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點,平壤大同江畔飄著薄霧。58歲的崔英姬輕輕掩上家門,褪色工作服口袋里揣著兩枚水煮蛋——那是給孫子留的早餐。 作為國營商店售貨員,她每月工資2160元人民幣,在鄰居眼中是“體面人家”。可街坊們不知道,這份“高薪”要養(yǎng)活三代五口人
在朝鮮,普通人月薪大多在300-500元間。年輕人起薪僅300元,退休老人養(yǎng)老金約400元。崔英姬的工資能突破兩千,全因三十年全勤換來的“功勛員工”補貼。“這份錢不是富裕的通行證,是體面活著的入場券。” 她撫摸著抽屜里一摞紅色小本——住房證、糧本、醫(yī)療證,這些比存折更珍貴
國家兜底,低薪下的安全感
朝鮮的生存邏輯與外界截然不同。這里,“免費”二字構(gòu)筑了生活的底色:
住房零成本:崔家72平米三居室由國家分配,水電費象征性收取;工人樸成浩一家四口住在工廠分配的公寓里,冬有煤炭配給
醫(yī)療無賬單:崔英姬的丈夫因工傷需長期理療,每次30分鐘針灸治療分文不收;小孫子肺炎住院兩周,結(jié)賬時醫(yī)生只說“把證收好”
教育零投入:孩子們從幼兒園到高中免學費,課本校服統(tǒng)一發(fā)放,連午餐飯盒都由學校食堂配給
一位常駐平壤的中資管理者感慨:“表面看朝鮮人收入微薄,但生活成本曲線是平緩的。當生存焦慮被化解,金錢便不再是丈量幸福的標尺。”
雙軌物價,主婦的生存智慧
走在平壤街頭,能窺見兩種平行世界:
國營商店里,大米憑糧本0.1元/斤,冷面幾毛一碗,啤酒幾元一瓶
涉外超市中,一個蘋果標價6元,雞蛋5元/個,一碗冷面漲到20元——這是游客專屬的“物價結(jié)界”
面對雙軌制,朝鮮主婦練就了驚人的精算術(shù)。崔英姬的廚房是她的“魔法實驗室”:
→ 糧本購買的雞蛋(0.5元/個)裹上辣醬,變身黑市熱銷的“風味蛋”(5元/個)
→ 中國掛面分裝成小捆,每捆加價0.5元轉(zhuǎn)售鄰居
→ 泡菜缸底層埋著200元/公斤的牛肉,每次切兩片凍在舊暖瓶里,煮湯時提鮮
這些“微操作”每月增收近400元,抵得上普通工人整月工資。而她最奢侈的消費,是給女兒買的那雙580元人造革短靴——相當于普通人兩月工資,但“能穿五年”
家電夢與摩托夢,緩慢升級的生活
對技術(shù)工人金哲而言,月入2000元讓他站在收入金字塔尖(全國不足5%)。他家的“現(xiàn)代化”是一部緩慢書寫的史詩:
三年前花4000元購入二手冰箱,去年添置2000元智能手機
樓道里停著攢了兩年錢買的摩托車——在汽車稀缺的朝鮮,這是中產(chǎn)象征
“父親工作三十年才攢出一臺電視機,我們已幸運多了。”金哲摩挲著手機感慨。夜幕降臨時,小女兒用它觀看教育節(jié)目,廚房飄出大醬湯香氣。存折顯示本月又存入150元——在朝鮮,有余錢便是富足的證明
周末的牡丹峰公園,金哲和同事喝著3元/罐的大同江啤酒,炭火上烤著羅津港魚干。男人們煙酒開銷占工資大半,卻無人焦慮
這種從容源于嚴密的制度托底:
→ 失業(yè)近乎不存在,工作終身制保障穩(wěn)定
→ 退休可換住更大住房,樸大爺85歲住國家分配的養(yǎng)老公寓
→ 天災疾病不會導致破產(chǎn),全民免費醫(yī)療兜底
“中國表弟月掙五千,還房貸三千五,孩子補習花一千。”金哲抿了口酒,“我們錢少,但夜里睡得踏實。”
變化正悄然滲入計劃經(jīng)濟的框架:
崔英姬的女兒在涉外酒店打工,月薪1800元,帶回的日本巧克力讓孫子興奮整夜
市場里出現(xiàn)“先富階層”,背著中國產(chǎn)皮包,用太陽能燈照明到深夜
但國家分配的底色未變。在平壤地鐵站(深達200米的地下宮殿),導游驕傲地說:“從設(shè)計到建造全是朝鮮人自己完成!”——免費教育培養(yǎng)的人才正支撐這個清貧國度運轉(zhuǎn)
立冬那晚,崔家飄出人參雞湯香氣。 崔英姬咬牙買了半只雞(120元),配上糧本兌換的人參須。蒸汽模糊窗玻璃時,她忽然想起四十年前新婚夜——全家月收入不到百元,喝碗雞蛋湯就是盛宴
如今,記賬本顯示本月結(jié)余502元。鐵皮餅干盒里藏著全家五年攢下的兩萬元“夢想基金”,那是給丈夫換人工關(guān)節(jié)的希望。小孫子扒著飯碗嘟囔:“奶奶,明天還能吃蛋嗎?”
“能!”她把雞腿夾進老人碗里,“現(xiàn)在頓頓有蛋吃。”
大同江畔的燈火依舊稀疏,但萬千如崔英姬般的普通人,正用三十年練就的生存智慧,在計劃經(jīng)濟的框架下織出溫暖的網(wǎng)——國家兜住生存的底,她們用雙手掙來生活的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