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馮曉暉
“九江近代史料研究”系列作為“九江文史”下的子欄目,致力于深入挖掘早期報刊書籍、檔案文件、歷史照片、地圖等原始史料,并結合當代視角加以解讀,力求多維度展現(xiàn)九江近代歷史的真實風貌。
本文較長,故分上下兩篇連續(xù)發(fā)布。
【史料來源說明】
篇名:九江的女校
來源:《婦女共鳴》第六卷第六期,1937年6月
出版機構:婦女共鳴社
作者:胡志明
【出版物說明】
《婦女共鳴》于1929年3月25日創(chuàng)刊,先后在上海、南京、漢口、重慶以半月刊、月刊、雙月刊形式出版,1944年12月停刊。《婦女共鳴》雜志以“倡導婦女運動、主張男女平等”為宗旨,以較多篇幅批判封建制度和封建性的政策、法規(guī)對于婦女的壓迫。除出刊物外,還參加救災廢娼、修改刑法等工作。該雜志立志肩負起宣傳領導的歷史重任,是中國近代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鋒。
作者胡志明,生平不詳,從他在《婦女共鳴》上發(fā)表的幾篇文章來看,極可能是九江本地作者。
以下簡體文稿據(jù)原文整理,參照現(xiàn)代規(guī)范作適度修訂。
【正文】
外省人常用“江西人頭上可以頂碗”*這句話來形容江西人的個性,意思是說江西人不愛管別人的閑事,因此保守性和秘密性,也就是江西人固有的特性。
九江雖是江西商業(yè)的樞紐,長江交通的中心地,但是她的教育情況,尤其是女子教育,不但是讀者不能從書本上去體會,和口頭打聽,就是當?shù)氐木用瘢瑳]有親身經(jīng)歷的,也是門外漢,因此作者在這里,更覺得有記敘的必要。
九江的女子教育,可說是極不發(fā)達,六十年前和三十年前的當中,就有了三個女校,一直到現(xiàn)在,還仍是三個女校。
【注釋與解讀】
* 江西人頭上可以頂碗:“頭上頂碗”,應當是形容江西人有著隱忍和內(nèi)斂的性格特征,但似乎與保守性和秘密性沒多大邏輯關系。筆者也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說法。如果聯(lián)系后文,或者指的是女校的學生們都比較“綠茶”?
作者聲稱九江的女子教育“極不發(fā)達”,或許是要求太苛刻了。事實上,九江的女子教育開江西之先河,在民國中期,其教育規(guī)模和水平并不亞于省會南昌。
《婦女共鳴》雜志1932年有一篇名為《談談江西婦女》的文章,介紹了彼時江西僅有的兩所規(guī)范性教會女子中學,南昌(葆靈女中,今南昌十中前身)、九江(儒勵女中)各一所;省立女師四所,南昌第一女師,吉安第二女師,九江第三女師,贛州第四女師,其中的吉安、贛州兩所因戰(zhàn)亂受損甚大。
但本文說的也對,到了本文發(fā)表的1937年,九江的女子教育也的確也沒什么進步,甚至還在退步。
【正文】
在這三個女校的當中,就分了兩大派,一是教會派,一是教外派,所謂教會派,就是指基督教美以美會*所開辦的。所謂教外派,就是省立的,由國人開辦和維持的。在這兩大派之中,又分了三小派,一是“小姐”派,一是“學生”派,一是“家婆”派。
“小姐”派就是指資格最老、牌子最硬的儒勵女子中學,學生們,大半是紳士和官僚的小姐,吃飯穿衣,都帶有貴族的色彩。“學生”派是指九江女師,學生們,校內(nèi)校外,都一律穿制服。“家婆派”是指諾立神道女校,學生們,大半是為人妻母,上了三十歲以上年紀的人,頭上挽髻,手上夾著圣經(jīng)進出的,而且還有許多是儒勵學生的母親,或姨母。
這三個學校,所在的地點,正是像三國時魏、蜀、吳鼎立式的,儒勵和女師同在庾亮南路的一條道上,儒勵在上端,女師在下端,諾立正在儒勵和女師中間的一條甘棠北路上。至于這三個學校的感情,諸位不必我來說,自然會知道的,她們是各不相讓,各不投合的,女師和諾立的人說儒勵太驕傲了,叫她們“綠蛤蟆”,因為儒勵的制服是綠色,儒勵和女師的人又叫諾立的人“家婆精”,因為諾立的人好管閑事,儒勵的人又叫女師的人“不通”,因為女師的好學生,都是儒勵開除的,或是功課最壞而轉(zhuǎn)去的。
這種批評和斗爭,始終只能在三校心里藏著,口里說著,但終究不能給外人知道,就是父母和親友面前,學生們也不肯露馬腳。
三足鼎立的三女校 九江街市全圖,1926年
【注釋與解讀】
* 基督教美以美會:即美國衛(wèi)理公會,是1784年到1939年之間的一個基督教教派,也是近代在中國傳播基督教的主力教派,重點關注于文化教育、醫(yī)療、慈善等方面,對中國社會產(chǎn)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九江儒勵女中、同文中學、生命活水醫(yī)院、婦幼保健院,都是美以美會創(chuàng)立的。
“綠蛤蟆”“家婆精”“不通”,如此精彩三女校之間的貶損,很生動。“綠蛤蟆”之稱也有點道理,如今繼承儒勵衣缽的雙峰小學,學校標識的主色就是綠色。
“江西人頭上可以頂碗”,是不是指的就是這種不露馬腳、卻暗自傾軋的風氣?
九江市雙峰小學濂溪校區(qū) 請注意校徽的主色
【正文】
現(xiàn)將這三校的組織情況和學生生活情形分述如下:
(一)儒勵開辦最早,遠在清光緒元年*,不過那時還不算正式學校,只不過是幾個美國人到中國來傳教,住在洋街上,隨便拉幾個學生來讀書,去讀書的學生,不但不付學費,而且還有衣服和錢拿回來。幾年的工夫,學生多起來了,后來就在美國捐了一筆大款,就遷至現(xiàn)今地址,建了新校舍,成為正式中校,取名儒勵書院,為紀念捐款人(Mr. Rulison)儒勵先生。從那時起,就收學膳費,學費甚貴,但牧師和傳教士的女兒,可以免費,如果貧人家的女兒,有牧師先生的介紹,也可以免費。
一切費用都是美國供給,所以設備周全,管理嚴格,歷來都是美國人做校長,一切主權,都握在美國人手里。英文和圣經(jīng)是最主要的課程,還要強逼學生祈禱、做禮拜,國文,算學雖是必修課,但不及格,不甚要緊,在這很明白的告訴我們,外人來華辦學校,并不是開辦華人教育,而是另有一番用意。
學生們,受洋人的訓練,洋教的熏陶,個個都馴服得像被宰割的羔羊一樣,一直風平浪靜地過了二十余年。
可是,五四運動以來,帝國主義對華的侵略、剝削,是一天天的伸漲,學生們覺得洋人的壓迫,洋教的勢力,的確是"愚民政策",中間也鬧過二次風潮,但這二次風潮,終沒多大的效力,只不過是游游行,喊喊口號就算了,原因也是她們的膽子太小,聯(lián)合的力量太弱。結果還是幾個為首的學生吃虧,除名的除名,退學的退學,記過的記過。
今同文中學內(nèi)的儒勵校舍 筆者攝于2023年1月
【注釋與解讀】
* 清光緒元年:1875年。據(jù)記載,儒勵女中的前身為美國傳教士昊格矩女士于1873年創(chuàng)辦的一所教會學校,初名“桑林書院”。
本段對儒勵女中的描述基本客觀。儒勵的建立,本質(zhì)上依靠的是傳教士帶來的金錢,以優(yōu)質(zhì)的教學條件和“信教免學費”的承諾,吸引了本地優(yōu)質(zhì)生源,尤其是官紳階層家庭的女兒。
學校實行全英文授課,課程體系嚴謹,對學生要求極為嚴格,畢業(yè)生尤其適合在租界城市發(fā)展,或考入教會高校深造,甚至憑借教會推薦,赴海外留學。代價則是須服從教會安排,接受基督教信仰教育。
五四運動爆發(fā)后,民族主義思想高漲,儒勵亦受到一定影響,但并未動搖其根本地位。究其原因不難理解:你就讀的這所學校,大部分教學成本,是你反對的那一個階級所承擔的,既然你反對,就可以離開,否則學校也會開除你,因為你沒有被培養(yǎng)成為這一階級一部分的價值了。不想離開的,那就別鬧騰。
百年前的儒勵女中校舍 圖源:裴敬思家族網(wǎng)站
【正文】
因為平日功課的嚴格,所以學生們,除了埋頭伏案讀死書以外,簡直沒有什么課外活動,不但法西斯等一類的組織沒有聽見過,就是文藝的刊物、體育會的組織也不曾有過。她們雖有青年會和自治會等的團體,但都是徒有其名而無實際工作,除了一年一次的選舉和交際會外,余皆是死氣沉沉。說起選舉來,那更是好笑,不但沒有人賄賂爭當會長,而且她們要彼此聯(lián)合起來,選她們的仇人或最討厭之人做會長,那就是她們的土語"被家火"(害人的意思)*。
級的觀念和感情最深,除了同級的人彼此要好外,別級的人不但不來往,就是說話也不常有。同時還有一種"Sister Class"*的怪風,就是上下兩級的人最仇恨,隔一級的人又要好,如高三和高二最恨,和高一要好,高二和高一最恨,和初三又要好。
仇恨和嫉妒愈積愈深,結果又鬧成同級的相罵,這一級的人不同那一級的人說話,或這一級的人罵那一級的人。
為了級同級的仇恨,拉朋友的習慣又起了,如果有人發(fā)現(xiàn)上下級的兩人說話,大家就要替她們拉成一對朋友,一對初說話的人,由旁人的造作,也就成了一對真朋友,這種朋友,平時見面總不表現(xiàn)出來,而且會晤的時間、地點總是秘密的,不給任何人知道,好似從前閨閣的小姐和情人相會一樣。
九江儒勵女中青年會理事部職員及顧問先生合影,1937 年 圖源:《九江老照片》
【注釋與解讀】
* 被家火:從讀音上來分析,很可能是九江土話“捭家伙”。“捭”是九江方言中的一個萬能動詞,也是九江方言中最具代表性和獨特性的詞匯。“捭”在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中作動詞,讀bǎi,本義為兩手左右旁擊,引申為分開,例如“縱橫捭闔”。在九江話中,“捭”有擺弄折騰、逗弄調(diào)笑兩層含義,最典型的是“瞎捭”(胡搞、亂來之意)一詞。因此“捭家伙”應當是“搞她們”之意。
* Sister Class:姊妹班。從本文來看 Sister Class 或許不僅是英文中“同年級平行班”之意,還有跳年級(相隔兩級)成為姐妹,與上下年級結仇。
“姊妹班”的風氣現(xiàn)在并不太多見了,但在當年儒勵女中卻很嚴重。究其原因,可能與學校“全女生、全住校”這兩個特點有關。這種環(huán)境極易催生嚴重的拉幫結派和內(nèi)部斗爭,而這類問題在女生群體中也的確更為常見。
(未完待續(xù))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