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以法之名》正在劇荒時,《正當防衛》就開始播了,帶著一份比較的心理,打開了《正當防衛》,好家伙,一下子就被劇情吸引了。
一口氣看完了15集《正當防衛》,不得不說,同為懸疑劇,《正當防衛》比《以法之名》好看多了。
一、節奏PK:15集全程高能 vs 36集注水爛尾
《正當防衛》:快節奏+邏輯嚴謹
開篇即高能:檢察官段鴻山(張魯一飾)雨夜自首,直接拋出核心懸念。
三條案件線(家暴反殺案、檢察官綁架案、校園防衛案)環環相扣,邏輯嚴謹,14年時空交錯卻不顯混亂。
《以法之名》:后期崩壞+邏輯坍塌
前20集懸念十足,但“專案組”介入后節奏拖沓,沒有展現鄭雅萍、洪亮高超的查案能力,全靠反派內訌推動劇情。
萬海之死、王華山潛逃等關鍵情節草率收場,前面像鄭雅萍看攝像頭沒給個說法,喬振興、周梅、張文菁沒給個結局,觀眾吐槽“爛尾到離譜”。
懸疑劇的黃金法則是“少即是多”,《正當防衛》用15集講透一個故事,而《以法之名》36集卻講崩了一個本可封神的題材。
二、演技PK:白敬亭“黑化”封神 vs 《以法之名》群像失衡
《正當防衛》:白敬亭的“李沐風”成最大亮點
從陽光學霸到陰郁復仇者,白敬亭用眼神、微表情完美演繹4年冤獄后的破碎感。
聽證會戲份中,質問段鴻山“憑什么你是正當防衛,我不是?”的爆發力震撼全網。
《以法之名》:角色集體降智
洪亮、鄭雅萍后期查案全靠巧合,秦鋒武力值忽高忽低。
反派如禹天成、陳勝龍結局倉促,蘭景茗僅“留黨察看”輕描淡寫。
《正當防衛》靠演技撐起深度,而《以法之名》浪費了張譯、李光潔等戲骨陣容。
三、深度PK:法律與人性的博弈 vs 司法腐敗的流水賬
《正當防衛》:探討“正當防衛”的司法困境
通過李沐風、江婷、段鴻山三個案件,質問“法律如何界定自衛與謀殺”。
段鴻山最后對李沐風說“你的案件震懾了校園暴力”,引發對“司法代價”的思考。
《以法之名》:野心太大卻深度不足
試圖揭露司法腐敗,但結局“好人慘死、反派逍遙”讓觀眾憋屈。
萬海案本可深挖“程序正義”,卻淪為“錄音定罪”的兒戲。
《正當防衛》用個案反思制度,而《以法之名》只?!昂诎惮F實”的無力宣泄。
四、觀眾反饋:口碑與熱度的雙重碾壓
《正當防衛》
開播即登熱度第二,被贊“迷霧劇場2025最佳”。
白敬亭演技獲封“轉型成功典范”。
《以法之名》
大結局后豆瓣評分暴跌,網友怒斥“爛尾”、“挖的坑沒埋上”、“邏輯不閉合”、“侮辱智商”。
導演甩鍋“用錯演員”,觀眾回懟“不會拍別拍”。
五、懸疑劇的未來:短劇化 vs 注水長劇
《正當防衛》的成功證明:
短劇更符合懸疑題材:緊湊敘事能保持懸念張力。
演技>流量:白敬亭、張魯一用實力證明“好角色不分番位”。
深度>尺度:比起《以法之名》的“全員惡人”,《正當防衛》的法律思辨更有價值。
而《以法之名》的失敗警示:
集數≠質量:36集的“掃黑史詩”最終變成“爛尾流水賬”。
現實≠憋屈:觀眾要的是“黑暗中的光”,而非“絕望到底”。
六、懸疑劇的勝利,屬于尊重觀眾智商的作品
《正當防衛》用15集證明:
好故事不在長短,而在是否“講透”;
好演技不在戲份,而在能否“入魂”;
好懸疑不在反轉,而在能否“發人深省”。
而《以法之名》的36集,則成了國產劇“注水爛尾”的又一反面教材。
或許,懸疑劇的終極較量,從來不是集數,而是誠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