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現代飲食中的寄生蟲隱患,遠不止生菜那么簡單。
撰文 | 肖小燕
近日,一則醫療新聞引發廣泛關注:58歲的王女士因反復腹痛就醫,醫生竟從其腸道內取出一條20厘米長的活體蛔蟲。經調查,感染源直指王女士近期頻繁食用的“生菜卷烤肉”。這一病例為現代人的飲食習慣敲響了警鐘——在醫療發達的今天,寄生蟲感染從未真正遠離我們的生活。
來源:騰訊網
一條蛔蟲的“人體之旅”
蛔蟲是人體最常見的消化道寄生蟲之一,蟲卵進入人體后,在腸道內孵化出幼蟲,這些幼蟲并非安分守己地待在原地,而是會穿透腸壁進入血液循環,開始一場驚心動魄的“體內遷徙”。它們隨血流到達肝臟,再經心臟進入肺部,在肺泡內發育一段時間后,沿氣管上行至咽部,被吞咽后再次回到小腸,最終在此發育為成蟲。這一復雜過程通常需要2-3個月時間,成蟲壽命可達1-2年,每天可產卵約20萬個。
王女士體內的20厘米成蟲只是冰山一角,更令人擔憂的是蛔蟲幼蟲在遷徙過程中可能造成的多系統損害。當幼蟲穿透肺泡時,可能引發咳嗽、胸悶甚至肺炎;若誤入其他器官如肝臟、眼睛,還會導致肝功能異常或視力障礙。2022年,廣州就有一名兒童因蛔蟲幼蟲侵入眼球,不得不接受手術取出蟲體,術后視力永久降至0.1。而像王女士這樣的成年感染者,往往要等到成蟲在腸道內大量繁殖引發明顯腹痛時才會就醫,此時寄生蟲可能已在體內“安居”多時。
生活中寄生蟲種類這么多?這樣吃才安全!
王女士的病例絕非個例。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生食、半生食的飲食習慣日益普遍,寄生蟲感染的風險也隨之增加。除蛔蟲外,生活中常見的寄生蟲還有多種。肝吸蟲常通過生食淡水魚蝦傳播,可引發膽管炎、肝硬化甚至肝癌;肺吸蟲多因生食螃蟹、小龍蝦感染,會導致咳嗽、胸痛、咯血;絳蟲則潛伏在未煮熟的豬肉、牛肉中,可能引發腹痛、腹瀉,其幼蟲若進入大腦更會危及生命。
面對寄生蟲威脅,建立科學防護意識至關重要。疾控專家指出,90%以上的寄生蟲感染都能通過以下措施避免:
第一道防線:徹底加熱。五分熟牛排、涮8秒的嫩肉、生腌海鮮……這些追求極致口感的吃法,恰恰為寄生蟲提供了可乘之機。豬帶絳蟲、牛帶絳蟲、弓形蟲都能在未徹底加熱的肉類中存活。廣州53歲的張先生就曾因食用未烤熟的豬腦,感染豬鏈球菌導致化膿性腦膜炎,雖保住性命卻永久失聰。因此,“徹底煮熟”是最可靠的防護措施,肉類中心溫度需達70℃以上,牛排至少七分熟,海鮮要煮至貝殼開口、蝦肉變白。
第二道防線:科學清洗。除了生菜,看似清爽的水生蔬菜如藕片、荸薺、茭白等也暗藏風險。這些生長在泥濘水田中的蔬菜,表面可能附著姜片吸蟲的幼蟲。杭州就曾有老人因常年生食荸薺,膽管內檢出數十條姜片吸蟲。因此,蔬菜水果需用流動清水徹底清洗,葉菜類應沖洗30秒以上并揉搓葉片褶皺,根莖類建議削皮后食用。
第三道防線:生熟分開。切生肉的刀具砧板不能用于處理直接入口的食物,最好準備兩套用具區分使用。每次使用后要用熱水和洗潔精徹底清洗,定期用沸水燙煮消毒。
此外,飯前便后要用肥皂洗手,阻斷“手口傳播”。孕婦、兒童、老人等免疫力較弱者應完全避免生食,包括生魚片、半熟蛋等。
最后,小編有話說:從王女士體內取出的那條20厘米蛔蟲,照出了現代人在飲食安全認知上的盲區。讓我們從今天開始,重視餐桌上的每個選擇:那片生菜是否洗凈?那塊牛排是否夠熟?那把切過生肉的刀是否嚴格與熟食分開?這些微小細節,正是健康防線的基石。記住,最好的治療是預防,而預防的關鍵,就掌握在我們每個人手中。
醫學界感染領域交流群正式開放!
加入我們吧!
本文來源:醫學界感染頻道
責任編輯:葉子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