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鮮因其鮮美的口感和豐富的營養深受人們喜愛,但海鮮中可能潛藏著一種危險的“隱形殺手”——副溶血性弧菌。這種細菌是導致我國沿海地區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病原體之一,尤其在夏秋季節高發。如何才能讓我們既享受美味,又遠離食物中毒的風險呢?徐匯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徐匯區衛生健康監督所)相關專業人士給出了解答。
圖片來源:千圖網
副溶血性弧菌的特性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種嗜鹽性細菌,廣泛存在于海水、海底沉積物及魚、蝦、蟹、貝類等海產品中,同時淡水產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污染也不容忽視。它的生長繁殖與溫度密切相關,最適宜的溫度為30~37℃,因此在夏季和初秋,海鮮更容易被污染。不過,該菌對酸敏感,在pH低于4.5的環境中難以存活,但對低溫抵抗力較強,普通冷藏(4℃)并不能完全殺滅它。
副溶血性弧菌中毒的癥狀
人如果食用了被大量副溶血性弧菌污染且未經充分加熱的海鮮,可在2~24小時內出現急性胃腸炎癥狀,如劇烈腹痛、腹瀉(多為水樣便)、惡心、嘔吐,部分患者還會伴隨發熱、頭痛等癥狀。
雖然大多數患者可在2~3天內自愈,但免疫力較低的人群(如老人、孕婦、兒童、慢性病患者)可能出現嚴重脫水甚至敗血癥,需及時就醫。
如何避免副溶血性弧菌中毒?
1.選購新鮮海鮮
購買貝類、螃蟹、蝦等水產時,盡量選擇活體或冰鮮保存的,避免購買已經死亡或長時間暴露在高溫環境下的海鮮。如果海鮮出現腥臭味、黏液增多或肉質松軟,可能已變質,不宜食用。
2.正確儲存
購買后應盡快放入冰箱,冷藏溫度應低于4℃,冷凍溫度最好在-18℃以下。貝類等易腐海鮮建議在購買當天食用。生海鮮應單獨存放,避免發生交叉污染。
3.徹底加熱
副溶血性弧菌不耐高溫,80℃以上加熱1分鐘即可殺滅。因此,海鮮應徹底煮熟,尤其是貝殼類(如牡蠣、蛤蜊),需煮至殼完全張開后再加熱3~5分鐘;蝦蟹類應煮至顏色變紅,肉質緊實。醉蝦、生腌蟹、刺身等未經加熱的海鮮細菌污染和寄生蟲感染的風險均較高,應盡量避免食用。
4.注意廚房衛生
處理生海鮮的刀具、砧板應與熟食分開,使用后及時用熱水和洗滌劑清洗。接觸生海鮮后,務必用肥皂和流動水徹底洗手,避免細菌傳播。
海鮮雖美味,但安全食用是關鍵。只要掌握正確的選購、儲存和烹飪方法,就能有效降低副溶血性弧菌中毒的風險。“新鮮選購、低溫保存、徹底加熱”是抵御“副溶”的三大法寶。
記者:吳會雄
通訊員:張梅如
編輯:孫清渠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徐匯官方賬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