置難以確定,診斷陷入僵局。
為此,溫俊平主任醫師組織召集甲狀腺外科、超聲科、核醫學科等30余位專家及醫學生共商對策。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多學科研討,專家們提出了傳統手術切除與超聲引導下腺瘤消融治療兩種方案。
在與家屬充分溝通后,甲狀腺外科團隊成功為陳奶奶實施了病灶切除手術。
▲多學科會診
術后,陳奶奶的癥狀顯著改善。她感慨萬分:“真沒想到乏力、便秘的根源竟在脖子上。以前遇到這種情況,我真不知道該去找哪個科的醫生。這次多虧了多學科團隊,幫我解決了問題。”
這一切的改變,源于2024年省立醫院打破原有學科界限,成立15個“1+N”模式醫學中心的舉措。(往期報道:)
這些中心內的多學科醫生能夠共享病歷系統,實時調閱手術資料,常態化開展聯合門診、聯合查房、聯合教學、聯合科研、聯合成果申報,一體化解決診斷、檢查、手術、藥物治療等全流程環節,為患者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醫療服務,實現了從“患者追著科室跑”變成“專家圍著病種轉”的變革。
同時進行的還有一場“空間革命”。2024年投入使用的省立醫院金山院區新大樓根據各中心的需求,專門在新大樓裙樓1-4層配備門診、手術室、重癥監護室及醫技科室等。患者在一棟樓內就能解決門診、檢查、手術、住院所有問題,減少看病過程中的各種奔波,就醫體驗感大大提升。
“攻堅”之旅——解鎖疑難雜癥之困
隨著醫學中心建設的逐步成熟,2025年,醫學中心開始從“解決看病難”向“攻克疑難病”邁進。
年初,神經醫學中心柔性引進三位國內頂尖的“重磅外援”擔任中心首席專家,每周一次為我省腦部疑難疾病患者提供手術診療機會。網約車司機老張的病例,正是這一創新機制下重獲新生的鮮活例證。(往期報道:)
老張的腦內生長著一個巨大無功能性的垂體腺瘤,一度導致其視力急劇下降。幸得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特聘教授,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原副院長、神經外科主任、主任醫師洪濤教授精湛技術的保駕護航,僅通過一根筷子粗細的神經內鏡,從鼻腔這一自然通道精準地“夾出”了腫瘤,極大地降低了手術的創傷與風險。術后,老張的視神經壓迫得以解除,視力顯著改善。
▲洪濤教授與患者交流
除了引進“國家隊”,省立醫院的各個中心也在去年的基礎上完成2.0版升級,主動挑戰特別疑難的“硬骨頭”。
今年,各醫學中心都明確了3-5個主攻的疑難病多學科診療方向,全院新增門診多學科病種達40多個,1-5月開展的多學科診療例數較去年同期增長220%。
醫院心血管病醫學中心擁有心血管內科及心臟大血管外科兩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
作為福建省心血管病領域的“領頭羊”,心血管內科以創新精神突破極限,不斷在微創治療領域書寫新的奇跡:經股動脈導管主動脈瓣置換手術量居全省第一;心律失常冷凍消融等技術居全國前列;微創心臟搭橋、全胸腔鏡瓣膜修復、人工心臟植入術等創新術式廣泛開展。
▲省急救中心主任、學科帶頭人郭延松教授為患者手術
心外科則不斷突破技術瓶頸,為心臟病患者提供更佳治療方案。前不久,中心成功完成福建省首例“不停跳微創人工心臟植入術”。該技術難度極高,目前國內僅少數醫院能夠開展。
▲省立醫院副院長、心臟大血管外科負責人吳錫階教授團隊為患者手術
不僅如此,醫院還在省內首創融合病房。以內分泌與代謝病醫學中心的腎上腺疾病融合病房為例,在傳統單科診療模式中,患者需根據癥狀選擇對應專科就診,或由某一專科轉至另一專科。
各專科相對獨立,患者需等待床位才能轉入下一科室,并經歷重復檢查、多科協調,流程繁瑣,平均需經歷1-3次轉科。
而在融合病房,無論患者入住哪個科室,相關學科醫生均可按需介入,跨科協作診療。從術前、術中到術后,針對疑難復雜疾病,整合多學科資源,以患者為中心,全程協作制定治療方案,讓患者一次就診解決多個問題,大幅縮短確診時間。
從“單兵作戰”到“協同進化”的醫療革命
這種深度融合的背后,帶來的還有醫生能力的“跨界升級”。省立醫院醫務部主任林孟波表示,過去醫生往往專注于自己所在專科領域,對其他學科知識雖有涉獵但不夠深入。如今在多學科聯合診療模式下,醫生們頻繁參與跨學科的討論、查房與手術,逐漸拓寬了自己的知識邊界,提升了疑難雜癥的綜合診療能力。
內科、外科,甚至醫技科室的深度融合,也帶動了科研進展。多方交流與合作使得團隊成員能及時了解前沿醫學動態,引入先進理念與技術,臨床研究也不斷深入。
從2024年組建15個臨床醫學中心至今,經過一年多在診療模式上的雙重升級,2025年前五個月,該院高水平(四級)手術量同比增長10%,接診疑難病患者中超半數以上為外地患者。
當陳奶奶重新回歸正常的生活,當老張重新握緊方向盤接送乘客,這場醫療改革的深意愈發清晰。省立醫院用15個醫學中心的實踐證明:打破學科壁壘不僅能改善就醫體驗,更是攻克疑難重癥的“通關密鑰”。
現在刷到我們全憑緣分
大家記得設置星標
關注精彩內容不迷路~
福建衛生報全媒體記者:林穎
編輯:李子
審核:黃美輝、劉碧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