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很多椰子水其實是玉米煮的”這一驚人消息沖上熱搜,將椰子水市場亂象推至輿論風口浪尖。多家媒體深入調查,揭開了行業黑幕。
瀟湘晨報?晨視頻記者走訪市場發現,市面上椰子水產品價格懸殊,從每瓶5元到30元不等,不少產品宣稱“100%純椰汁”“天然榨取”,但實際情況卻大打折扣。消費者反饋,低價椰子水有“糖精味”“玉米須味”,懷疑是“科技與狠活”。記者調查后發現,椰子水和新鮮椰青價格差異巨大,一些廠家為降低成本,采用印尼、越南等地較便宜的椰子原料,甚至使用原本可能作為廢料的椰子,還通過混合不同產地椰子水來模擬天然風味。而消費者質疑的“玉米須味”,是因為部分常溫椰子水采用超高溫瞬時滅菌工藝,高溫致使椰子水中還原糖與含硫氨基酸發生反應,從而產生類似氣味。
中國城市網記者對多款熱銷椰子水進行比對,同樣發現標注“100%椰子水”的產品,在配料標識、保質條件及價格等方面存在明顯區別。調查中還發現,電商平臺上大量超低價“100%椰子水”產品充斥其中,1升裝售價普遍低于10元,甚至跌破5元大關。業內人士透露,部分企業用濃縮椰漿進行勾兌,這類濃縮椰漿在加工過程中需添加防腐劑。
華商報調查指出,今年3?15期間,多家媒體和消費者曝光了椰子水行業驚天騙局。標榜“100%純天然”的椰子水,被曝出高達80%-90%的產品含有添加劑,配料表造假、原料摻假等問題頻發。據業內人士透露,為降低成本、延長保質期及調和口感,大量企業違規添加檸檬酸、果糖、食用香精等。目前我國椰子水原料主要產區集中在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等熱帶國家,原料成本差異顯著,如泰國香水椰每升成本約20元,而印尼老椰水僅需4元。部分企業為盈利,選用品質欠佳的椰子,甚至違規添加其他成分。
此外,CP時鐘、新重慶-重慶日報、閔行區消保委等媒體與機構也都針對椰子水市場亂象展開調查報道,紛紛指出椰子水市場存在以次充好、標注混亂、工藝存貓膩等問題,且由于椰子水目前無獨立國家標準,多數企業參照《果蔬汁類及其飲料》或自定標準,導致理化指標和加工工藝缺乏統一規范,讓不法商家有機可乘。
綜合眾多媒體調查,椰子水市場亂象叢生,消費者在選購時需擦亮雙眼,仔細甄別。相關部門也應加快完善行業標準,加大監管力度,整治市場秩序,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
注:圖文僅做展示說明!新聞來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