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夜,游客在石家莊紡織展覽館參觀。 見習記者 王 藝攝
7月16日20時,石家莊紡織展覽館里,《金梭和銀梭》明媚而歡快的旋律流淌。這座由原石家莊棉紡一廠辦公樓改建的展館,開館半個多月來游客絡繹不絕。
墻面上,一張張老照片定格下昔日車間中的火熱場景;展廳中,線、梭和銹跡斑駁的紡機,鐫刻著“華北紡織工業基地”的城市記憶。展廳外,集演藝、美食、運動等于一體的綜合體——“織音1953”開啟城市生活新場景。
城市是產業發展的陣地,也是歷史文脈流淌的河床。隨著產業轉型升級,一些曾在城市經濟版圖上熠熠生輝的產業退出舞臺中央,遺留下大量廠房和機器設備。如何處置這些不可再生的工業遺址,不僅考驗著城市的治理水平,也關乎城市歷史文脈的傳承。紡織展覽館與新業態共生共榮,“織音1953”的探索給人以啟示:盤活老廠房、生出新業態、激蕩新動能,讓工業遺址成為城市肌體里躍動的鮮活細胞。
老廠房的新生,始于對城市歷史的尊重和呵護。石家莊紡織業的輝煌,曾是華北工業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上世紀五十年代起,紗錠的轉動聲伴隨著幾代人的記憶?!翱椧?953”項目方堅持修舊如舊,以繡花功夫對待每一塊磚、每一片瓦,最大限度保持廠房原貌,讓參觀者能直觀感受城市的工業歷史。這種可觸摸的歷史記憶,讓城市歷史文脈有了扎根的土壤,也為園區注入不可復制的精神內核。
老廠房的出圈,成于對新業態新場景的精耕細作。當下,相當一部分工業遺產改造項目由于市場意識不足、文化挖掘不夠等原因缺少吸引力?!翱椧?953”的巧思,在于深耕新業態、構建新場景,形成潮流消費“強磁場”。通過打造首店高地、舉辦多種活動,灰墻紅瓦的工業廠房“生長”出潮店、餐飲、運動、影院等多元業態。園區自今年5月開放以來,已吸引游客超80萬人次。
城市更新不是一場“推倒重來”的改造,而是一場“新舊共生”的融合。當紡織展覽館的織機旁響起年輕人的歡笑,當老廠房的灰色磚墻映照著新業態的霓虹,工業遺產便不再是城市發展的過去時,而是能持續輸出動能的進行時。(見習記者 王 藝)
來源:河北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