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訊(記者 鄭亞雷 通訊員 向婷)當26歲的胡先生因抑郁癥過量服藥被送入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重癥醫學科時,他的生命體征已如風中殘燭。洗胃、呼吸支持、血液凈化……在袁清霞主任帶領下,醫護團隊與死神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拉鋸戰。然而,當患者短暫恢復意識后,那雙空洞絕望的眼睛讓袁清霞意識到:真正的救治,才剛剛開始。
袁清霞主任回憶,胡先生恢復意識后但他卻有了輕生的念頭!于是,他們在成功穩定胡先生生理指標后,團隊又迅速啟動“身心同治”方案。呼吸治療師馬浩博發現,這位與自己同齡的年輕人始終沉默以對。于是他主動承擔起胡先生的心理疏導重任。面對持續的沉默,馬浩博每日耐心問候,用真誠一點點融化堅冰。終于,胡先生敞開了心扉,開始傾訴內心的苦悶。
從最初的單字回應到后來的傾訴崩潰,馬浩博成為患者黑暗中的“樹洞”。與此同時,護理團隊化身親情紐帶:張榮榮護士長定期將家屬錄制的鼓勵視頻播放給胡先生,成為他精神復蘇的重要支撐。
“重癥病房的特殊性在于家屬無法時刻陪伴。我們面對的,是生命最脆弱的狀態,需要全方位的守護。”張榮榮道出了護理工作的核心。
在重癥醫學科,類似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對于常見的高齡、失能的患者,護理工作遠不止于監測生命體征和操作復雜設備。定時翻身拍背防止壓瘡,輕柔的全身擦浴保持清潔,及時清理大小便維護舒適……這些基礎卻繁重的護理,是護士們日復一日、常常遠超八小時工作時間的堅持。
深知家屬的牽掛,護士們會細心記錄患者的狀態,向家屬詳細轉達。她們鼓勵家屬錄制語音或視頻,將家人的聲音和面容帶到床邊。有時,一句來自孫輩的“爺爺加油”,一段愛人熟悉的叮嚀,就能讓患者樹立起戰勝病魔的信心。
“重癥醫學科守護的是生死之門。門內躺著的,無論是像胡先生這樣深陷心理困境的年輕人,還是需要照護的高齡老人,都是渴望被看見的生命個體。祛病,更要醫心護身。”袁清霞主任說。
在這扇生死之門背后,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重癥醫學科的醫護人員用專業與溫情證明:真正的醫學,永遠是科學與人文的雙重奏。當監護儀的警報聲與親情的呼喚交織,當冰冷的輸液管傳遞著生命的溫度,這里每天都在上演著關于希望與重生的永恒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