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雋逸
顧家順展示地戲面具。 姚晶權攝
絕活看點
頭戴面具,以聲塑魂,表達人物神韻;琢磨動作,剛柔并濟,演繹歷史故事……貴州安順地戲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顧家順從小學習地戲,30年的練習與表演經歷使他明白:表演好地戲的關鍵在理解唱詞、理解人物、理解情境。
石柱巍峨,牌坊恢弘,在貴州省安順市安順武廟,高亢的唱腔穿透石墻:“離鄉背井豪情壯,忠君愛國守邊關……”隨著安順地戲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顧家順的唱腔響起,一個歷史故事緩緩展開:明朝早期朱元璋平定當地叛亂后,將大量人口遷居貴州……
地戲的一大特點是不設舞臺、圍場表演。顧家順的祖父顧之炎,是安順地戲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兒時的顧家順總擠在人群最前排,望著臺上的祖父。“他整個人精神抖擻,仿佛就是戲里的英雄。”顧家順說。
10歲那年,顧家順開始跟隨祖父學藝。顧家順說,地戲有固定的站姿,各類人物有不同的手勢,對于初學者而言,為練好一個招式,需反復訓練直至形成肌肉記憶。
與祖父一樣,顧家順最愛鉆研《四馬投唐》。在演繹李世民時,他聲如洪鐘,同時精心設計腳步,配合屯堡弋陽腔的嘶吼,騰挪間似千軍沖陣,鼓為軍令,聲作刀兵,方寸之地便能展現戰場的風云變幻。“面具遮住臉,人物情感全憑唱腔和肢體展現,這就要求演員理解唱詞、理解人物、理解情境,通過唱腔加動作來表達人物情感。”顧家順介紹。
2013年,顧之炎去世。為了把祖父熱愛的地戲傳承下去,顧家順在家鄉安順市九溪村開辦少兒地戲興趣班,讓孩子們能夠利用課外時間學習地戲。“每個孩子心中都有一個英雄。”顧家順說,為了讓課堂更有趣,他引入“競爭制”,只有跳得好的小孩才能在演出中扮演關羽這樣的重要角色。少兒地戲首次亮相時,鄉親們里三層外三層簇擁著喝彩,風頭蓋過了一旁的成人地戲。
2006年,安順地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了讓古老戲劇“活”在當下,顧家順于2016年組建安順大屯堡地戲演藝團,不斷推動安順地戲“走出去”,接連亮相“村超”、貴州民族團結大巡游等舞臺。2024年,顧家順辭去工作,全身心投入地戲:“比起上班,地戲傳承更有意義。”
面對原生態地戲圍場表演相對單調,以及許多人看不懂地戲的困境,他大膽創新:商演前加入屯堡文化解說,為劇情配置畫外音,在傳統鑼鼓聲中融入戰場嘶吼與馬蹄聲效,同時精簡表演內容,縮短表演時長……這些改變引來老一輩藝人的質疑,但在他眼中,“守著傳統地戲原地踏步不可取,我們得兩條腿走路——春節時的演出保留傳統儀式,對外推廣則創新方式方法。”
“傳承地戲有兩難:沒人、沒市場。”顧家順說,地戲自古以來就是屯堡人的一項愛好,自己現在所做的,就是讓更多人知道并愛上安順地戲,“一方面,演出收入能保障演員們的生活,另一方面,當越來越多年輕演員們走出去后,也會吸引更多人加入進來。”
這些年,隨著貴州多種特色文化活動走紅出圈,安順地戲也擁有了更好的文化傳承氛圍。“只要有人愿意看,有人愿意學,地戲就不會消失。”顧家順說。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21日 06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