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25昌平區精神文明建設工作部署,結合《2025“昌平榜樣”選樹工作實施方案》相關精神,昌平區婦聯在全區范圍內開展“昌平榜樣”子品牌——“巾幗榜樣”的選樹活動。
巾幗榜樣
經過前期的“巾幗榜樣”評審工作,6月份選樹出5名2025年度昌平區“巾幗榜樣”候選人,分別是昌平區流村鎮古將村黨支部第一書記王欣,昌平區紀委區監委案件監督管理室主任關琪,昌平區統計局社會服務業科科長劉晉歡,昌平區陽坊鎮中心幼兒園書記、園長張麗紅,北京鑫逸農場董事長郭紅。
昌平區流村鎮古將村
王欣
王欣,昌平區流村鎮古將村黨支部第一書記。2024年1月任職后,她深入村莊調研,繪制出古將村“一街(主街)一園(八一小學)兩塊地(村北基本農田、村南復耕復墾)四個節點(林下經濟、精品民宿、青年創客、電商直播)”的發展布局圖,以文化活動激活鄉村。重組花會表演團隊,實現老中青三代融合,帶領隊伍參與長峪城活動、白浮泉廟會及“雙龍獻瑞·獅躍豐年”民俗表演,完成從“自娛自樂”到“對外展示”的轉變,將隊伍打造為“鄉村發展的生力軍”。
她還將視野投向“詩和遠方”:深耕文化土壤,邀請陶藝師、茶藝師開設課程,聯合農廣校開設古法制香課;響應村民需求,通過北京市文化館引進中央音樂學院副教授指導合唱、中國藝術研究院古風開展朗誦培訓,助力村民獲流村鎮合唱比賽一等獎。
改造閑置益民書屋時,她與村書記帶頭“不花錢改造”:從自家搬桌椅盆栽,帶領村干部清理書屋,一天內實現開放。帶圖書管理員赴區圖書館學習分類管理,建成“8小時×7天”全時段開放的鄉村文化地標,成為村民讀書棲息地、青年議事廳。
她發揮宣傳專長,創建“山水古將”公眾號,培養兩名村內青年運營;拋“宣傳三問”凝聚共識,留存村莊記憶。邀請軍休攝影研究會的十位攝影老師開展“光影中的鄉村印記”主題攝影活動,積累宣傳素材;鼓勵文化員、鄉村振興志愿者直播帶貨,推動農產品出村。
帶領古將村參與“青創北京”2025“挑戰杯”競賽,“青振京郊”專項賽,發布“古將文旅IP塑造與運營”榜單,吸引43所高校900余名大學生提交160篇作品(93篇獲獎),探索了可復制的“高校智力+地方資源”振興范式。推動古將村豆腐成功申報區級非遺,同時對接天北街道白坊生鮮超市,讓百年豆腐香飄進回天地區商超;挖掘傳統養蜂業,帶攝影團隊記錄養蜂故事,鼓勵養蜂戶把蜜蜂養殖作為農耕研學的新課堂,推動生態產業轉型升級。扶持7位返鄉青年運營有山營地和民宿,獲2024昌平騎行驛站授牌,當年盈利8萬元。
在她的帶領下,古將村獲“北京市五四紅旗團支部”“昌平區先進基層黨組織”,她本人也獲評“市級優秀第一書記”。她以規劃師、導演、導師、播種者多重角色,踐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讓黨旗在鄉村振興一線高高飄揚。
紀委區監委案件監督管理室
關琪
關琪,昌平區紀委區監委案件監督管理室主任。她在紀檢監察戰線深耕多年,以“忠誠、干凈、擔當”的錚錚誓言,詮釋著新時代紀檢監察干部的初心使命。這位兼具果敢堅毅與勤勉智慧的“鐵娘子”用實干書寫著巾幗風采。
她始終將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創建“清風‘保’壘”支部品牌,充分發揮“領頭雁”作用,堅決貫徹落實上級的各項決策部署,在擔任第三黨支部書記期間,她嚴格遵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從政治和大局的高度把握案件監督管理工作,以實際行動確保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落實落地。
面對案件監督管理工作“不說外行話,不干外行事”的要求,她從綜合部門轉崗后,每天加班加點學習紀檢監察業務制度,在較短時間內熟練掌握涉案財物管理、行賄人信息等信息化系統操作流程,手把手輔導相關部門規范使用。帶頭起草“走讀式”談話安全工作規定(試行)、問題線索處置管理辦法等10余項業務文件,推動各項制度規定要求與具體工作深度融合,有力提高紀檢監察工作規范化、法治化、正規化水平,切實推動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成為同事公認的“行家里手”。
在案件監督管理崗位上,她構建“全周期管理”模式:2024年以來處置問題線索578件,清倉起底610條,建立殯葬、醫療等15項專項臺賬,制發督辦函100余份,推動長期未結線索積壓案件下降31.5%。她嚴守安全底線,常態化開展辦案安全檢查60余次,向區紀委常委會報告問題并督促整改百余個,建立全流程監管機制;統籌反腐敗協調小組平臺,組織召開3次區級會議,接收移送線索129件,辦理跨地區、跨部門協作279件,形成監督合力。
她優化統計分析模式,助推案件查辦提質增效。積極發揮統計數據“晴雨表”作用,為監督檢查審查調查找準短板、彌補不足、精準發力和領導決策提供依據;積極發揮案件監督管理室牽頭抓總作用,在全系統范圍內舉辦審查調查業務實訓;充分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修改完善基層紀檢監察組織審查調查考核指標,建立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的評價體系,提高問題線索處置和審查調查工作規范化水平。
她以匠心守初心、以實干鑄忠誠、以篤行顯擔當,帶領案件監督管理室獲北京市“青年文明號”、2024“快干之星”等榮譽稱號,個人獲三等功一次,用精湛的業務能力和良好的工作作風,踐行著一名紀檢監察干部的崇高追求和堅定信念。
昌平區統計局
劉晉歡
劉晉歡,北京市昌平區統計局社會服務業科科長。從“回天”重大項目到統計數海紅顏,她始終堅定政治方向,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聚魂,以“赤誠丹心”堅定理想信念,在自我修煉中砥礪黨性心性,在多崗位盡職盡責,用實干績詮釋初心。
主持龍澤園街道回天專班工作時,她以“繡花功夫 ” 繪就發展藍圖,以“巾幗不讓須眉”的魄力,積極推進轄區重點工程、重大項目以及產業發展。累計解決11個社區1570樘單元門安全消隱,提升3個閑置垃圾樓更新利用,修剪30個小區10574株高大雜亂樹木,開展5個社區綠化增補,修補230戶堵塞滲漏排水管線,完成6個社區道路修復,煥新2個社區休閑空間,助力6條街區、4個商圈升級換檔,建設高品質“龍澤家園”。
面對三合莊村整建制轉非歷史遺留問題,她創新“白+黑”工作法,分兩批次平穩有序圓滿完成656人平穩安置,推動城市化進程“最后一公里”。通過盤活閑置資源,協調建設110個停車場緩解停車難,推動區級重點工程回天綜合服務中心建設項目開工建設,助力回天行動計劃。梳理轄區產業、用地、樓宇等閑置資源,提前謀劃新一輪回天行動計劃。
調任區統計局后,她迅速調整工作狀態,轉型“數據尖兵”、擔好“數據管家”,帶領科室成員高質量完成1096家企業的研發年報審核、驗收、評估工作,開展國家局、市局“7+17”數據質量核查工作,夯實源頭數據。完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監測體系,加強文化產業發展統計監測分析,做好“七有”“五性”監測評價體系監測評價結果解讀,開展“十四五”婦女兒童規劃統計監測工作,助力婦女兒童事業高質量發展。做好“參謀服務”,完成五經普公報撰寫,開展低空經濟、人工智能、醫療器械等科技領域調研任務。她以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躬耕不輟的工作態度,實干擔當,奮楫爭先,獲評北京市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先進個人,兩次獲評三等功,多次獲評優秀。
從千頭萬緒的基層建設到嚴謹縝密的統計報表,她用實際行動證明,新時代的女性,既能在基層淬煉成長,也能在區直拓寬視野;既能織密民生數據網,也能筑起發展新高地。
昌平區陽坊鎮中心幼兒園
張麗紅
張麗紅,北京市昌平區陽坊鎮中心幼兒園書記、園長。扎根農村教育31年,兩所幼兒園都是在她的帶領下從一片工地,到現在的花園式單位。在她的帶領下,園所獲得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集體”、師德建設“先進集體”、三八紅旗“先進集體”、昌平區科研“先進單位”等榮譽,培養市區級骨干教師14人、區級師德標兵5人。
她堅持以黨建引領來筑牢隊伍根基,建設“紅帆之隊”黨建品牌,并率先垂范,在疫情、抗洪、掃雪等急難任務中始終堅守一線,彰顯黨員干部的擔當作為。2023年新園建設中,她暑期無休,每日盯工地,跑手續。使新園9月1日順利開園。通過爭取鎮政府支持,累計投入60余萬元用于新園綠化與補充辦園經費,聯系鎮政府為4村免費發放2輛通學班車,解決了家長接送難問題,又申請鎮政府資金對于幼兒園的遮陽設施的支持。
她帶領干部教師深入開發園本“自然生態課程”,在農田、菜地、果園、林間生發出豐富多彩的課程活動,并積累了《小麥旅行記》《薯地尋寶》《菜園小精靈》等經典課程。她負責的北京市教育科研規劃“十三五”課題《依托農事體驗課程培養幼兒生態文明素養的研究》,獲評昌平區2023年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她還指導了4項區級課題,出版著作1本,印制成果集12冊。2022年6月,應邀承擔了教育部“國培計劃(2022)”遠程培訓項目兩項課程講座,園所案例《片片碎紙玩起來》入選北京市游戲案例并參加中英美三國交流。她帶領全員參加昌平融媒體、花開未來節目等來園錄制生態課程等活動40余次。
她強化“全員都是安全員”的安防意識,抓實抓牢安全管理,帶領干部教師早入園、晚離園,戶外活動時全程安保。她注重師德安全,關心教職工思想動態并為老師們排憂解難,做好教職工的引路人。實現建園13年安全“零”事故,家長“零”投訴,家長對幼兒園滿意度連年100%,獲得家長贈送錦旗、感謝信近300面(件)。
一園兩址,穩中求進,她帶領全體教職工走出了可持續發展的辦園之路,也走出了自己的辦園特色。她立足腳下的一片熱土,扎根鄉村教育,帶領全體教職工繼續不畏困難、砥礪奮進,不斷踐行“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追逐鄉村學前教育的未來發展之光。
北京鑫逸農場
郭紅
郭紅,北京鑫逸農場董事長。她曾是手握高薪的商界精英,如今以沾滿泥土的雙手,書寫著一位母親守護家庭餐桌的執著,為鄉村振興注入生態農業的鮮活力量。
2015年,面對市面上的蔬菜生長周期短、農藥殘留風險高的問題,這位北京工業大學MBA碩士毅然辭去高薪工作,在興壽鎮租下120畝土地創辦鑫逸農場。但職場精英到“新農人”轉型之路荊棘叢生,她拒絕化肥農藥,卻面臨產量驟降、病蟲害肆虐的困境;堅持“按節令種植”,卻因錯過上市窗口期導致草莓滯銷,最艱難時她蹲在田間抹淚,卻始終未動搖“敬畏自然”的初心。懷著“要為孩子種出能放心咬下的每一口食物”的信念,她跨越轉型陣痛,以“頭雁”之姿,帶領團隊探索出一條“生態與效益共生”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她堅持“秸稈還田”改良土壤,連續五年深耕,使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30%;她遵循“四時有別”的種植法則,寧可延遲草莓上市也要等待自然成熟;為保護昆蟲生態放棄夏季葉菜種植,讓農場成為“蟲鳥共棲”的樂園。這種“近乎執拗”的堅守換來市場認可:草莓因風味濃郁、糖酸比達黃金比例,成為高端商超的“搶手貨”,生態蔬菜成為都市中產家庭餐桌上的“安心之選”。如今農場年產值突破300萬元,帶動周邊42戶農戶增收,她用數據證明:生態農業不是“情懷經濟”,而是可以規模化、產業化的現代農業模式。
作為中國農業大學"頭雁"項目學員,她將農場打造為“生態農業實踐基地”:每年舉辦30余場農事體驗活動,吸引上萬名城市家庭走進田間;她與科研院所合作,引進稻麥新品種,在農場開展試驗種植;她更以“科企農”協同模式,免費為農戶提供技術培訓,累計培育新型職業農民200余人。在她的推動下,農場從單一的種植基地,升級為集生態種植、親子研學、農業科普于一體的綜合體,2024年接待游客超2萬人次,研學課程入選北京市“中小學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名錄。她說:“我要讓更多人看到,生態農業不僅能守護餐桌安全,更能成為鄉村振興的‘綠色引擎’。”
作為三個孩子的母親,她將農場變為“自然課堂”:她帶孩子們參與播種、采摘,教他們分辨昆蟲、觀察植物生長;她將農場的廢棄秸稈制成環保酵素,讓孩子從小懂得“變廢為寶”的循環理念。在她的影響下,大女兒已成為農場的小小講解員,向游客講述“一粒種子如何長成生態果實”的故事。她的堅持,不僅守護了孩子的餐桌,更守護了鄉村的未來,激勵著更多女性投身農業創新。
從CBD到田間地頭,她以“破界者”的勇氣,完成了一場關于母愛、責任與生態的覺醒。她用沾滿泥土的雙手,托起孩子們的“舌尖安全”,為鄉村振興注入綠色動能。
總有一種平凡讓我們肅然起敬
總有一種美麗讓我們瞬間溫暖
她們是巾幗奮斗者
實干擔當,甘于奉獻
她們獨立且堅韌
她們認真且自信
她們是女兒,妻子,母親
更是實干者、堅守者和奉獻者
點滴微光,匯聚璀璨星河
我們下期再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