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肥東長臨河東街,有一幢老時頗有名氣前店后宅"傳統格局式的老房子。房子座南朝北,前后三進,正門呈北偏東,磚木結構中運用抬梁式構架,屋面采用小青瓦硬山式樣,檐口配以雕花封檐板,門窗保留萬字紋木雕裝飾 ,后院現存一口清代水井及百年桑樹,構成"飲水思源"的隱喻空間。從老房子懸掛的牌子上得知,此屋是我國著名教授、地圖學家,《中國大百科全書測繪學》編委及地圖制圖學條目主編,被后人譽為 “為我國地圖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卓越貢獻,是當之無愧的地圖學泰斗和一代宗師”“測繪將軍”的開國少將吳忠性的舊居。
吳忠性,譜名吳家驥,1912年3月出生于合肥東南鄉吳興益村(今屬肥東縣湖濱鄉)的一個書香世家,曾祖父吳運泰在光緒年間“考取貢元,候選儒生正堂”,以設私塾教學為生,祖父吳克信曾任河北縣丞,后以教書兼行中醫謀生,不過到了他父親吳顯芳一輩時,家道已經中落,為了謀生常年在外工作,奔波過度英年早逝(33歲去世),年幼的吳忠性便寄養外祖父家,拿今天的話說,便是妥妥的留守兒童。
生活在外祖父家的吳忠性,自幼便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因此,稍微懂事之后便立志:一定要要發奮讀書,將來求得一官半職,好光宗耀祖、光大門庭。他在晚年的回憶錄中寫道:一個人童年的家庭教育和情況,對人的一生影響很大。家庭艱苦一些,對一個人的一生不是壞事,而是好事。但要有受教育的機會,才能增長知識和學到一點為人民服務的本領。我為什么能走上獨立生活的道路,而在學術上有點成就,與小時候家境有關。因為不這樣就無以為生,更談不上出人頭地。在甜水里長大的嬌生慣養的人,一般來說,比艱苦的孩子就少些出息。我對我的子女只指明他們的方向和要做一個正直的人,在穿的吃的用的方面,我不多關心,只要他們不受凍不挨餓就行了”。
從吳忠性總結教育孩子的這段話中可以看出,對孩子小時候務必嚴格,要讓其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本色。天資聰慧的他在外祖父家辦的私塾里學習,先是《百家姓》、《千字文》,繼而《四書》,《五經》,《左傳》、《綱鑒》,雖然全是屬于死記硬背,很多是一知半解,這種古典一讀便是十來年,拿他自己的話說,耽誤了十幾年的美好年華。但事實上就是在這寒來暑往的背誦古典名著中,成就了他扎實的古文功底,特別是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和良好品德,使他的一生為人正直、待人誠實、尊老愛幼的中華傳統美德得以傳承,這些優秀的品質,正是在讀私塾期間養成的。
他17歲的那一年,受了十幾年舊式教育的吳忠性與同年齡的吳翠(吳家琪,1912—2011)結婚了。按理說成家就要立業,但他還是琢磨讀書的事情,一心要想去學習新學,便進入六家畈湖濱中學學習英文、數學、物理、化學等。要知道,那時的他除了認識幾個字之外,對這些新知識是一竅不通,他對學習感覺壓力山大。但求學心切的吳忠性白天隨班聽課,晚上補習,夜以繼日地學習,沒有星期天和節假日,憑著他的聰慧和堅忍不拔的毅 力,硬是將本應學習三年的初中課程學完,并以優異的成績畢業。
這一階段,由于家庭經濟的困難,加之是否能夠考上高中胸中無數,吳忠性想上安慶職業中學,盡快畢業分配好找一份工作。但他的伯父吳少農反對,他認為既然讀了就得往更高層次求學,考省立高中然后再沖刺高等院校。況且安慶離家遠,每年寒暑假光來回路費就得花費一大筆,根本也省不了什么錢。要知道,他這個伯父吳少農,譜名吳顯芬,畢業于陸軍速成學堂,曾經授予陸軍上校軍銜,是一個很有聲望和地位的人物,正是他讓他讀高中,后又鼓勵他報考中央測量學校,并資助了他部分學費,讓他踏上了畢生為之奮斗的事業。
測量學校畢業證
吳忠性以全班第四名的成績從中央測量學校畢業后,作為高材生的他終于有了體面的工作和安穩的生活,他分配到“中央測量總局制圖科清繪股任技術員”,工資有36元一個月,學業的成的他開始琢磨家里的事情,也就在這一年,他的長子吳邦杰在肥東縣長臨河鎮祖居出生了,一家人都其樂融融地慶賀他學業有成,家庭幸福美滿的時候,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打破了他的夢想。此時,日軍占領家鄉六家畈,母親楊素珍和妻子吳家琪帶著幼子吳邦杰逃難。他們和長臨河鎮的熟人步行了200多里來到了九江,再乘船到了武漢。通過武漢的熟人打電報給吳忠性,吳忠性從湘鄉縣返回武漢接到他們,從此一家人生活在一起。
但是在湘鄉僅住半年時間,猖狂進攻日本侵略軍又向這里打來,接下來的日子似乎追著他們打,吳忠性的單位測量總局遷往廣西桂林,再遷貴州貴陽,后又遷重慶,在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艱難歲月里,吳忠性已經有三個孩子,加上母親一家六口人全靠他一人薪水,特別是在扶老攜幼逃難的過程中,其生活的艱辛可想而知。但賢惠勤勞的妻子吳家琪精打細算或做小買賣,或挖地種菜,使一家勉強溫飽而少饑寒,為了保證家中的頂梁柱吳忠性能有個好身體去工作、去兼課賺錢,吳翠在每天的中餐中總會設法做一碟可口些的菜擺放在丈夫跟前,使他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取得了好的成績。
抗日戰爭全面勝利后,由于吳忠性在中央測量總局工作成就突出,理論實踐經驗豐富,中央測繪學校要開辦本科班,師資不足,決定派他和另外三位同事去英國學習。英國官方將他們分配到了印度學習。當時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在印度學習期間,吳忠性看到了印度人對我國西藏、新疆地區所做的地圖,無恥地把我國大片的國土畫入他們的版圖。有心的吳忠性買了許多地圖和書籍帶回國。這就為他后來能用一周時間便繪出進軍西南、西藏的地圖打下了基礎,這是后話。
從外國學習凱旋回國后,吳忠性已升任中央測量學校制圖科科主任兼主任教官,官價升到二等測量正。這一職務在部隊相當于已經是中級軍官,可謂是前途一片光明。那一年他回到故鄉肥東長臨河東街住了差不多一個月,那時正值他故鄉東南鄉吳興益村修家譜,在譜中記錄了他的事跡和職務官價,一時成為族人的驕傲。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軍一敗涂地,潰退前夕,意識到測量總局的重要性,而且有吳忠性專家級別的人才,便強令全部遷臺,時任制圖科主任的他眼見大勢已去,不愿再跟著跑,他將電報摔在案頭:“我死也不會去臺灣!” 他聯合愛國教員聯名抵制,迫使遷臺計劃擱淺。為保護珍貴測繪資料,他攜家眷進駐重慶制圖廠,以“人防人”策略對抗特務破壞,將十萬分之一西南軍用地圖悉數封存。動員科里的單身人員搬到印刷科廠里住,保護儀器,以防被偷盜。他等著我軍的到來,所有的測繪系統被接收,吳忠性從此走向了新生的道路。
整體起義的吳忠性,看到我軍干部彬彬有禮,言行舉止十分得體,對于他這樣的技術專家十分尊重。就算物質條件不發達,大家也能省吃儉用把錢糧留下來給技術專家們做研究。這一點讓吳忠性很感動,他痛恨國民政府統治下暗無天日的舊社會,新中國讓他找到了自己奮斗的奔頭,相比遷臺舊官僚的所謂的功名利祿,這才是他真正追求的目標。忠性很快得到了新生人民政權的重用,被任命為西南軍區測繪分局制圖科科長。
正在這時,新中國雖然成立,但全國有些地方尚未完全解放,尤其是形勢復雜的我國西南邊陲地區——土地廣袤的西藏還未解放,實在是一塊心腹大患。他聽聞十八軍即將進藏,并制定兩套方案:一是作戰計劃,另一個是和平解放西藏的計劃,但無論通過何種方式,進藏的行軍路線圖都是必須要完成的。兵貴神速,如果能盡快完成制圖,解放軍的計劃就可以盡早完成,卻苦無精確地圖。此時,吳忠性主動請纓:“我在印度測繪過喜馬拉雅南麓,愿助一臂之力!”帶領團隊七天七夜不眠不休,采取“歇人不歇陣”的方式,夜以繼日趕制地形圖。終于完成進藏路線圖。特別是在1950年昌都戰役中,這份標注冰川隘口、河谷通道的地圖,使我軍傷亡減少三成。
隨后,西藏愛國民主人士與我軍進行了和談,雙方談得十分順利,我軍在西藏人民的支持下順利進駐拉薩,徹底粉碎外部勢力妄想分裂我國的企圖,捍衛了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還大大增進了民族大團結,“百萬農奴翻身把歌唱”。我軍高層領導評價吳忠性:西藏和平解放,雖然他從沒有拿過槍,也沒有參與談判。但他的貢獻的成績,相當于一名將軍,因此,在隨后我我國首次評定學銜時,吳忠性先由高教四級副教授、后升為正教授,尤其是在西藏解放過程中所做出的突出貢獻,吳忠性被上級批準入伍參軍,繼續從事部隊中的制圖領導工作,職務相當于副軍級,并授予了少將軍銜,成為一名開國少將。
對于自己的未來和國家的前途命運有著清醒認知的吳忠性,拒絕跟反動派同流合污,不愿隨大流去臺灣,認為自己的故土才是施展才華的廣闊天地。終于成為一名知名的地圖學家、教育家,同時是一名對新政權立有功勞的開國少將,在他堂堂正正做人,嚴格自律做事,為人師表風范影響下,以及對于子女教育的正確態度和做法引導下,他的幾個孩子也非常聽話,認真學習,進取心很強,都以優異成績考上了各自理想的學校,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成長歷程對得起父親的囑托與期盼,跟父親一樣成為了國家的棟梁、有益于人民的人。
先說大兒子吳邦杰,畢業于上海第二醫學院(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后來進入商界,曾任上海開文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兼任亞太健康協會副理事長等重要職務。,吳邦杰堪稱商界翹楚。
尤其是第二個兒子吳邦國成績最好,高考如愿考上了清華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電真空器件專業,是一名高材生。名片大學畢業之后,歷任電子管廠的技術員、科長、廠長等職務,后慢慢成長為國家領導人。
大女兒吳慧中,畢業于原華東工程學院機電引信專業,曾任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應用技術博士點博士生導師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虛擬現實理論與技術、 現代仿真理論與方法、圖形圖像建模與處理等。現任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博士生導師。《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學報》學術刊物編委,國系統仿真學會和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是一名女中豪杰。
為人正直清廉,教子有方的吳忠性雖然官到少將,但他以身作則,淡泊名利,從不以權謀私,要求孩子們不要以他的名義獲取任何特權,一切都要靠自己去奮斗。正如他寫給兒子的信中說的:“我要求你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以權謀私,不搞特權。如果有親戚朋友來找你,一旦不符合原則,六親不認,包括我在內。原則問題上決不能動搖立場。”
作為一名軍人,吳忠性能審時度勢,順應時代潮流,勇敢地棄暗投明;作為一位科學家,吳忠性對學術要求精益求精,他常告誡學生:“地圖上的0.1毫米誤差,實地就是百米生死。測繪者的筆,應蘸著良知研磨!”作為一個孩子的父親,吳忠性更是嚴格要求,特別是對走上領導崗位的兒子贈言:“勿羨位高,當思權重。昔繪西藏圖,每筆系戰士性命;今理上海市,每策關百姓冷暖。”
縱觀吳忠性的一生,他在學術研究中嚴謹求實的精神,為我國地圖學照亮了前進的路,也是他高超的專業實力,為和平解放西藏做出了巨大貢獻。不僅學識淵博、學無止境的學者,還是一位誨人不倦、桃李滿天下的教育家,更是一位意志堅定、身懷絕技的測繪將軍。要求子女扎根基層、關注民生,踏踏實實,不要在乎名氣,而要提升自己的實力,無怨無悔地一心為人民著想,真抓實干,用踏實務實的工作實績,這一切都是源于內心深處對于國家和人民的愛,讓他忠于自己的專業事業,忠于自己的崇高理想。
1999年,吳忠性將軍離我們而去,在彌留之際曾經有這樣一段話告誡后人,“經歷了這么多年,我越發感覺到我的思想是在向上發展的,對黨的忠誠和信仰越發堅定,對國家的未來越來越有信心。我們的國家有很多優秀的年輕人,他們不畏困難、不怕艱險,他們是前途無量的,我們的國家也就是大有希望的!”他生前為國家培育了大批優秀人才,留下了眾多書籍和珍貴的精神遺產。
斯人已逝,但他為國家的一片赤誠之心躍然紙上,他身上崇高的精神品質,將永遠留在人們心中。可以看出,吳忠性將軍對于國家未來發展的期許,多年后看來還是那么讓人感動。所幸的是,我們的國家正朝著他期望的方向前進,可以說如今我國的太平盛世,如您所愿! 后人有詩贊曰:臨河古鎮仰高風,淝水環流一代功。粉壁青磚凝質樸,長聯翰墨寫精忠。神州不盡迢迢路,曠野猶聞陣陣鴻。庭院深深深幾許,繁花桑梓葉蔥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