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FXI/FXIa通路為卒中抗栓提供新方向。
在卒中防治領域,抗栓藥物始終占據關鍵地位,從傳統抗血小板藥物到新型口服抗凝劑,其發展始終圍繞“如何平衡抗栓獲益與出血風險”這一核心難題。FXI/FXIa通路作為凝血級聯反應的關鍵環節,其獨特機制為破解這一困境帶來新契機。基于此,“醫學界”在「卒中防治?破繭新生」大咖訪談欄目中,特邀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徐安定教授,深入解讀FXI/FXIa通路在卒中防治中的獨特作用,并就廣大讀者關心的熱點問題展開深度剖析與探討。
血栓形成不止“紅”與“白”,
卒中抗栓治療如何破局?
卒中作為一種全球范圍內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疾病,其血栓形成機制的復雜性一直是醫學領域研究的重點。傳統觀點將卒中簡單分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認為心源性卒中主要形成“紅色血栓”,而非心源性卒中主要形成“白色血栓”[1]。其中紅色血栓以紅細胞為主,多見于血流緩慢的部位,如靜脈系統;白色血栓則以血小板為主,常見于血流速度快的部位,如動脈系統。但隨著研究深入,特別是中國缺血性卒中亞型(CISS)分型系統的提出[2],這種簡單的認識已經被顛覆。
徐安定教授強調,血栓形成的機制遠比想象中復雜。首先,在血栓形成過程中,白細胞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包括參與炎癥反應;其次,無論何種來源的血栓,最終都會有纖維蛋白原的活化和包裹,這也解釋了為何溶栓治療對不同來源的血栓均有效;最后,血小板的活化是所有血栓形成的共同前提,只是在不同場景下,其作用強度存在差異。這些新的發現,讓“心源性”和“非心源性”的二分法難以充分反映血栓形成機制的復雜性。
基于血栓形成的復雜性,目前“一刀切”的抗栓策略存在局限。目前臨床上心源性卒中推薦抗凝治療,非心源性卒中推薦抗血小板治療,但在實際應用中面臨挑戰。比如非心源性卒中患者合并房顫或冠心病時,這類患者的抗栓方案選擇往往讓臨床醫生陷入兩難;此外,現有抗栓治療的療效存在瓶頸。以最常用的阿司匹林為例,其需治療人數(NNT)高達100,意味著每年需要對100例患者進行規范治療,才能預防1例缺血性卒中發生。這種相對較低的效價比凸顯了當前抗血小板治療的局限性。
徐安定教授表示,盡管部分研究顯示抗凝治療在某些患者中可能獲益,但這些發現尚缺乏豐富的循證醫學證據支持。因此在卒中的治療領域目前仍只能以抗血小板治療作為臨床推薦。要打破“一刀切”的治療模式,關鍵在于對患者血栓形成機制的精準分析和判斷,同時還需要新的循證醫學證據的出現。
FXIa抑制劑的突破性潛力:
從機制優勢到未來臨床定位
在抗栓藥物的發展歷程中,針對不同凝血環節的藥物各具特點。早期針對凝血因子I(即纖維蛋白原)進行降纖治療臨床獲益有限,溶栓藥物雖能促進纖維蛋白溶解,但適用范圍受限。傳統抗凝藥物如肝素、華法林雖抗栓效果顯著,但因作用于多種凝血因子導致出血風險較高。新型口服抗凝劑雖安全性有所改善,但其作用靶點仍集中于凝血級聯反應的共同末端,如凝血因子Ⅱ、凝血因子X,未能實現內源性與外源性凝血通路的精準區分。
在探索更優抗栓治療策略的過程中,FXI/FXIa通路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FXI屬于內源性凝血系統途徑,針對FXI的干預不會影響外源性凝血系統,因此能降低輕度撞擊或外傷后的出血風險,這是其顯著的理論優勢。目前已有多層面的研究證據支持FXI在血栓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孟德爾隨機化分析顯示,低FXI水平特征與較低的缺血性卒中和靜脈血栓栓塞風險有關,同時并未顯著增加出血風險[3],同時FXI缺乏患者較少出現自發性出血[4,5]。動物實驗也證實,在小鼠模型中FXI基因敲除可顯著減少動脈血栓形成,并且表現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延長而凝血酶原時間[6,7]。這些研究結果為FXI在抗栓治療中的應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徐安定教授指出,針對FXIa抑制劑的臨床研究已進入最后階段。目前已完成的二期研究證實了其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如其三期研究能獲得陽性結果,這將成為繼新型口服抗凝劑之后,抗栓治療領域的第二次突破性進展。新型口服抗凝劑的問世首次實現了抗栓療效與安全性的優化平衡,而FXIa抑制劑有望在此基礎上實現更大突破。
基于目前的認識,徐安定教授總結出FXIa抑制劑可能在四類患者群體中展現獨特優勢:
第一類是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尤其是動脈粥樣硬化源性卒中。這類患者的血栓形成與內源性凝血系統關系密切,FXIa抑制劑針對性更強;
第二類是現有治療效果不理想的患者,如單純抗血小板治療后仍然進展或復發的患者,這些患者也可能存在血小板抵抗,FXIa抑制劑可能通過不同的作用機制打破治療瓶頸,為臨床提供新的治療策略;
第三類是動脈粥樣硬化合并房顫患者,FXIa抑制劑可能通過平衡抗凝療效與出血風險,讓這類患者獲得額外獲益;
第四類是HAS-BLED評分≥3分的高出血風險人群,FXIa 抑制劑理論上具有更低的出血風險,可能在保證治療效果的同時,提高治療的安全性。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理論優勢仍需三期臨床試驗結果的揭曉,以明確FXIa抑制劑在不同卒中人群中的確切療效和安全性特征。
總結
隨著對卒中血栓形成機制研究的不斷深入,個體化抗栓治療已成為未來的發展方向,但要實現這一目標,仍面臨諸多挑戰。FXI/FXIa通路的獨特機制為卒中防治帶來了新的希望,相關研究顯示出良好前景,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可能同時兼顧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新選擇。期待后續三期臨床研究取得積極結果,為卒中患者帶來更優的治療獲益,進一步減輕疾病負擔。
專家簡介
徐安定 教授
二級教授/主任醫師,博導,廣東省醫學領軍人才
暨南大學臨床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附屬第一醫院腦科醫院院長
廣州市泛血管病基礎及轉化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
歷任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副院長,神經內科主任等
國家衛健委神經系統疾病質控委員會專家
中國卒中學會副會長、廣東省卒中學會會長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委員兼腦血管病學組副組長
廣東省醫師協會神經內科醫師分會主任委員
Stroke & Vascular Neurology
副主編神經與腫瘤藥物研發全國重點實驗室神經科學委員會組長(2024-2028)
發表論文近300篇,近年以通訊作者在
Cir Res,Adv Science,Mol Therapy,Bioact Mater, Stroke,SVN
發表20+篇Top期刊論著,參與發表NEJM論著3篇。主持數部并參與系列中國腦血管病指南、專家共識的制定;《中國腦血管病管理指南》2019版、2023第二版聯合主編,撰寫工作委員會主任
獲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廣西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第二)、中國卒中學會“中國卒中獎”、廣東省科教文衛工會“徐安定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廣東省醫師協會首屆“廣東醫師獎”;中國醫院協會優秀醫院院長等。
參考文獻:
[1]Sato Y, Ishibashi-Ueda H, Iwakiri T, et al. Thrombus components in cardioembolic and atherothrombotic strokes[J]. Thromb Res, 2012,130(2):278-280.
[2]Gao S, Wang YJ, Xu AD, et al. 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J]. Front Neurol, 2011, 2:6.
[3]Iyas Daghlas,et al.Leveraging genetic predictors of factor XI levels to anticipate results from clinical trials.Eur J Neurol.2023:2112-2116.
[4]Rosenthal RL, Dreskin OH, Rosenthal N. New hemophilia-like disease caused by a third plasma thromboplastin factor [J].ProcSoc Exp Biol Med, 1953,82:171-174.
[5]Seligsohn U. Factor XI deficiency in humans [J]. J Thromb Haemost, 2009, 7 Suppl 1:84-87.
[6]Renne T, Oschatz C, Seifert S, et al. Factor XI deficiency in animal models [J].J Thromb Haemost, 2009, 7 Suppl 1: 79-83.
[7]Wang X,Cheng Q, Xu L, et al. Effects of factor IX or factor XI deficiency on ferric chloride-induced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 inmice [J]. J Thromb Haemost, 2005, 3: 695-702.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