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這個詞在中國的政治體系中,不僅僅是現在理解的禮儀,而是包羅萬象,有政治、生活、制度等一系列的內涵。“禮崩樂壞”是對一個王朝沒落的描述,意味著維持禮的秩序是王朝最為重要的職責,也是維持統治的義務。
清朝晚期,在與西方交往的時候,因禮的問題造成交往困難。
必須三跪九叩
按照當時清王朝的規矩,參拜天朝皇帝,是要行三叩九拜的大禮的。之前的荷蘭與西班牙使節也都遵循了這個規定。
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不樂于行三叩九拜。好在雙方均可變通。當時在英國船只上懸掛著寫有“英吉利國朝貢船”字樣的“十丈大書標幡”。當時英國副使懂漢語,還另帶翻譯,不可能不懂其含義。
1816年阿美士德使團訪華。這個時候的英國國力之強盛,阿美士德在朝覲禮儀問題上要比馬戛爾尼強硬得多。嘉慶則堅持來使必須行三叩九拜之禮。最終,因為堅決不行三叩九拜之禮,阿美士德連嘉慶的面都沒見到,就拂袖回國了。
官員不直接接觸夷人
當時來中國的外商,有的借朝貢名義進行,有的是散戶。朝貢的可以享受專門的驛傳系統的免費接待。其他的則不能享受,不僅面臨居留困難,還牽涉到信用擔保問題,所以就有一批“洋行”(做對外貿易的中國半官方商業組織)擔任外國人的“保商”,并提供外國商人居住、貿易的寄居地---夷館。慢慢的,這些作為保商的洋行就壟斷了廣州的對外貿易。
清朝官府認可了這個壟斷,于是就形成了十三行對東印度公司的半官方壟斷組織對半官方壟斷組織的貿易格局。
夷人不能在中國居住
外商雖被允許短期在廣州住宿,但飲食和買賣不能離開商館,交易完后就返回澳門,絕不許在廣東過冬。只有在每月的初八、十八、二十八三天,可以“逢八外出”,以十人為限作一隊,在翻譯帶領下集體活動。
普通外國人就不要說了,就算是外國商貿代表也不能乘坐肩輿。
最嚴格的一點在于,不允許這些外商攜帶家眷進入廣州商館。
文書必須是稟帖,體現上下級關系
外國商貿代表不能直接與中國官府聯系,必須通過作為中間人的十三行洋商代轉。
1836年12月,義律接任駐華商務總監督,用“稟帖”的形式,通過行商將其任命的情況告知兩廣總督鄧廷,并要求進駐廣州商館辦公。鄧廷楨見“來稟詞意恭順,尚屬曉事”。
1837年11月,義律接到英國外相巴麥尊的訓令,要求他在公文中不書“稟”字。義律立即進行交涉,在公文中精心改用“謹呈”、“呈上臺前”等字樣,鄧廷楨對此予以拒絕。
1838年,英國馬他侖率艦隊抵達,義律覺得可以以武力施加壓力,于1838年7月29日,未經行商,直接向廣州城門投遞了未寫“稟”字的公文,告知馬他侖的到來。鄧廷楨將此公文交行商退回。
面對不用體現上下級關系的稟帖,清朝大員即使是面對武力也不屈服。
從以上可以看出當時清朝與對外關系是非常傳統的,國與國的關系就是天朝、朝貢和藩屬的關系,把非朝貢國看成是蠻夷之邦,沒有正常的平等的交流,對他國沒有了解,當鴉片戰爭爆發后,對英國還是一無所知。
而且這種禮儀,還需要很長的時間在西方的炮艦打擊下才解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