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說呢,如果你在重慶(Chongqing)的街頭問當地人"銅梁(Tongliang)有什么必打卡的地方",十有八九會聽到"去青羊村(Qingyang Village)看古佛寺啊!"的回答。這座藏在東城街道(Dongcheng Subdistrict)靈山(Ling Mountain)褶皺里的寺院,可不止是燒香拜佛那么簡單——它那尊號稱"巴川一絕"的圓雕古佛,可是讓不少文物專家撓著頭皮研究了半輩子。
?唐宋遺韻:懸崖上的佛光初現?
踩著青石板往山上走的時候,突然想起導游說過,這廟可是唐朝人建的!雖說現在看到的建筑多是清朝乾隆年間(1736-1795)的底子,但半山腰那個天然石窟里,確實留著唐宋時期的鑿痕。最絕的是那尊1.8米高的石刻古佛(Stone Carved Buddha),怎么說呢...你見過用整塊山巖雕出立體感這么強的佛像嗎?衣褶紋理就像被風吹著似的,據說當年工匠是懸在峭壁上作業的。
對了,突然想起個冷知識:這尊佛像是銅梁區(Tongliang District)現存唯一的圓雕佛像,在川渝地區都算稀罕物。明代《巴縣志》里夸它"法相莊嚴,寶光隱現",可惜明末戰亂時,張獻忠的軍隊把寺院燒得就剩幾根焦木頭。現在主殿門口那棵三百多年的黃葛樹,倒是見證過清乾隆年間重建時的盛況——香火旺到山腳下的客棧天天爆滿,你懂的,古代版的"網紅打卡地"。
?劫后重生:農民屋舍里的文物保護戰?
話說回來,真正讓人唏噓的是文革那段。當時生產隊把寺廟改成糧倉,佛像腦袋被砸得只剩半邊臉。2000年我第一次來探路時,大雄寶殿(Mahavira Hall)還住著三戶人家,老太太在觀音閣(Guanyin Pavilion)里腌泡菜,經書柜子當米缸用。轉折點在2002年,宗教政策松動后,當地信眾硬是湊錢把歪斜的梁柱給扶正了。
2016年隆定法師(Abbot Longding)接手時特別有意思,這位從財神廟(Temple of Wealth)調來的住持,帶著徒弟們邊念經邊當泥瓦匠。現在去還能看見他們用古法修復的彩繪——不是那種艷俗的化學顏料,而是用礦物粉兌桐油調的色,陽光一照,梁上的蓮花紋會泛出蛤蜊殼似的光澤。
?準提法會:現代僧團的晨鐘暮鼓?
每周日早課的場景絕對震撼。僧人們披著袈裟在古佛洞(Ancient Buddha Cave)前誦《準提咒》(Cundi Dharani),聲音順著山坳能傳到兩公里外。有次我五點摸黑上山,正趕上他們敲云板,那清越的金屬聲混著晨霧,恍惚間真有穿越回宋朝的感覺。隆定法師說這叫"音聲佛事",他們堅持不用電子擴音器:"石頭洞壁就是最好的共鳴箱。"
特別喜歡他們寺里的文創巧思。比如用廟前老銀杏的落葉做葉脈書簽,香客們都說比那些景區批發的紀念品走心多了。去年還搞過"古佛摹拓體驗",讓游客親手拓印佛像衣紋的局部——文物保護和旅游體驗的平衡點,或許就在這些細節里。
?徒步靈山:被忽略的秘境小道?
大多數游客看完主殿就走,其實后山藏著條明代僧侶踩出來的禪修步道(Meditation Trail)。沿途能看到不少有趣的東西:風化嚴重的摩崖題刻、民國年間香客捐建的石橋,甚至還有處隱蔽的泉眼,和尚們至今用它煮茶待客。
建議挑個雨天來,青苔吸飽水分的石板路會泛出墨綠色的幽光,沿途野梨樹的花瓣沾著水珠往下掉。上次碰見個采藥的老鄉,他告訴我山坳里那幾株野生黃精(Huangjing)是當年和尚們種的:"饑荒年月救過不少人命呢。"你看,宗教場所的生命力,有時候就藏在這些世俗記憶里。
?交通TIPS與人文觀察?
從銅梁城區打車到青羊村約20分鐘,有意思的是很多司機不愿意打表:"去拜佛的路程哪能算錢?"這種民間信仰挺讓人觸動。寺院雖小卻保持著原始生態,連功德箱都是竹編的——對比那些過度商業化的名剎,這里的素齋(Vegetarian Meal)居然堅持用柴火灶,蘿卜干炒得鑊氣十足。
最后嘮叨句參觀禁忌:千萬別對著古佛用閃光燈!那尊石刻表面已經出現鹽霜了。倒是可以學本地人帶瓶礦泉水,在佛前供一會兒再喝,他們管這叫"沾福氣"。站在唐代開鑿的佛龕前,看著現代游客舉著自拍桿卻依然虔誠合十的模樣,突然覺得,這大概就是文化遺產最生動的傳承方式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