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突然忘記表達內容……日前,35歲的教師林女士(化名)因這些異常表現前往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就診,最終被確診為早發性阿爾茨海默病。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辛佳蔚介紹,“很多人認為阿爾茨海默病是衰老的自然結果,這個觀念需要更新。實際上,阿爾茨海默病是一個長達20到30年的慢性疾病過程。”
健康時報資料圖 曹子豪攝
為何年紀輕輕
就患上阿爾茨海默病?
辛佳蔚醫生分析認為,這主要與遺傳因素相關。阿爾茨海默病分為散發型(占約95%)和家族型(占約5%)。
散發型最主要的危險因素是年齡,60歲后風險顯著增加,85歲以上人群發病率高達約三分之一。而家族型阿爾茨海默病則與特定的早老基因突變有關,發病年齡可以大大提前,并非一定要到老年。一些年輕患者很可能屬于家族型,攜帶了致病基因。
哪些人群需要尤其警惕并進行早篩工作?
辛佳蔚建議,如果家族中有連續兩代人明確患有阿爾茨海默病(尤其是發病年齡較輕者),或者通過基因檢測確認攜帶相關致病突變,則屬于高風險人群,有必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更密切的監測和評估。
對于散發型阿爾茨海默病,高齡雖是不可改變的風險因素。但辛佳蔚指出,大量可干預的風險因素同樣關鍵。目前業界公認增加患病風險的因素包括:
·長期久坐、缺乏體育鍛煉或持續的腦力活動;
·中年時期出現未經干預的聽力下降或嗅覺喪失;
·抑郁癥、社交孤立;
·既往嚴重的頭部外傷史、低教育水平等。
對這些因素進行積極干預,有助于降低患病風險。
健康時報資料圖
說話時出現4種跡象
要警惕!
很多人覺得,上了年紀偶爾忘詞、說話卡頓是正常現象,其實這可能是阿爾茨海默病發出的早期預警。除了大家熟知的記憶力下降以外,還需要格外警惕這4種語言變化:
1. 說話總卡殼,描述繞圈子
和人聊天時頻繁停頓,絞盡腦汁也想不出準確的詞匯,只能用“那個東西”“就是用來……”這樣模糊的表述繞圈子。比如,想要表達“手機”,卻只能描述成“能打電話、看時間的小盒子”,怎么也說不出準確的詞語。
2. 用詞總混淆,描述不具體
常常會用寬泛的類別詞代替具體事物,用“家具”指代“椅子”。這種用詞混淆的情況,是大腦認知出現問題的表現。
3. 用詞太單一,句子沒花樣
語言變得十分單調,翻來覆去只會用“好”“壞”“那個”這些簡單詞,句子結構也毫無變化,像“吃飯、睡覺、看電視”這樣重復表述,很難再用豐富的詞匯和多樣的句式表達想法。
4. 分類說不出,列舉很困難
讓他們列舉某類事物時,往往半天只能想起一兩個。比如讓說幾種蔬菜,可能只記得“白菜”。這表明大腦對事物分類能力受到損害,無法準確梳理各類別事物的特征與范圍。
盡管以目前的醫療手段,阿爾茨海默病尚無法完全治愈,但早期診斷和科學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延緩疾病進展。如果出現持續的、無法用壓力等原因解釋的認知功能異常,務必及時到神經內科專科就診評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