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圖查看詳情
今天是入伏第一天。
老底子杭州人頭伏有兩樣必不可少的吃食,一樣是“頭伏火腿二伏雞”中的火腿,另一樣是頭伏醬瓜。
具體到哪種醬瓜?清末民初杭城名門望族高家的女兒高誦芬,在她的家族回憶錄《山居雜憶》里曾提及杭州舊時風俗:“頭伏還有一樣特殊的食品,叫雙插瓜,是一種醬菜”,并強調“雙插瓜總在頭伏開缸”。
“頭伏醬瓜”這個說法,據說是自然生長的黃瓜,一般都是四五月份上市,經過腌制,正好趕到頭伏的時候開賣。
杭州人吃醬瓜,喜歡去景陽觀?!?0后”的萬女士回憶說:“以前頭伏這天,在官巷口的景陽觀醬酒店門口買醬瓜是要排隊伍的。那時候還是計劃經濟,買老酒要憑票,但買醬瓜不需要票,所以頭伏醬瓜剛開始賣的時候,大家都去排隊購買,等到三伏就沒的賣了。老百姓還歡喜把醬瓜買回去,再曬起來,經過太陽曬的醬瓜,往往吃起來口感更有韌勁?!?/p>
如今高銀街和中山中路交會的西南角,有一座西洋式、灰色兩層樓房,和萬隆火腿莊隔著兩間鋪子,這里就是中華老字號、全國著名的醬菜專業商店景陽觀。
推開門簾,走進店里,立馬被濃郁的醬香包圍,呼吸之間似乎就有兩個字緩緩升起——開胃。貨架上錯落擺放著各種包裝的醬菜和調味品的瓶瓶罐罐,“零拷”冷柜盛滿了五顏六色的醬菜:白的甜酸蘿卜、黃的嫩姜片深色的鮮汁瓜、淺色的小脆瓜……林林總總,煞是好看。
頭伏到了,吃醬瓜的同時,讓我們一起了解下景陽觀和雙插瓜的故事吧。
諸暨壯漢懷揣一身醬菜手藝
只身渡江來杭創辦“景陽觀”
美食家唐魯孫在《金齏調鹽話醬園》中說:“中韓日三國人對醬菜好像都有特嗜,尤其中國人,每日三餐啜粥呷飯全少不了醬菜?!倍页詰T了哪家醬菜,就認定哪家,永遠不更改,“為了買四兩醬蘿卜,能夠不辭辛苦,從西城跑到北城去買”。
杭州人亦如是,為了喜歡的醬菜,很多人不惜跨越大半個杭城,來景陽觀買醬瓜。
景陽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當時有一個諸暨壯漢,名叫壽達清,他自小在諸暨湄池鎮上一家釀造廠當學徒,三年滿師后,學得了一手腌制醬菜、豆制品的好手藝。按照舊時規矩,滿師后仍要給廠里做三年,叫作“謝師”。20歲那年,一身絕藝的壽達清成了釀造廠腌制作坊的“把作師傅”,相當于技術總監。又經過六年的磨煉,26歲的壽達清萌生了創業的想法,便憑借身邊的一點積蓄,只身渡江來到杭州。
晚清的杭州,商賈云集,市井繁榮,游人如織。壽達清懷揣著一身做醬菜的手藝,把創業方向定在了特色風味食品上。醬菜這種產品,直到今天依然很依賴人流量,周轉越快,就越新鮮,兩天賣不出去,醬菜就干癟癟失去了賣相。壽達清想來也是深諳這個道理,所以最初的店址經過反復考量,選擇在了當時去風景旅游勝地靈隱、天竺、西湖必經之地的清泰街佑圣觀路口。
店址選好了,店名也要叫得響才行。壽達清絞盡腦汁,在全國同行業中尋尋覓覓以求靈感,當時上海有一家“紫陽觀”在江浙一帶已小有名氣,壽達清覺得“紫陽觀”的店名,暗含紫氣東來、蒸蒸日上之意,他也希望自己的店鋪日后興旺發達,有個好光景,于是巧借“紫陽觀”,以“景”字代替“紫”字。
就這樣,壽達清以1000銀元為資本,于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創辦了這家百年老店景陽觀。
“慈禧”和“光緒”的早餐搭子
雙插瓜是什么瓜,為什么這么叫?
景陽觀創業之初,壽達清專門聘請了三位紹興師傅,精制出各種醬菜,包括雙插瓜、甜乳黃瓜、八寶什錦菜、玫瑰大頭菜、糖醋蒜頭、筍干菜等20多個品種。
景陽觀的醬菜不僅咸甜可口,風味獨特,而且價格親民,很快就打入了老百姓的餐桌。再加上壽達清處處追求精工細作,使景陽觀名聲越來越大。經過十幾年努力,景陽觀躋身北京六必居、揚州三和四美、濟南玉堂等名店之列,被稱為全國四大著名醬菜店。
在景陽觀眾多醬菜中,“雙插瓜”是暢銷單品。百年前,上到慈禧太后、光緒皇帝,下到諸宮后妃、親王,都將它列為每日必備的早餐搭子?!半p插瓜”之所以走紅京城,據說與杭州籍宰相王文韶有關。現在上城區清吟街127號,還有這位“末代宰相”的故居。杭州人有個生活習慣,就是早上喜歡吃泡飯,王文韶也不例外,哪怕去京城做了官,依舊好這一口,常從杭州捎一些醬菜腐乳到北京,其中就有景陽觀的雙插瓜。據說,王文韶又好結交皇室權貴及同僚,在饋贈禮品中常有杭州的土特產,景陽觀的雙插瓜也就有幸進入清宮,并被垂青而列為“貢品”。
“雙插瓜”究竟是什么瓜?景陽觀店長袁鵬洪說,景陽觀散裝的雙插瓜,也叫“鮮汁瓜”,目前選用的品種是日本胡瓜,無刺皮厚,吃起來會更脆。叫這個名字,是因為在制作醬瓜時,新鮮的瓜采下,要經鹽漬脫水后,再在醬缸里面醬制,這時候的瓜還很硬,就像是筷子一樣插在缸中,又因為通常要經過兩道鹽漬工序,故而做出來的醬瓜,被叫做“雙插瓜”,也有人叫它“雙菜瓜”,就是“雙插瓜”的諧音。
時至今日,“雙插瓜”依舊是杭州人最愛的醬菜單品之一。
從“前店后場”的醬園店開始
堅持用傳統工藝做出傳統醬菜
最初的景陽觀,是“前店后場”的模式,除了自產商品之外,還有相當一部分商品是依靠采購半成品,經過精細加工后出售。開創之初,壽達清對醬菜制作的傳統手工技藝,一直堅持真材實料、以質取勝,從原料選擇、加工制作,到上柜供應,都有嚴格要求。
20世紀30年代末期,景陽觀由榮轉衰,幾易其主,清泰街市面逐漸冷落,老板無心經營。當時有幾位做小本買賣的生意人聞訊后,認為“景陽觀”牌子老、聲譽高,便合伙將它買下,請來20多個醬菜師傅,重建前店后場的新景陽觀。20世紀50年代,景陽觀由于管理不善,勉強維持到1956年公私合營。再之后,具有前店后場經營特色的小作坊隨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純商品經營。
2002年夏天,景陽觀從官巷口遷至中山中路營業,位置就在著名的“四拐角”。景陽觀還在西湖區三墩建立加工廠,請來醬腌菜加工第六代傳人潘炳金,沿用傳統加工工藝,當時銷量較大的散裝鮮汁瓜、大蒜、什錦菜三個主要產品開始自己精制,在包裝上也采用了現代化巴氏殺菌技術,既保證傳統醬菜的咸甜適度、鮮脆爽口,又保證食品安全,且有適當的貨架期。
經過三年的發展,“景陽觀”在三墩的加工廠漸漸不能滿足市場需求,2006年4月,景陽觀將醬腌菜加工全部搬入蕭山的新工廠。2021年,湖州一萬多平方米的新工廠落成,百年老店“景陽觀”又開始了一個新起點。
如今景陽觀依舊堅持著用傳統工藝制作醬菜,從蔬菜的源頭就開始嚴格把控,比如從蕭山、江蘇采購的黃瓜,對長度和直徑都有要求,在原產地先經過兩道腌制工序之后,再進行精加工。
老底子醬菜,其實就是靠醬制。負責采購工作的辦公室主任邵磊說:景陽觀用的甜面醬,是只有鹽和水的古法原醬,這種醬一年只做一次,完全是傳統日曬工藝,因而特別香。浸泡醬菜的醬汁,是通過將甜面醬稀釋,經壓醬、過濾后,將醬汁燒開,再灌入瓶中。
以脆小瓜為例,經過腌制的成品瓜,首先要經過清洗,挑出雜質;接著要壓兩次,把其中的生水壓出;再就是脫鹽,用燒過的熟水浸泡,目的一是把里面原有的生水替換掉,另一個就是鹽度脫淡,這個脫鹽的過程一般要經過24小時,其間每一小時要人工翻一次;最后是在醬汁里浸泡1-2個月,完成醬制的過程。
不只有醬瓜,光腐乳就有20多種
“于此可攬八方味”的醬菜老店
自創建以來,景陽觀除了經營醬菜,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供應天南海北的各種醬制品、調味品及風味產品。鎮江香醋、山西陳醋、杭州超鮮醬油,醉蟹、泥螺、糟油鲞、魚露,醬鴨、醬豬頭、桂花梅醬、各種露酒等,都能在這里一站式采購,因此又有“進此一家店,可攬四方香”“于此可攬八方味”的美譽。
今天的景陽觀,依舊是一家匯集各地醬菜調味品的寶藏商店。除了醬菜,八角、茴香、孜然、五香粉等各種香料;杭州人認準的湖羊醬油、雙魚米醋、糟鹵;夏天燒絲瓜湯的筍干、下小餛飩要放的紫菜、消閑果兒筍絲青豆花生;臘雞腿、東坡肉、鴨蛋、皮蛋、粉絲、藕粉,以及各種辣醬、豆瓣醬、番茄醬這些都能找到。
景陽觀的貨架上,光腐乳就多達20多個品種,有玫瑰腐乳、火腿腐乳、麻油紅方、揚州糟方……從品牌來說,也可謂天南海北,紹興的咸亨、揚州的三和四美、北京的王致和、廣州的巨樹、開平的廣合都有。
其實,景陽觀的腐乳一直以來就有很多種類,最早的時候,景陽觀將金華火腿買回來,切片煮熟嵌入腐乳內,并取腐乳汁和火腿汁混合后裝入瓶中,成為火腿腐乳,還有雞肉腐乳、玫瑰腐乳、桂花腐乳、開洋腐乳等,味道鮮美,特色鮮明,特別暢銷。
店長袁鵬洪說,店里之所以會有這么多種醬菜、調味品、腐乳,其實也是照顧到大家的口味,比如揚州“三和四美”腐乳口感就偏甜一點,有的喜歡廣東那邊的,就會認準廣合腐乳,當然店里最受歡迎的還是景陽觀自己的糟方腐乳和玫瑰腐乳,現在搞活動的價格是13.8元兩瓶,十分實惠,一個月能賣五六百箱。
每天早上5點鐘左右,從湖州生產基地冷鏈運輸來的醬菜,會被儲存在店里的冷庫,夏天7點半剛開門,就會有很多顧客趁著天氣涼快來挑選醬瓜,店里的熱門單品一天就能賣七八十公斤。
杭州人的吃法叫“醬瓜加糖”
老底子的快樂叫“零拷醬瓜”
對于杭州人來說,無論是吃醬瓜,還是買醬瓜,都充滿儀式感。
老底子杭州人有一種快樂叫作:零拷醬瓜。在老杭州話里,“零拷”作為一種購買方式,意思是拆零銷售,比如以前杭州女人買珍珠霜、白玉霜,可以自帶瓶子,按兩稱重帶走?!傲憧健蓖嘎吨环N精打細算的持家之道。
當然也不只是醬瓜,有人喜歡浸泡著湯汁的醋大蒜,有人喜歡形狀像寶塔口感脆生生的螺螄菜,有人喜歡各種口味混合的什錦菜……總而言之,你有你的白月光,我有我的朱砂痣,總有一款醬菜,令你想起就口舌生津。
從前這種零拷醬瓜的快樂,來自杭城大大小小的醬園店,它們不僅賣醬油、老酒,還有散裝醬菜。而如今,想稱幾條醬瓜、幾頭紅大蒜、再搭配一點別的醬菜品種,很多人往往會特意跑一趟中山中路,來這家百年老店。
在店里你可以現場嚴選每一根醬瓜的條桿兒,每一頭大蒜的蒜衣,感受它們的軟硬程度,比較色澤的濃淡。尤其到了頭伏,總有些杭州人惦記著要來買“頭伏醬瓜”。
買來醬瓜怎么吃?杭州人自創了不少吃法。比如切丁,與毛豆兒同炒,味道毛好;還有人歡喜將醬瓜切片,再加白糖,淋麻油。這種“醬瓜加糖”的吃法,外地人常常表示難以理解,但杭州人非常喜歡,甚至有的老杭州認為醬瓜加糖,才是杭州人的“醬瓜基因”。
畢竟三伏天來了,炎炎夏日,對于杭州人來說,怎么能少得了一口醬瓜呢。
橙柿互動·都市快報 記者 孫蒨
攝影記者 陳中秋
編輯 成嘉怡
審核 羅祎 林琳
BREAK AWAY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