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奮的鼓點 精神的重生
——讀《三聲一呼雷》隨感
段文明
《三聲一呼雷》的扉頁上開宗明義地標注著書的主旨——
一個小山村
一群熱血男
一門四英才
一脈薪火傳
不錯,這就是一部記敘父輩生平的紅色履歷,字里行間響徹著他們那不折不撓前進的振奮鼓點,豐盈情感里張揚著他們精神的重生。
崇敬中,我讀出了老輩人的人生際遇——他們在時代的滄桑和跌宕中進行著命運的淬煉,詮釋著共產黨人的精神密碼,昭示著時代的特色,放射著特定的人性光輝。
同時,我也讀出了后輩人慎終追遠的情感寄托和自身的文化救贖——用文字表達自我的孝心彰顯著人倫摯愛,以出書結冊來抵御漸行漸遠的父輩們存在的虛無化。
所謂“三聲”即張同聲、張恒聲、張振聲,“一呼雷”即張虎林。洛寧縣陳吳鄉,熊耳山與丘塬的銜接處,一個百十口人的小山村——月山原村,張姓一門竟出了四位投身革命的同仁志士,根據名字諧音,約定俗成地用“三聲一呼雷”這通俗易記的村語俚言,而叫響了當時當地的政治天空,無疑,這是對獻身革命事業的張姓四英才最具褒譽性的經典口碑了。
掩卷沉思,我感動他們一生血與火的錘煉、敬佩他們矢志不渝的初心堅守、仰視他們挺拔俊逸的紅色身影、唏噓他們任勞任怨的委曲求全之余,平心而論,我又覺得“三聲一呼雷”人生無悔幸運無比——
熙攘人世蕓蕓眾生,誰人不是一本“書”?
誰人的一生沒有可圈可點之處?
誰人的生命歷程沒有電火迸濺的閃光點?
可滾滾紅塵茫茫人海,窮其終生,有幾人能把自己的一生裝訂成冊,供后人朝詠夜吟崇敬膜拜呢?
“三聲一呼雷”做到了。說他們幸運,這是其一。
幸運之二——是他們教養有秉持其紅色衣缽的實至名歸的孝子賢孫。
“三聲一呼雷”的后人們,不僅有傳續父輩革命基因、繼承父輩遺風遺志、弘揚父輩精神大義的心志,而且有搜集先輩真實資料挖掘遺珠散玉的能耐和集腋成裘成書面世的本事 ——“三聲一呼雷”中,最早謝世的距今已73年,最晚遠去的也有21年矣,他們隨風而逝消弭于歷史深處的同時,也無可挽回地帶走了當事人鮮活真切的人生資料及現實佐證。還好——人亡聲息之后,后人們猝然間靈異地驚覺到:人去史斷,將是賡續紅色血脈的天大缺憾!他們急迫地凝心聚力,周密地布局謀篇,決心重新唱響“三聲一呼雷”。毋庸置喙,這是一樁落花尋枝的難事!《三聲一呼雷》的編纂者們,在逝去的時間風塵中,要尋覓多少有價值的線索?要尋訪多少知情人士?要翻閱多少陳年檔案?又要條分縷析地挑揀和甄別多少手記資料???卷帙浩繁、枯紙堆積,從中翻找歷史真實無異于淘沙濾金,這需要多大的靜心、耐心、堅毅和隱忍呀?
“有意義!不容易!非常好!”是我捧起《三聲一呼雷》第一時間的真實心聲。是啊,《三聲一呼雷》的編纂者們可以如愿以償地告慰自己的先輩了:“九泉之下無牽掛,紅色基因有人傳。常憶先輩悲壯事,忠臣孝子出月山!”
當然,用文化關照父輩的同時,也成就了編纂者們用文化對自己人生的當代救贖。
“三聲一呼雷”最大的幸運,也是先輩他們第三個幸運,那就是他們生當其時地要么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投身其中、要么選擇了共產黨領導的革命事業獻身其間——
在時代的棋盤上,誰人不是一顆棋子?而能勇往直前的過河棋子能有幾顆?
試想,“三聲一呼雷”的同代人,不說全洛寧縣,不說全陳吳鄉,且說小小的山村月山原,唯此四人嗎?那么多的同鄉同輩誰沒有苦撐苦熬起伏跌宕的人生旅程?但他們都漸次散落于時間的大漠后,個個微如芥、人人賎如塵般得籍籍無名。而“三聲一呼雷”,卻能被來者仰視、令后人記取,何也?因為他們中有兩人義無反顧地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他們敢于在白色恐怖中站在共產黨的黨旗前舉起右手握拳宣誓:“終身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黨的利益高于一切;遵守黨的紀律;不怕困難,永遠為黨工作;保守黨的秘密;對黨有信心;百折不撓,永不叛黨!”(抗戰時期黨的誓言),因為他們中另兩人也舍身忘我地獻身革命無畏無悔;他們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的成立和建設,流血流汗流淚,任勞任怨忍辱負重,堅韌不拔不折不撓,奉獻青春甚至生命。因之,他們要么赫然有名于中國共產黨的紅色檔案,要么光彩一抹于中國革命事業的史冊。一言以蔽之:“三聲一呼雷”之所以成為“三聲一呼雷”,全賴他們是中國共產黨及其偉大事業的“在冊”之人,他們的一切奉獻,一切犧牲,一切委屈,都是一個信仰人至死不渝的初心守候所賦予的一種必然!這一點,先輩“三聲一呼雷”也正是如是認同和踐行的,《三聲一呼雷》的文字肌理里也到處都有如是的佐證。
為“三聲一呼雷”的人生幸運而幸運!
向“三聲一呼雷”致敬,他們的革命行徑令后人永遠珍望!
向《三聲一呼雷》的編纂者們致敬,他們苦心孤詣地喚起了一段不該忘卻的血色記憶!
我捧著《三聲一呼雷》,面南凝望:我清晰地看到了“三聲一呼雷”這幾條熱血漢子正從生于斯長于斯的月山原小山村的窯洞里款款走出,他們笑語晏晏,依次堅毅登上村南的火石坡,用期望的目光深情地撫摸著他們曾經灑血流汗的廣袤大地......
恰于其時,一首歌頌家鄉及其精神的歌聲也訇然響起——
月兒彎彎呀照月山,山窩窩抱著那臥龍灣。
山娃娃握著土蛋蛋,追著月亮下了那個塬。
山爺爺扯著嗓子喊,三聲呼雷打了那個閃。
月兒驚 地打顫, 忠臣孝子出月山。
月兒彎彎呀照月山, 山窩窩養育出那好兒男。
山娃娃扛起槍桿桿, 迎著風雨上了那前線。
山爺爺扯著嗓子喊, 三聲呼雷打了那個閃。
戰敵寇 保家園, 月山原聲震金門川。
哎嗨喲哎嗨喲, “三聲一呼雷”呀,
鑄丹心 煉赤膽, 山娃娃變成了熱血男......
2025年7月17日下午于縣城翔梧路宅
注:《三聲一呼雷》是洛寧縣陳吳鄉月山原村的張根書、張孝民、張瑞民、張校民等緬懷其先輩張同聲、張恒聲、張振聲、張虎林的文集,書中以大事年表、生平紀事、手澤遺墨和親人緬懷的方式用彌足珍貴的資料及時代訊息記述了其先輩的風雨人生,表達了晚輩的思念和敬仰之情。
作者簡介:段文明,杖國老朽。36歲前務農,后當過小官。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著作有《殘缺》《不僅僅為愛》《邊走邊唱》。作品散見于《安徽文學》《長篇小說》《奔流》《牡丹》《黃河文學》《時代作家》《文學天地》《文化時代》等文學報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