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當戶對,是舊時聯姻的一項普遍原則。在膠東歷史上,望族間彼此通婚的例子不勝枚舉。此前曾陸續介紹過若干,本文的話題也與此有關。這次要介紹的是清代寧海州地界的一樁婚事,其具體發生在西門里趙氏家族和澤上張氏家族之間。
清代的寧海州,即民國中前期的牟平縣,其面積遼闊,后因區劃調整而析為不同縣市區。所謂“西門里”,即寧海州城(牟平城)之西門里,現屬煙臺市牟平區;“澤上”,即澤上村,現歸乳山市午極鎮管轄。換句話說,清代西門里趙氏與澤上張氏之間的通婚,并非跨縣聯姻(望族跨縣聯姻的案例也有不少,后續另論),但為了方便不熟悉上述歷史的朋友進行閱讀,本文標題中才加上“牟平”和“乳山”作為備注。
明清時期,西門里趙氏和澤上張氏在科舉功名方面都人才輩出。其中,趙氏家族的代表有趙資(康熙丙戌進士)、趙中遴(康熙乙未進士)、趙仕(雍正甲辰進士)等;張氏家族的代表有張需訥(康熙己丑進士)、張崧(雍正丁未明通榜)等;此外兩家各有相當數量的舉人和貢生,總體都可謂寧海州的書香望族。
此次要介紹的這樁婚事,與上述提到的進士們也有所關聯。根據記載,聯姻中的男主人公名叫趙泰吉,系進士趙資的侄孫,進士趙中遴的堂侄;女主人公張氏則是進士張需訥的侄女。
除了旁系有進士的榮耀外,在直系方面,兩人的祖父和父親也都不是泛泛之輩。趙泰吉的祖父趙賡是副貢生出身,后考授知縣;其父親趙中栻有舉人功名,后揀選知縣。張氏的祖父張僴為廩生(秀才),父親張需諮則是拔貢生。
根據記載,趙泰吉生于康熙己卯(三十八年,1699年)。如果按照“十八歲結婚”來推斷(古人成家通常較早,十五六歲成婚也比較多見,而書香門第重視學業和禮儀,可能會稍晚一些),他迎娶張氏的時間可能是在康熙五十六年前后。
受家庭環境影響,趙泰吉走的也是“讀書科考”之路。他先是取得拔貢生的資格,然后在順天府參加鄉試考取舉人。根據記載,他具體是雍正乙卯舉人(十三年,1735年),其時他的虛歲已經三十有七。
從科舉檔案信息記載來看,趙泰吉考取舉人之際,其結發妻子張氏已經早逝,他又續娶了楊氏。不過,按照當時的慣例,趙泰吉依然將張氏的祖、父、叔及兄弟的功名情況填寫在自己檔案中。
之前,筆者通過查閱民國版《牟平縣志》的記載,對澤上張氏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并未接觸到詳細族譜。此番借助對趙泰吉與張氏之間聯姻的考證,也補充掌握了若干關于澤上張氏的信息,最直接的收獲就是知曉了康熙己丑進士張需訥的兄弟情況。
根據記載,張需訥及其兄弟姓名的第二字皆為“需”,第三字皆帶“言”旁,他們分別是張需譓(廩生)、張需訒(舉人)、張需謙(廩生)、張需訥(進士)、張需詂(廩生)、張需調(廩生)以及趙泰吉的岳父張需諮(廩生)。按照傳統稱呼,因為張需諮的女兒嫁給趙泰吉,其余六兄弟也可謂是趙泰吉的叔伯丈人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