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頭西斜,晉祠的古柏在光影中舒展枝葉,植物園的溫室正醞釀著四季的生機。為深入感悟歷史文脈與生態保護的共生之道,7月13日下午,長安大學赴山西太原“青年智造創綠城,碳路先鋒拓新城”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走進太原晉祠景區與太原植物園,在斑駁古跡中觸摸文明的根系,于草木蔥蘢間探尋生態的智慧。
晉祠深處品文脈:穿越千年的“活史書”
未時三刻,實踐隊踏入晉祠景區的朱門。圣母殿內,宋代侍女像靜立如昔,那些流轉于衣紋間的褶皺,藏著宋代工匠指尖的溫度與巧思;院中的周柏虬曲蒼勁,三千年風雨在其表皮暈染出深褐的年輪,默默見證著晉陽大地的晨昏更迭。“魚沼飛梁”的十字古橋如凌波玉帶,這種國內獨有的建筑形制,讓石與水、剛與柔在此達成奇妙的平衡。行至難老泉邊,汩汩清泉仍如上古時一般奔涌,滋養得兩岸草木愈發蔥蘢。“永錫難老”的匾額在午后光線下泛著溫潤光澤,與旁側現代節水設施的金屬質感相映成趣——古老泉脈與當代技術的相遇,恰如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讓隊員們恍然讀懂:所謂文脈傳承,從不是封存過往,而是讓千年前的智慧,在今日的土地上依然能生長出蓬勃的生機。
圖為實踐隊參觀晉祠景區
圖為實踐隊參觀晉祠景區
植物園中探生機:探索自然的生態智慧
告別晉祠古韻,實踐隊走進太原植物園,目光先被三座木格圓頂溫室吸引——它們如巨型生態寶石,以雙曲層壓木梁撐起超90米無柱空間,創下世界同類木構紀錄。灰白墻面的入口電梯配著科幻懸挑立面,勾勒出橢圓天空;穿圓形結構的扶梯隨光影變幻,似星系光環流轉,建筑的未來感與藝術感撲面而來。
更動人的是藏在細節里的可持續智慧:溫室設計緊扣本地氣候,借穹頂形態最大化利用太陽能;室外宿根花卉園里,耐旱景天鋪就綠毯,耐陰玉簪綴滿石縫,鄉土植物自循環省去頻繁灌溉。
這片曾是煤礦遺址的土地,如今用生態修復煥發生機,用建筑與自然的共生詮釋智慧。實踐隊觸摸著木構紋理,望著植物與建筑相映成趣,實踐隊懂得了讓廢棄地重生,讓設計融于自然,便是最生動的生態答卷。
圖為實踐隊參觀太原植物園景區
暮色漸濃時,實踐隊的行程畫上句點。晉祠的古建與植物園的草木,看似相隔千年,卻共同訴說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永恒命題。隊員們深刻體會到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既要守護歷史的根脈,讓文化遺產“活起來”;也要學習自然的智慧,用科學手段守護生態平衡——這便是太原給予青春的又一份深刻啟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