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看到殲-20帥氣地劃破長空,055型萬噸大驅威風凜凜地劈波斬浪時,估計很少有人會把這些厲害的裝備和一位中東的“老熟人”聯系起來。
可歷史有時候就是這么奇妙,三十多年前,薩達姆?侯賽因在海灣地區的一場軍事冒險,居然成了中國軍事現代化進程的關鍵推動力量。
海灣戰爭:震撼世界的“表演”
1991年初,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伊拉克。
當時薩達姆麾下有百萬大軍呢,號稱“世界第四”,裝備著清一色的蘇式或法式武器,看起來那是相當厲害,是一支讓人不敢小瞧的傳統軍事力量。
那時候的中國軍隊,在建軍思想上和伊拉克軍隊有點像。
咱們那時候比較迷信大陸軍主義,覺得“人民戰爭”就是無敵的,只要有足夠多的坦克和士兵,就能把敵人給打敗。
伊拉克就好像是我們在中東的一個“翻版”。
可是,“沙漠風暴”行動一來,一切都變了。
這是一場被電視直播的戰爭,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包括咱們中國軍隊大院里的軍官們。
大家就眼睜睜地看著一個軍事神話被打破了。
美國的戰斧巡航導彈就像長了眼睛一樣,從千里之外精準地命中了巴格達的指揮大樓。
F-117隱形戰斗機更是厲害,在伊拉克看似嚴密的防空網里自由穿梭,就跟逛自己家后院似的。
還有鋪天蓋地的電子干擾,讓伊拉克軍隊的雷達全變成了雪花屏,通訊也沒了,一下子就變成了聾子和瞎子。
伊拉克的百萬大軍,指揮系統在戰爭開始的第一個小時就崩潰了。
那些龐大的坦克集群,還沒見到敵人呢,就被“阿帕奇”武裝直升機用“地獄火”導彈給逐個摧毀了。
這哪是一場公平的戰斗啊,簡直就是一場“降維打擊”。
對于咱們中國軍人來說,那震撼可太大了。
大家心里都是又驚恐又后怕,還有點慶幸,還好挨打的不是咱們啊。
但同時也意識到,咱們一直以為很厲害的“人海戰術”,在這種信息化、體系化的現代戰爭面前,根本就不管用,脆弱得不行。
中國:最認真的“學生”
海灣戰爭就像一個響亮的警鐘,敲醒了中國。
這戰爭就像一位嚴厲的老師,用一場殘酷的公開課,告訴我們未來戰爭的“考綱”是什么,那就是制空權、制信息權和精確打擊。
中國馬上就從“旁觀者”變成了“學生”,而且是那種特別認真、特別努力的學生。
1992年,第一批蘇-27重型戰斗機從俄羅斯飛到了中國。
這可不只是簡單的買飛機,這代表著中國空軍開始改變了,不再局限于“國土防空”,有了能和世界一流戰機對抗的能力。
從那以后,一場深刻的軍事變革就開始了。
以前一直占主導的陸軍開始“低調”了,有限的軍費開始往空軍和海軍那邊傾斜。
建軍思想也從注重數量變成了注重質量,從依靠人力轉向依靠技術。
咱們買了蘇-27后,就日夜研究,把它的技術吃透,然后仿制出了殲-11。
接著又在殲-11的基礎上不斷改進,最后就有了完全自主創新的殲-16和更厲害的殲-20。
海軍也一樣,不再局限于近海,開始走向深藍。
一艘艘新型的驅逐艦、護衛艦不斷下水,就像下餃子一樣。
直到055型萬噸大驅出現,那可是中國海軍技術的巔峰之作啊。
陸軍也沒閑著,信息化部隊、數字化合成營這些新的概念開始出現。
衛星、無人機、數據鏈這些以前只在海灣戰爭新聞里聽到的東西,也慢慢成了我們自己的作戰體系的一部分。
這三十年,中國就像一個一直在努力學習的學生,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交出了一份讓全世界都驚訝的答卷。
薩達姆的“賭局”與中國的“機遇”
說到這里,我們得好好聊聊薩達姆這個“關鍵人物”。
他其實也不是天生就愛打仗,他發動那場戰爭,也是有自己的無奈。
伊拉克打了八年的兩伊戰爭,國庫都快空了,還欠了一屁股外債。
國內經濟不好,老百姓也有意見。
為了轉移國內矛盾,也為了還錢,薩達姆就盯上了南邊的科威特。
覺得以伊拉克的軍事實力,拿下科威特還不是分分鐘的事,這就是一場“武裝討債”,他覺得自己肯定能贏。
一開始,他確實賭對了,幾個小時就占領了科威特。
但他沒想到,他嚴重低估了美國。那時候冷戰剛結束,美國作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可不會看著他這么干。
薩達姆用老一套的地區爭霸思維,去挑戰新的世界格局,那肯定是不行的。
最后,他不僅沒保住科威特,自己的軍隊也被打得很慘,十幾年后,政權也沒了,自己還丟了性命。
他可能怎么也沒想到,他的這個“賭局”,居然改變了世界軍事歷史的走向,還意外地給中國敲響了警鐘。
歷史的“玩笑”與中國的崛起
這整件事情,就像歷史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
薩達姆,一個反美反西方的中東強人,為了自己的利益發動戰爭,結果被美國用新的戰爭模式打得落花流水。
而這場戰爭,被遠在東方的中國看在了眼里,記在了心里。
中國從這場戰爭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看到了未來戰爭的方向。
于是,我們開始了一場徹底的軍事現代化變革。
薩達姆用自己的失敗,給中國當了一回“反面教員”,讓我們知道了什么不能做,敵人會怎么打。
這比我們自己搞一百次軍事演習都有用。
現在,當我們看到殲-20在空中飛行,055大驅在海上航行時,我們除了贊嘆它們的強大,也應該想起這段歷史。
這不僅僅是中國軍事裝備的進步,更是中國在歷史機遇面前,抓住機會,努力發展的結果。
這場海灣戰爭,40天的時間,投入了150萬軍隊,消耗了上千億美元。
伊拉克損失慘重,美國也沒得到什么真正的好處。
可誰能想到,最大的受益者居然是中國呢?
中國通過這場戰爭,清醒地認識到了自己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然后開始努力追趕。
在這之后,中國又經歷了很多挑戰。
比如美國轟炸南斯拉夫大使館,美軍飛機頻繁進入中國南海領空挑釁等等,但中國都忍住了,因為我們知道自己還不夠強大,需要時間發展。
我們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改進,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軍事技術和作戰理念。
如今,中國的軍事力量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雖然和美國相比還有差距,但這個差距正在不斷縮小。
我們有了自己的先進戰機、強大的戰艦,還有越來越完善的信息化作戰體系。
這一切,都離不開三十多年前那場海灣戰爭給我們的啟示。
我們應該記住這段歷史,記住中國是如何在挑戰中崛起的,也期待中國未來能在軍事和其他領域取得更大的成就。
資料參考:百度百科——海灣戰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