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大腦如同肌肉,也會成長。
愛因斯坦說過,“改變的能力是衡量智力的標準。”
大腦是如何成長的?大腦有怎樣的可塑性?
“大腦如同肌肉,也會成長”并非比喻,而是基于神經科學研究的事實。
大腦的可塑性(Neuroplasticity)指其在經歷、學習和訓練過程中,通過改變神經連接和結構實現功能調整的能力。
這種可塑性貫穿人的一生,從嬰幼兒時期的快速發育,到成年后的持續適應,印證了愛因斯坦“改變的能力是衡量智力的標準”的論斷。
02
大腦成長的科學機制
突觸修剪與強化:大腦神經元通過突觸傳遞信息。嬰幼兒時期,大腦產生大量突觸,但隨著成長,不常用的突觸逐漸消失(修剪),常用的突觸則得到強化。
例如,嬰兒在學習語言時,頻繁接觸的母語詞匯會強化相關神經連接,而未接觸的語言信號通路則逐漸弱化。
神經發生:傳統觀念認為成年后神經細胞不再新生,但現代研究發現,海馬體(與記憶、學習相關的腦區)和嗅球等區域仍能產生新的神經元。
例如,長期學習新技能(如樂器演奏)會促使海馬體體積增大,增強記憶功能。
功能重組:當大腦某區域受損時,其他區域可通過可塑性接管其功能。
例如,中風患者通過康復訓練,可激活未受損腦區替代受損區域的運動或語言功能。
03
現實案例印證大腦可塑性
倫敦出租車司機的“海馬體增大”:研究發現,倫敦出租車司機因需記憶復雜街道地圖,其海馬體后部體積明顯大于普通人。
這種結構變化與長期空間導航訓練直接相關,證明大腦可因特定學習需求而重塑。
盲人的聽覺補償:先天性盲人的視覺皮層并未閑置,而是被重新激活用于處理聽覺信息。
例如,盲人通過觸摸盲文或聆聽聲音定位的能力,依賴聽覺信號在視覺皮層的重新編碼,實現功能替代。
語言學習的年齡效應:兒童學習語言時,大腦左半球的布洛卡區(語言產生)和韋尼克區(語言理解)會快速建立高效連接;
成年后學習第二語言,雖效率降低,但通過持續練習,仍可激活相關腦區并優化神經通路。
04
促進大腦成長的實踐方法
終身學習:持續接觸新知識(如學習編程、繪畫)或技能(如樂器、運動),可刺激神經遞質(如多巴胺、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分泌,增強神經元連接。
認知訓練:解謎游戲、記憶訓練、冥想等活動可提升專注力和工作記憶。
例如,每天15分鐘冥想可增加前額葉皮層厚度,改善情緒調節能力。
身體鍛煉:有氧運動(如跑步、游泳)能促進血液循環和BDNF分泌,幫助海馬體生成新神經元,改善整體認知功能。
多樣化體驗:嘗試新環境(如旅行)、社交活動或跨領域學習,可激活大腦不同區域,增強神經通路的靈活性。
大腦的可塑性證明,人類的認知、學習和適應能力遠超想象。
正如肌肉需要鍛煉才能強壯,大腦也需通過持續挑戰與學習實現成長,這不僅是生理層面的改變,更是塑造智力與人生可能性的關鍵。
來源:青小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