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香港特首顧問換屆結果公布,絕大部分成員都成功續任,只有一個人被替換,那就是長和系掌舵人、李嘉誠兒子李澤鉅。與此同時,李澤楷的富衛保險進軍內地市場的談判也突然停滯。很顯然,一紙228億美元的交易協議,正讓李氏家族付出遠超預期的代價。
當李嘉誠家族將全球23國的43個港口資產打包出售給美國貝萊德財團時,他們或許只看到了賬面上的天文數字。然而他們忽略了巴拿馬運河兩端港口的戰略價值——這些港口掌控著中國21%的商船貨運量,是國際貿易的“咽喉”。在中美貿易戰正酣之際,這筆交易被路透社直指為“配合美國供應鏈脫鉤的戰略投機”。
資本無國界,但企業家有祖國。當霍英東在西方禁運時期組織船隊為內地運送物資,當何鴻燊自掏腰包購回圓明園獸首捐贈國家,當曹光彪77歲高齡仍接手瀕臨倒閉的寧波光學儀器廠助力“嫦娥”探月工程——他們選擇將企業命運與國家戰略緊緊綁定。
戰略失算,千億交易觸礁國家底線
長和系市值在11天內蒸發323億港元并非偶然。當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宣布對交易進行審查時,資本用腳投票給出了最真實的反應。
巴拿馬運河作為中國對外貿易的生命線,承載著95%的外貿貨物運輸。而買方貝萊德財團掌握著11.6萬億美元資產,與美國政府關系千絲萬縷。當戰略咽喉遭遇地緣博弈,這場交易的性質已超越商業范疇。
國務院港澳辦迅速轉載《大公報》評論《莫天真、勿糊涂》,外交部更劍指“經濟脅迫”。國家意志的明確表態,讓市場看清了游戲規則的邊界——資本可以流動,但絕不能流向損害國家利益的方向。
連鎖反應,商業版圖遭遇全線潰退
李澤鉅被踢出香港特首顧問團釋放出更強烈的信號。這個為香港未來發展提供戰略咨詢的高層智囊團,新增成員清一色是科技巨頭創始人與經濟專家。
對比鮮明的是,李氏家族仍固守房地產與港口等傳統領域,從未在科技領域有過建樹。當香港將“創新與創業”列為三大發展方向時,李氏商業模式的掉隊已成必然。
更猛烈的沖擊波襲向次子李澤楷。富衛集團進軍內地保險市場的談判因港口交易風波陷入停滯。原本有望獲得的保險牌照,在“不確定因素”中化為泡影。大陸市場的大門依然敞開,但鑰匙已不在李家手中。
家國天平,兩種選擇兩種命運
霍英東在抗美援朝時期冒險突破禁運封鎖,何鴻燊以天價回購流失文物捐贈國家,曹光彪臨終前仍叮囑子女“把錢花在國家需要的地方”。這些企業家的選擇詮釋了一個真理:企業的根脈只有深植于國家的土壤,才能獲得不竭的滋養。
反觀李氏家族:北京地塊捂盤二十余年,樓面價從1750元/平飆升至9萬多元;東莞項目開發25年仍未完工,玩轉土地財政的“囤地模式”。當商業策略只剩下資本套利,社會責任與國家利益被置于次要位置,最終的反噬已成必然。
長和系11天蒸發323億市值、富衛內地業務受阻、李澤鉅被踢出顧問團——這一系列事件構成完整的因果鏈條。大陸市場從不是無限索取的“提款機”,而是需要用心耕耘的熱土。
時代終局,誰能在新棋局落子?
當香港特首顧問團新增成員鎖定科技創業領袖,當國家反壟斷審查重拳出擊,規則已然改變。拒絕創新、漠視戰略安全的企業,注定被排除在未來的發展藍圖之外。
李氏家族并非沒有轉機。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投資關鍵技術領域、將全球資源與國家發展需求對接——每條都是重塑信任的路徑。但核心前提是:必須重新校準家國天平的刻度。
長和系將交易辯解為“優化資產組合”,卻未看到巴拿馬港口作為戰略支點的價值遠超賬面數字。當企業利益凌駕于國家命脈之上,再精妙的商業邏輯都會失靈。
霍英東們早已參透:大河有水小河滿。他們與國家同頻共振的選擇,終獲歷史的豐厚回饋。而吃飯砸鍋的投機者,終將發現那條看似寬闊的捷徑,原來通向死胡同。
中國市場的“肥肉”永遠在,但刀叉只遞給真正懂得“誰予水,誰予井”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