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標題里的“努力是不是越來越貶值了”,其實也沒必要遮掩,事實上努力的回報率確實是在逐年走低。甚至那些拼命雞娃的家長,他們也都懂,只是覺得讀書時唯一能把握的事,別的也做不了啥。
至于原因,倒也不是別的,主要就是“開荒賽”變成了“排位賽”。
開荒時代有點像美國的西進運動,克服一定的困難,到了一塊無主之地,宣布是自己的,然后就變成地主了。大家不知道看那個美劇《黃石》沒?里邊的達頓家族就是150年前去蒙大拿州拿下了一塊大的離譜的土地,從此變成了最大的農場主。
過了那個時代,你再去開荒,已經沒有地可以讓你用了,你只能是去給農場主們當長工,被工頭管著,接受KPI考核,看你不順眼就讓你滾。而且可能你能力很強,但也沒法不斷升級,因為農場主不僅有兒子,還有從小養大的孩子做包工頭,你很難取代他們,盡管你能力比他們強。
血緣的作用開始越來越明顯。不知道大家最近吃那個礦泉水首富的瓜沒有,私生子繼承大戰,有人推算,就算最終和解,也會得到巨額補償,涉及到的金額普通人從秦始皇開始奮斗也達不到。
此外社會也在刻意“做局”,讓你翻身越來越難。
之前跟一個大HR聊過,他說如果有地獄,那肯定有一層關著他們這群人,倒也不是十惡不赦,但是他們的任務,就是盡量磨滅員工的斗志,把員工原子化,螺絲釘化。這個過程既有規訓,又有打壓。
倒也不復雜,主要是企業的目的跟個人的目的差距極大。企業需要的,往往對個體是有害的。
比如公司作為組織,需要那種能把上邊的意志執行下去、把事第一次做對、盡量少的私心、盡量多的忠誠。最討厭的,是那種心比天高,太有自己想法,準備將來學明白了就要跑的人。更壞的,是那種學明白了就去開個差不多的公司,跟老東家競爭。甚至很多公司不要創過業的人,因為公司知道這類人永遠沒法做螺絲了。
還有個比較坑爹的東西,也就是績效主義的異化,KPI什么的過度細化、短期化,迫使員工聚焦眼前任務,喪失長遠視野和跨領域思考能力。
所以說,很多人發現自己畢業工作了一些年之后,真變得非常齒輪化,除了自己手里的一畝三分地,其他的啥也不會了。而且心勁沒了,不想折騰了。這是很正常的,人家目的就是這個,巴不得所有人都變成這樣。
這也是為啥大企業普遍缺乏創新能力,你把人訓練成了羊,就別指望他們去做狼的事。
更直白一些,教育和工作,都是把大家塑造成一個聽話的人,但在現實世界里,你越聽話越老實,大概率活得越被動。
參考日本社會,就能發現,越來越多的企業逐步進入了一種“階梯狀態”,論資排輩成了常態,想升級就得混資歷,這在國內也越來越普遍。
更麻煩的是,“外包化”也成了一種更讓人鬧心的狀態,越來越多,越來越明顯。
我剛畢業那會兒,整個部門三百多人,只有十來個外包,現在倒好,很多團隊只有一個項目組長是自己人,剩下的全是外包。
軟件領域有個說法,說千萬別去做外包,主要也是這個崗位天然缺乏歸屬感,也沒有好的晉升路徑,公司甚至不會刻意培養你,畢竟你不是自己人。剛畢業那幾年心氣正足的時候干這個,非常打擊人。
但這幾年也沒辦法,形成了惡性循環,明顯在學日本,外包用的越來越多。
此外努力貶值,也跟技術進步放緩有關,技術不但在放緩,而且對人的需求越來越少,變成了神仙打架,跟大部分普通人關系不大。
“農場主”們占據了生態位之后,也會盡量去打擊后來者。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混職場在全世界都不是普通人翻身的主要路徑,從來都是做買賣。也就是說,哪怕在經濟急劇上升期那些年,你讀書進職場,然后爬職場天梯,從來都是一條窄門,通過職場能徹底翻身的人極少。只是這道窄門很具有迷惑性,讓人有種工資逐年變高、最終翻身的錯覺。
“讀書改變命運”只在特定歷史時期(如中國恢復高考后、美國二戰后)確實有效,但隨著高等教育普及、產業結構變化、階層板結,其“躍遷”效能確實在下降。
很多天才選手看著是被知識改變命運了,其實主要是天賦,天賦實在是太稀缺了。
尤其是太多人的努力,本質是同質化努力。大家都沿著前人走過的路,做著極度相同的事,如果這類工作不拉高門檻,最后大家都別想好過。最明顯的是程序員,培養路徑和知識體系都是極度透明的,疊加大學批量供應,這幾年整個行業都有點過剩。不僅中國過剩,美國也過剩。
如果拉高門檻或者限制準入,還好一些,比如公務員,他們的工作就極度同質化,但好在門檻在那里擺著,而且一直保持一個很固定的流入速度,大家日子都還可以。
這兩年跟很多大廠的級別很高的小伙伴都聊過,大家都表示前些年處在一種奇怪的心態里,覺得自己的工作一直能做下去,覺得工資一直能漲。有天轉折來臨的時候,變得無所適從。
我見過那種買房背八九百萬貸款的人,高的嚇人,不過他們自己以前覺得很無所謂,反正三四年就賺回來了,誰能想到沒多久工作都沒了。
那有小伙伴可能納悶,今后社會會不會越來越固化?
是,也不是。
說是,因為智力和各種自身條件接近的人,如果家境相差極大,后來的處境,大家也都可以想象。
或者說,代際傳遞的優勢在加大(教育資源、社會網絡、試錯資本),這些獨屬于富人的資源對后代的影響非常大。
那為啥不是呢?
主要是因為現在是商業社會,財富這東西跟水一樣,一直在流動。
分析過去百年的美國社會,也能發現兩個很重要的問題,做生意這事既是翻身的途徑,也是實現財富再分配的重要手段,也就是絕大部分豪門都是做生意起家,最后也亡于生意的枯萎。
有些是因為產業的巨大變革,每次變革都會弄死很多老恐龍,比如早年很多做航運的,誕生了無數巨富,但很快就被新技術給徹底打垮了。還有些做石油的,這個倒霉行業本身就是80%的危機期和20%的興盛期,每次周期波動都弄死一大堆大佬。
現在的AI又是這樣的東西,它一方面加速淘汰同質化、可編碼的努力(加劇“無用感”),另一方面又為擁有獨特創意、解決復雜問題、人機協作等能力的人(即擁有新“手藝”的人)創造了巨大機會。
接下來誰會用AI,誰占大便宜,現在已經有那種完全不懂編程的,依靠AI做出來非常優秀的游戲。普通人可以從給AI提問開始,慢慢深入。
此外美國那邊還有個東西,就是房產稅和繼承稅,很多豪門就是被房產稅給搞沒了。
與此同時很多草根做對了某件事,幾年內就翻身了。
那是不是二代們創業容易一些呢?
是,也不是。
從個體角度講,二代們的優勢是資源多,試錯機會多。但機會再多又能多多少?資源充足如王撕蔥,這些年也消停了。
草根的優勢是人數多,可以從各個方向突圍,你不去做,別人也會去做,去做的人稀里嘩啦死一大堆,但是依舊有幸存,而且他幸存的原因可能并不是最強,而是最幸運。
這有點像古代攻城戰里的“先登者”。往往最終能得到這個頭銜的,幾乎都不是第一個登上城頭的,第一個登城的,以及隨后登城的很多人都死了,直到耗盡了城頭敵人,然后有個幸運的好同志上來做了收尾工作,拿了桂冠。
也就是說,代際優勢傳承和草根突圍同時存在,形成了一個“M型社會”,雄心勃勃且聰明勤奮的草根,靠著父輩資源的二代,共同構成了那個“M”的兩頭,沒啥特點的普通人處在中間。
所以商業社會總會保留著巨大的流動性。
那啥是真正的固化呢?
就是中國古代那種權力社會疊加農業社會,一個人當了官,生一堆孩子,買一堆地。花大量的資源去培養孩子,如果能當官最好,當不了,還可以當地主,這就是所謂的耕讀傳家。于此相對的,窮人是極難極難翻身的,因為賺的錢只夠糊口,根本沒錢培養孩子科舉,也沒錢買地,每年賺到的錢只夠糊口,沒法投資未來。
這也是為啥開國前七十年左右歷朝歷代的階層躍遷多一些,那時候大家都沒錢,都是裸裝上場,兩三代人之后,就變成了資源的對耗,普通家庭就扛不住了。
商業社會相比于傳統權力社會,最大的優點是市場有種可怕的“創造性破壞”,不斷地摧毀舊有格局,而且哪怕巨富,都非常難以把握時代的脈搏。
未來還是屬于草根,只是這種勝利本身是一件代價極大的事。
也就是說,過了社會的開荒階段,“努力”這東西變得越來越復雜,包括不僅限于:
父母得努力,給后代一個好起點;
得時刻警惕社會的規訓,有時候你成長成了一個很符合公司價值觀的人,聽領導的話,不做任何越界的事,同時也成了一個廢人。這話說得很重,不過確實是這樣。
保持個性和好奇心,這兩樣是對抗同質化唯一的出路。
還得有運氣和勇氣去冒險,真正財富是對“手藝+冒險”的補償。
如果實在是能力不行,運氣也差,那就努力去把日子過好,我覺得有件事應該達成共識,現在是中國歷史上對普通人最好的時期,利用好手頭資源,一樣可以過的很好。
至于AI,真不用太擔心,這個社會絕大部分都是一群純糊涂蛋,他們是絕對不會去用AI的。他們碰上不懂的東西,寧愿相信各種偽科學、或者用自己極度狹隘的知識體系硬想,也不會去查一下,更別說那些更復雜的功能了。趕緊用起來就是勝利。
所以說保持好奇心,保持正確的學習能力(有些人是很愛學習的,但堅決不接受任何跟自己觀念不一致的東西,學了滿腦子偽科學),保持個性(這玩意是學校和公司重點打擊的東西),只有個性才能避免同質化競爭,去做那些風險可控但不確定的事,慢慢磨,總會有進展。
在我看來,未來三種人無疑是最爽的:
1、極度熱愛某件事,這種人就算賺不到錢,也是幸運的。一般情況這種人在互聯網時代普遍都能找到一個生態位。
2、尸山血海中殺出來的大佬;
3、懂得用有限資源來享受生活的人。這一點估計是絕大部分人最終的歸宿。
所以說贏家有很多種,最大的輸家,可能就是總是羨慕嫉妒別人,想過別人的生活而不得,那才是真正的人生大坑。
來源 | 九邊(ID:ertoumu893)
作者 | 九邊 ; 編輯 | 荔枝
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早讀課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