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一場備受關注的“生死投票”在FDA腫瘤藥專家委員會(ODAC)上演。主角是GSK的ADC明星——Blenrep(belantamab mafodotin)。兩年前,它因確證性試驗失利、全球撤市;兩年后,GSK 帶著“組合拳”方案卷土重來,試圖讓它在美國市場“復活”。然而,ODAC用兩張否決票給出了殘酷答案:
Blenrep+武田Velcade+地塞米松:5票反對、3票支持
Blenrep+BMS Pomalyst+地塞米松:7票反對、1票支持
“復活賽”首輪即告失利,GSK股價當日下午應聲下跌5.5%。
01 療效強、毒性也強的尷尬平衡
DREAMM-7與DREAMM-8兩項Ⅲ期研究給出的療效數字確實亮眼:無論聯用Velcade還是Pomalyst,Blenrep均顯著延長PFS。
然而,FDA在會前公布的背景文件用兩個“高”字定調:高比例的眼部毒性、高頻率的劑量調整。角膜病、視力減退乃至角膜潰瘍的發生率讓審評員直呼“不可接受”。更棘手的是,為了緩解這些毒性,超過半數患者不得不減量或延遲給藥,令“最佳劑量”這一基礎問題再次懸而未決。用一位委員的話說:“數據很強大,毒性也很強大,我們沒法在現有劑量上閉眼蓋章。
02 美國患者不足5%,數據“外推”遭質疑
DREAMM-7和-8納入的美國患者比例均低于5%,這讓部分委員直接投出反對票——“樣本里幾乎沒有美國人,怎么評估美國人群的風險收益?”在腫瘤藥審評愈發強調“真實世界代表性”的當下,這一短板被無限放大。換言之,GSK把全球數據搬到美國,卻沒能證明這片土地上的患者能復制同樣的獲益。
03 唯一支持票:患者代表的聲音
在一片反對聲中,委員John DeFlice——一位患者代表——投出了僅有的贊成票。在他看來,問題設計本身就有偏差:相比劑量、地域,更關鍵的是“一個無法治愈的惡性腫瘤又多了一種可及療法”。來自患者群體的公開證詞也呼應了這一點:Blenrep眼毒雖惱人,卻可通過滴眼液、劑量調整等手段管理;而腫瘤進展帶來的痛苦,沒有第二種“現成藥”可替代。
04 GSK的下一步:重新找劑量,還是轉戰歐洲?
Blenrep并非首次折戟。2020年它曾憑單藥五線治療“附條件”上市,卻在2022年驗證性研究失利后全球撤市。如今卷土重來,再次卡在“毒性高、劑量懸而未決”的老問題上。GSK此前放話,預測Blenrep銷售峰值可超30億英鎊(約40億美元),眼下只能寄望于歐洲與英國已批準的聯合方案先跑出現金流。FDA最終裁決將在7月23日揭曉,但業內普遍認為,想逆轉ODAC的負面風向,GSK必須在劑量優化和補充美國數據上給出更硬核的方案。
05 對中國市場的啟示:ADC安全窗到底有多窄?
Blenrep的困境也為中國正在狂飆突進的BCMA ADC賽道敲響警鐘:高活性payload帶來高療效的同時,往往伴隨劑量受限、毒性管理復雜、人群外推困難等連鎖反應。國產BCMA ADC若想避免“上市即遭限”的尷尬,早期就需把安全窗、人群代表性和伴隨診斷一并做扎實。
距離FDA最終裁決僅剩數日,Blenrep能否在“毒性高墻”上鑿出一條生路?答案即將揭曉。
參考:fierce biotech
識別微信二維碼,可添加藥時空小編
請注明:姓名+研究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