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勁強醫生咨詢:156-0089-6344(同微步信)
心藏神,脾主肌——痙攣之痛,何其所起?
當我們思慮綿綿、情緒沉浮不定,正如古人所說:"思則傷脾",過度勞心耗費心氣血脈,心神難寧;長期久坐、飯點不定,飲食雜而不精,"脾虛則肌肉不用",脾不升清,運化乏力,氣血難以充沛滋養指尖筋肉,最終釀成"心脾兩虛"的平衡失調。當思緒紛飛難息而手執筆時,指尖便如同失去雨水滋潤的草葉,干枯而拘急難舒;內心的煩躁焦慮,更使得筋肉緊張如弦,細微的動作也可能激起痙攣的震顫。
中醫理論中,心主神明,為 “君主之官”,主導著人體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脾為 “后天之本”,主運化,負責將食物轉化為氣血,并輸送至全身,滋養四肢百骸。心與脾在生理上相互依存,心的正常功能需要脾運化的氣血來滋養,脾的運化功能也有賴于心神的調控。二者和諧,氣血充盈,心神寧靜,肢體方能靈活自如。
當長期思慮過度、情志不暢時,心主神的功能失調,易出現心神不寧、焦慮緊張等情緒;而飲食不節、勞逸失度等則會損傷脾胃,導致脾失健運,氣血生化不足。心脾兩虛之下,氣血無法充分濡養手部筋脈,加之心神不安引發的緊張情緒,使得手部肌肉緊張痙攣,從而出現書寫時的異常狀態。
書寫痙攣患者常伴有一些心脾兩虛的典型癥狀。在情緒方面,多有焦慮、抑郁、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遇事易緊張,夜間睡眠質量差,多夢易醒;在身體方面,可能出現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乏力、食欲不振、腹脹便溏等情況。這些癥狀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 —— 情緒緊張加重脾胃負擔,脾胃虛弱導致氣血不足,進一步加劇肢體的不適和情緒的不穩定,使得書寫時的痙攣癥狀愈發明顯。
28 歲的李女士是一名文職人員,因長期伏案書寫,近半年來逐漸出現握筆時手指僵硬、手腕不自主抖動,字跡扭曲如蚯蚓狀,嚴重時需停下甩手才能繼續書寫。伴隨癥狀有:神疲乏力、飯后腹脹、夜間多夢易醒、面色萎黃無華,舌淡苔薄白,脈細弱。西醫診斷為 “書寫痙攣”,嘗試調整書寫習慣未果,遂求診中醫。
辨證思路:心脾兩虛,筋脈失養
患者以 “書寫不能” 為主癥,然觀其伴隨癥狀,疲勞、腹脹、多夢、舌脈俱顯虛象。中醫認為,久思傷脾,脾傷則氣血生化不足,無以濡養手部筋脈;心藏神,脾血不足則心神失養,焦慮緊張更致肌肉拘攣。《黃帝內經》云 “脾主四肢”“心主神明”,此證屬心脾兩虛證,治當健脾養心、益氣柔筋。
用藥方案:除顫祛拘湯化裁,身心同治
以除顫祛拘湯為基礎方加減,處方如下:
黨參、炒白術、黃芪:健脾益氣,固后天之本;
當歸、龍眼肉:養血和營,補心血之虛;
酸棗仁、遠志:寧心安神,緩解焦慮緊張;
木香 :理氣醒脾,防補藥滯膩;
白芍、炙甘草:酸甘化陰,柔肝緩急止痛(針對筋脈痙攣);
茯苓:健脾滲濕,助脾運化。
【切記】任何疾病都需結合年齡、病程、癥狀等辨證用藥,切不可照搬經方使用。
服藥一個療程后,李女士反饋夜間睡眠質量改善,晨起乏力感減輕,書寫時手腕僵硬感稍有緩解;三個療程后,握筆已能穩定書寫 15 分鐘以上,字跡清晰度顯著提升,腹脹消失,面色轉紅潤。繼以原方加減調理一療程,諸癥基本平復,隨訪半年未復發。
盛勁強大夫,中醫主治醫師,臨床工作近 30 載,在書寫痙攣、痙攣性斜頸、梅杰綜合征、小腦萎縮、運動神經元病、帕金森病等疑難雜癥的治療上頗具造詣。他擅長運用中醫藥療法,從整體出發,針對患者個體差異進行辨證施治,為眾多深受疑難病癥困擾的患者帶來了康復的希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