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車家竹 周家夷
近日,關于阿爾茨海默癥治療領域的新技術和新手術引發公眾關注。7月8日,國家衛健委發布通知,禁止將“頸深淋巴管/結—靜脈吻合術(LVA)”應用于阿爾茨海默病(AD)治療,此舉再次將這一疾病推上討論的熱點。
禁止理由為,經組織專家評估認為,該技術處于臨床研究早期探索階段,適應證及禁忌證尚不明確,安全性、有效性缺乏高質量循證醫學證據支撐。叫停后,國家衛健委將根據臨床研究情況,適時對該技術臨床應用再次組織論證。在醫學界,這項還處于探索階段的治療方法存在爭議。
那么,阿爾茨海默癥的診療現狀如何?日前,封面新聞記者專訪到四川大學華西第四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萬洋。
四川大學華西第四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萬洋
“老糊涂”有可能不是自然現象
一間診室里,一位老人正接受認知功能評估。記不清昨天吃了什么,常常找不到鑰匙和眼鏡。一度以為是“年紀大了”,直到被帶到神經內科門診,才意識到這可能是阿爾茨海默癥的早期信號。這樣的場景對于萬洋來說并不陌生,甚至是他診室中的常態。
近年來,雖然公眾對阿爾茨海默癥的認知有所提升,但仍存在不少誤區。“很多人仍然把‘老糊涂’當成自然現象,尤其是初期的情緒波動、社交退縮、判斷力減弱等非記憶癥狀,常被認為是性格問題或心情不好,從而忽視了它可能是阿爾茨海默癥的表現。事實上,阿爾茨海默癥是一種病理狀態,而非正常衰老的一部分。”萬洋解釋道。
萬洋介紹說,還有一些患者及家屬在確診后采取“消極應對”態度:“認為這個病治不好就不去管它。”這種心態可能使病情迅速惡化。還有另一個常見誤區是盲目相信網絡上的“神奇療法”或保健品。有些人甚至因為遺傳風險過度恐慌,反而影響了正規治療方案的執行。
“不輕松”的診斷
目前,阿爾茨海默癥的臨床指南強調“早發現、早干預”,在實際診療中,診斷滯后的困境依然突出。“我國存在‘四低兩少’的問題——即識別率、就診率、診斷率、治療率低,專門從事認知障礙疾病診治的醫生和記憶門診數量少,這導致大多數患者確診時已是中晚期。”萬洋說。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若需確診阿爾茨海默癥,傳統的確診流程包括詳細病史采集、神經心理評估、神經系統檢查與影像學檢查,以及生物標記物檢測。萬洋坦言,這些檢查不僅流程繁瑣,還面臨三大痛點:費用昂貴、可及性差、質量控制難。例如PET-CT這樣的金標準設備,在許多地區難以獲得,即使在成都,也僅有少數幾家醫療機構可以開展;而第三方公司提供的生物標記物檢測也缺乏統一標準。
不做手術治療,面對不同階段的阿爾茨海默癥患者,神經內科醫生又會怎么做?“個性化方案。”萬洋用了五個字來概括,“比如早期患者通常推薦膽堿酯酶抑制劑結合認知康復訓練和地中海飲食;中重度患者可能會加用美金剛等藥物,并配合精神行為癥狀管理;近年出現的疾病修飾治療則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緩疾病進展。”
對于阿爾茨海默癥,神經內科的治療目標非常清晰:緩解癥狀、提高認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延緩疾病進展、改善生活質量、減輕照護負擔。
距離“治愈”仍有距離
據悉,近年來,阿爾茨海默癥領域的研究不斷推進,出現了生物標記物檢測、數字療法等創新手段。記者調查發現,這些新技術雖然具有潛力,但目前臨床利用率不高,療效也不夠顯著。主要原因包括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多數患者就診時已處于失代償期、高昂的治療成本等。
在萬洋看來,不同治療理念之間存有“張力”,“這些治療方式,其實談不上對立,只是不同的治療靶點決定了不同的評價標準。”例如,傳統藥物主要調節腦內神經遞質,因此以認知功能改變為主要評價指標;而疾病修飾治療則更關注于清除腦內異常蛋白沉積,除了認知評估,也重視生物標記物的變化。他認為,未來應建立更加多元化的療效評估體系,兼顧生物學指標與臨床表現。
未來阿爾茨海默癥治療怎么走?萬洋表示,未來的研究方向之一是在認知癥狀出現前篩查出有生物標記物沉積的人群,并提前進行干預,以實現預防效果。
盡管醫學界在阿爾茨海默癥的診療方面取得了諸多進展,但要真正實現“治愈”,仍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目前的目標不是逆轉疾病,而是延緩其進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萬洋補充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