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國際測速機構Ookla公布數據,關于歐洲5G發展一個意料之中的代價出現了:歐洲的5G發展呈現出明顯的“南北分化”。北歐和南歐國家,如瑞典、挪威、西班牙和意大利,在5G可用性上遙遙領先,而中歐和西歐部分國家,如英國、匈牙利、比利時,卻顯得步履蹣跚。
也就是說,目前歐洲北部與南部國家在5G可用性上,把中西部部分國家遠遠甩在身后,這差距大得有點超乎想象。
更關鍵的是,歐洲的獨立組網(SA)5G技術應用比例不升反降,從一季度的2%下滑至1.3%,遠落后于中國(80%)和美國(20%以上)。
歐洲5G的困境這一現象背后,某種程度上是“自食其果”,尤其是在華為設備更換問題上,英國等國的決策正在顯現出明顯的后遺癥。
就拿英國來說,此前要求運營商更換華為設備,這可讓在英國的運營商們苦不堪言。
首當其沖的是更換設備的成本高得嚇人,再加上“脫歐”后,歐盟的關鍵贈款也拿不到了,又沒有強制的5G覆蓋要求來“逼”著他們往前沖,5G發展就像被捆住了手腳。
之前的數據顯示,英國電信公司(BT)在更換華為設備過程中,已經損失了5億英鎊。這可是真金白銀的損失,嚴重影響了他們在5G建設上的投入。
相比之下,西班牙和意大利并未完全排斥華為,因此在5G建設上更為順暢。西班牙電信(Telefónica)甚至與華為合作,在SA網絡上取得領先。這種對比,讓英國的決策顯得更加尷尬。
不過,歐洲整體在SA技術的發展上,形勢并不樂觀。
SA樣本占比從一季度的2%掉到了1.3%,和美國20%以上、中國80%的占比相比,差距不是一星半點。
我覺得這一方面是因為歐洲正處在5G技術周期中期,運營商們面對新技術,心里多少有些打鼓,行動上就比較謹慎;另一方面,監管政策也是有利有弊,沒有形成一股強大的合力推動SA發展。
其實,歐洲很多國家之前就吃過更換華為設備的虧。
德國鐵路曾有內部文件顯示,若更換華為通信設備,成本將高達4億歐元,項目還會延期5到6年。
還有葡萄牙,分析指出,若將華為排除在5G建設外,可能給經濟造成超10億歐元的損失。
這些例子都表明,華為在5G建設上的技術優勢和成本優勢明顯,強行更換設備,對歐洲5G發展來說,無疑是自斷臂膀。
華為在歐洲5G市場原本占據重要份額,尤其是在SA核心網技術上。
強制更換后,運營商不得不轉向愛立信、諾基亞等供應商,但后者的技術和成本優勢并不明顯,導致SA部署緩慢。
因此從現狀來看,歐洲5G發展要走的路還很長,5G對歐盟提升競爭力太關鍵了,對華為等中企的限制是否會松動?如果繼續堅持“更換華為”,英國等國的5G建設可能進一步落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