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前言:
大英博物館至今保存著一封泛黃的中文書信,
這是乾隆寫的,字里行間透著天朝上國的倨傲。如今,這封信讓后人清晰窺見那個時代清朝與世界的落差。
乾隆統治的最后幾年,
表面上這個王朝疆域遼闊,營造多年的圓明園也已初具規模,呈現出一派盛世景象,但在這繁華背后,危機早已潛伏。
地方官員為迎合乾隆的好大喜功紛紛虛報政績,河南、山東等地遭遇旱災時巡撫仍上奏五谷豐登,實際情況是災民流離失所,甚至出現人吃人的現象。
朝廷內部和珅專權已近十年,官員們忙著結黨營私,沒人關心民生疾苦。
同一時期的英國卻是另一番景象,紡織廠的機器晝夜轟鳴,煤礦用蒸汽抽水機提高了開采效率,鐵路開始鋪設,蒸汽輪船試航成功。
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
為開拓中國市場,喬治三世希望與清朝建立外交關系,負責接待的清朝官員望見使團船隊,第一反應便是:又來了一支朝貢的藩屬國隊伍。
他們特意提醒馬戛爾尼覲見乾隆皇帝時需行三跪九叩大禮——這讓馬戛爾尼陷入了兩難。
在英國,君臣之間行鞠躬禮,國與國之間的使節更是平等相待。
他向清朝官員提出可以向乾隆行鞠躬禮,就像對英國國王那樣,如果必須下跪,那么清朝官員也得向英國國王的畫像下跪以示平等。
雙方就此僵持了一個多月,乾隆得知后十分不悅,他認為英國使團的要求無禮至極,甚至懷疑他們此行別有用心。
經過反復商議,馬戛爾尼最終以單膝跪地之禮拜見乾隆。
時隔不久,乾隆在熱河避暑山莊接見了馬戛爾尼,使團成員立刻獻上精心準備的禮品:既有蒸汽機,也包括望遠鏡、地球儀等器物。
馬戛爾尼還提議,英國可派遣專家來華,協助清朝開辦工廠、訓練軍隊。
但乾隆對這些奇技淫巧毫無興趣,他掃了一眼模型,心里想的是這些東西不過是些無用的玩物,大清應有盡有,不稀罕。
在他看來英國使團帶來的禮物,還不如藩屬國進貢的玉石、綢緞珍貴。
馬戛爾尼沒能達成通商的目的,卻收到了乾隆寫給喬治三世的回信,這封信共976 字,用滿漢兩種文字寫成,字里行間充滿了天朝上國的優越感。
信的開頭,乾隆就稱自己撫有四海,把英國說成僻處荒遠的小國。
對于馬戛爾尼提出的通商請求,乾隆一口回絕,還特別提到不需要那些工業產品。
更過分的是,他在信中還警告喬治三世若想留一人在京照管貿易,那是萬萬不可的,
從前西洋各國,有愿來京當差者,我都沒答應,豈能獨厚于爾國?乾隆讓他們速回本國安分守己。
這封信,完全暴露了乾隆對世界的無知,
他不知道英國的蒸汽機已經改變了生產方式,珍妮紡紗機讓紡織效率提高了幾十倍,戰艦模型代表的海軍實力,早已超過清朝的水師。
他更不知道英國使團此行的真正目的,是為了打開中國市場,緩解國內工業產品過剩的問題。
其實,清朝并非沒有機會接觸工業革命的成果。
早在明朝末年,西方的傳教士就帶來了望遠鏡、火炮等器物,但到了清朝,尤其是乾隆時期,閉關鎖國的政策越來越嚴。
在這種氛圍下,即使有人想學習西方技術,也不敢公開提倡。
乾隆的拒絕,讓英國失去了通過外交手段打開中國市場的可能,為后來的鴉片戰爭埋下了伏筆。
乾隆去世后,他的兒子嘉慶延續了閉關鎖國的政策,后來英國再次訪華,結果因禮儀問題,嘉慶連面都沒見就把使團打發走了。
這期間,西方世界發生了巨大變化,而清朝,還在為維護天朝的面子拒絕接受任何新事物。
距離馬戛爾尼訪華不到50年,英國艦隊就開到了中國沿海,這時人們才想起乾隆那封信。
如果當時乾隆能放下傲慢,正視英國的工業革命成果,主動學習西方技術,清朝或許不會落得如此下場。
但歷史沒有如果,這封信如今藏在大英博物館,成了清朝愚昧和落后的見證。
乾隆寫給喬治三世的信照出了一個王朝的盲目和自大,
如今去大英博物館參觀的中國人,看到這封信時,大多會感到唏噓,歷史已經遠去,這份教訓永遠值得銘記。
參考資料:
《論十八世紀中英通使的禮節沖突》
約翰?巴羅(John Barrow)《我看乾隆盛世》
《清高宗實錄》卷 143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