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生存法則總是充滿著競爭與殘酷,追逐與殺戮是永恒的主題。此外,繁殖亦是動物生命中無法回避的重頭戲。這兩大主題刻入了動物的基因,是其生命的本質訴求。
為了維系生命、為了生生不息,每種動物都必須確保自己每日攝入足夠的能量。草食性動物在食物選擇上相對豐富,且易于覓得。
而肉食性動物獲取食物卻需要大量的能量投入以進行狩獵,相比之下食物的獲取成本高昂。每當我們在屏幕前目睹草食動物遭捕殺的慘狀,我們不由得心生憐憫,疑問隨之而生:
草食動物面對捕食者,為何不奮起反抗?自亂陣腳、選擇逃遁,這只會激起捕食者的狩獵欲望,結果可想而知。如果它們反抗,或許還有一線生機。
以非洲大草原上的群居野牛為例,雖然它們以草為食,但野牛的戰斗力不容小覷,單槍匹馬的野牛有與獅子一較高下的實力,且獅子未必占優。
請看這一畫面:一頭野牛為救同伴,猛沖上前,連續幾次將雌獅頂飛,雌獅重摔在地,最后只能失望離去。正是野牛的反擊保全了它的性命。
雖則頑強抵抗未必次次得手,但無疑提升了生存幾率。再說,野牛本為群居動物,面對獅群,它們同樣能有效抵擋進攻。
看看這頭被野牛攻擊后受傷的獅子,它的命運無疑是終結。
幸運的是,這頭獅子最終被保護區的工作人員救下,從而撿回一命。網民們議論紛紛,為何要人工干預自然?為何要救這頭雌獅?它們捕食草食動物時,為何不救草食者?這樣的做法似乎不公!
為何要救助獅子而非草食動物?我們之后再探討這個問題。
盡管野牛有自衛之力,但當它們結群時,通常的第一反應還是混亂逃散,導致小牛往往淪為獅口之食。
除了野牛,草原上的斑馬、角馬等大型群居草食動物數量眾多,論體格、力量都有足夠的抵抗能力,它們本可以通過集體防御大幅提升生存幾率。
它們為何沒有進化出集體防御的本能,而是選擇逃散?
我們常說草食動物對肉食動物的恐懼深植于基因之中,這句話究竟何解?
肉食動物對草食動物的獵捕自其祖先時代就已開始,面對肉食動物,草食動物祖先分裂成兩派:勇于抵抗與逃散。
生存的本能驅使它們盡快遠離危險,故選擇逃散的草食動物占了絕大多數,而愿意抵抗的則常遭背叛,遭捕食。逃脫的草食動物由此得出教訓:抵抗的下場便是如此,進一步確信了逃散的正確性。他們并未意識到,這源于他們的不團結。
長此以往,愿意主動抵抗的草食動物越來越少,抵抗的基因也逐漸被淘汰,而逃散者則留下更多后代。
這些后代從父母的言行中習得面對肉食動物的逃生技巧。無論能否戰勝,先逃為快。一代代傳承下來,草食動物便只擅長逃遁,而非抵抗。
這就是為何像牛這樣體魄強健的動物,在見到人類時,往往本能地選擇逃跑。
它們以往的經驗告訴它們,逃脫是最佳策略。但若激怒一頭牛,后果不堪設想。
這也解釋了人類在面對體型更小的生物如蛇、蜘蛛、老鼠時的恐懼感,這是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的恐懼基因,也是我們從父母那里習得的恐懼。
如果草食動物能團結一致,共同抵御肉食動物,結果又將如何?
從自然法則看,這也是不被允許的,因為這將導致肉食動物因食物短缺而滅絕的危險。結果將是草食動物泛濫成災,樹木草地被過度啃食,生態平衡嚴重破壞。
實則肉食動物在食物來源與獲取難度上始終處于劣勢。由于草食動物已經擁有出色的逃生技巧,即便獅子每次的捕獵成功率也僅為百分之二十。
因此非洲草原上的獅群數量并不龐大,它們常常因食物匱乏和天災而數量銳減,它們的生存狀況令我們擔憂。
如果草食動物再集體反抗,獅子的捕獵成功率可能降至百分之十以下,可能會導致肉食動物滅絕。
而草食動物,它們直接享用大自然所提供的最初級能量來源:植物。食物豐富,而草本植物則靜靜地等待它們來覓食。
所以總體來看,草食動物的繁殖成功率、種群數量和物種多樣性遠超肉食動物。它們享有自然界最優越的條件。如果獅子能吃草,它們也會選擇吃草,畢竟低頭就有食物,太簡單便捷了。
因此,人類更傾向于救助獅子而非正在被肉食動物捕食的草食動物。畢竟獅子是自然界中的弱勢群體。
肉食動物的威風不過是表面現象,它們因食物稀缺而餓死、幼崽存活率低下的情景我們很少看得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