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與面包,若是你,會如何抉擇?
在薩達姆執政的伊拉克,民眾頭頂仿佛始終懸著一把隨時可能墜落的利刃。
當薩達姆被宣布執行死刑的那一刻,科威特全國陷入狂歡。
人們曾以為未來將是一片光明與希望,但如今是否真的如愿以償?
從總統到階下囚的 48 小時
2003 年 12 月 13 日,美軍特種部隊在提克里特一處農場展開大規模搜捕行動,目標直指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
突然,一名士兵對著灌木叢下的地洞大喊:“出來!”
幾秒后,一個頭發凌亂、滿臉胡須的老人緩緩爬出,正是薩達姆本人。
他身著一件破舊夾克,手中緊握 AK-47 步槍,卻始終未扣動扳機。
當士兵將他按倒在地時,他仍強撐尊嚴:“我是伊拉克的領導人,你們應給予尊重。”
回應他的,是冰冷的手銬和士兵的譏諷:“總統先生,現在你只是階下囚。”
那個地洞不足兩米深,僅有一條睡袋、一瓶水和幾塊餅干。
誰能想到,這位曾高居宮殿、指揮千軍萬馬的領袖,竟會藏身于此茍延殘喘?
被捕后,媒體曝光了他在獄中洗襪子的照片。
曾經身著軍裝、目光如炬的薩達姆,此刻穿著三角褲蹲在水池邊,手中搓著襪子。
這張照片令許多阿拉伯人感到心酸:即便他曾是敵人,也不該遭受如此羞辱。
在法庭上,薩達姆表現得頗為強硬,怒斥法官:“你們不過是美國的傀儡!”
他還留下一句狠話:“沒有我,伊拉克將陷入混亂。”
當時無人相信,但后來的事實卻印證了他的預言。他所擔憂的“亂”,比想象中更為嚴重。
一語成讖,教派仇恨爆發
薩達姆執政時期,伊拉克如同一個高壓鍋。
什葉派、遜尼派、庫爾德人之間本就存在矛盾,但薩達姆以鐵腕手段壓制了沖突。
那時,巴格達的居民無論信仰何種宗教,都能在同一個市場購物,孩子們也能在同一所學校上學。
然而,2003 年,美軍以“自由”之名推倒薩達姆雕像,仿佛揭開了高壓鍋的蓋子,種族間的積怨瞬間爆發。
2004 年,卡茲米亞清真寺遭遇爆炸,300 多人倒在血泊中。
什葉派民眾抬著尸體游街,誓言要讓遜尼派血債血償。
2006 年,薩邁拉金頂清真寺被炸毀——這是什葉派的圣地。
這一事件徹底引爆局勢,什葉派武裝開始大規模報復,挨家挨戶搜捕遜尼派人士。
遜尼派也不甘示弱,直接將汽車炸彈開進什葉派集市。
一位巴格達老人回憶道:“以前鄰居家的孩子常來我家吃點心,后來他家掛上遜尼派標識,我家掛了什葉派的,見面就不再說話。有天夜里我聽到他家傳來槍聲,第二天就再也沒人了。”
國家陷入內亂,外部勢力則冷眼旁觀。西方曾承諾帶來“民主”,但選出的政府只顧自身利益。
伊拉克局勢更加混亂,什葉派掌權后,一口氣開除了 40 萬名遜尼派官員與軍人。這些人失業后,帶著武器投靠了反政府武裝。
ISIS 之所以能迅速崛起,這些人的加入功不可沒。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場打著“自由”旗號的戰爭,背后竟全是利益交易。
美國出兵的真實動機
伊拉克為何遭遇這場浩劫?其實,是薩達姆觸碰了美國的底線。
2000 年,他在電視上怒拍桌子:“伊拉克的石油,以后改用歐元結算!”
二戰以來,美國規定石油交易必須使用美元。
各國為購油需儲備美元,美國便可通過印鈔獲取利潤。薩達姆想改用歐元,等于挑戰美元霸權。
因此,美國以“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由發動戰爭,實則是為掌控石油資源。
諷刺的是,美國忙活一場,卻意外幫了伊朗。
薩達姆在位時,與伊朗交戰八年,只為爭奪中東主導權。
他一死,伊拉克什葉派政府與伊朗關系迅速升溫。美國等于耗費數萬億美元,為對手送上一個盟友。
而對科威特人而言,薩達姆的死,意味著噩夢的終結。
科威特:唯一的受益者
科威特地處波斯灣頂端的“新月地帶”,周邊環繞沙特、伊拉克、伊朗等石油大國,是海灣地區重要的石油輸出樞紐。
薩達姆在世時,早已對這片區域虎視眈眈。
1990 年 8 月 2 日,科威特人正享受周末時光,突然傳來坦克轟鳴聲。伊拉克軍隊僅用一天時間便占領科威特,總統被迫出逃。
伊拉克士兵闖入民宅,搶走冰箱、電視甚至金項鏈,還點燃油井,黑煙遮天蔽日,白天也需開燈。
薩達姆派出綽號“化學阿里”的人管理科威特,此人手段殘忍,僅在科威特就屠殺了數千人。
直到 1991 年,多國聯軍將伊拉克軍隊擊退,科威特才重獲自由。
但只要薩達姆活著,科威特人就難以安睡。
他們國土狹小,無力抗衡伊拉克。因此,在薩達姆被執行死刑那天,科威特人連續三天燃放煙花,有人甚至高舉寫著“感謝你,布什”的牌子。
推翻薩達姆政權,有人重獲自由,有人一無所獲,有人徒勞無功,有人再度陷入苦難。
如今的伊拉克
如今,伊拉克有 40% 的人口年齡在 15 歲以下。他們刷 TikTok,了解外面世界的精彩,卻難以找到工作。
巴格達一名大學生投了 200 多份簡歷,最終只能靠騎摩托維生。
他說:“我父母常說,薩達姆時代雖然嚴厲,但至少能找到工作,能吃飽飯。”
石油帶來的財富,大多落入官員口袋。有報道稱,伊拉克每年因腐敗損失高達 200 億美元。普通民眾看病需去私立醫院,學費昂貴。
有人感嘆:“我們現在可以批評總統、上街抗議,這是自由。但自由不能當飯吃,孩子餓了,我拿什么喂他?”
薩達姆當年說:“沒有我,伊拉克將一文不值。”雖然狂妄,卻也有些道理。
結語
伊拉克人渴望自由,也渴望面包,但現實卻讓他們必須做出選擇。美國用炸彈帶來的“自由”,并未帶來美好生活,反而加深了教派仇恨,讓青年失去希望。
其實,一個國家的強弱,不在于是否“民主”,而在于百姓是否能安穩生活。伊拉克的故事告訴我們:他人給予的自由往往暗藏陷阱;自己掙來的面包,才真正安心。國家的道路,終究要靠自己走出。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