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子不才,被“茶點”征服了……
用“茶”做糕點是真好吃,你吃過哪幾種?
公認南北方都愛吃的十大“茶點”1
案頭酥點映燭紅,千年滋味藏古風。
中國糕點的基因,早在商周甲骨文中便已定格,
“糗餌粉餈” 四字,道盡先民以麥黍為基、以蜜酪為佐的智慧。
漢唐以降,絲綢之路帶來西域的糖霜與香料,讓胡麻餅這類融合風味走進長安市井,
正如白居易筆下 “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市井煙火與異域風情在方寸酥點間交融。
唐宋風雅更催生出糕點的審美覺醒。
《東京夢華錄》記載的 “糖煎餅”“梅花湯餅”,將時令花卉、詩文意境揉進面團,
蘇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 的詩句,道盡中秋月餅的團圓意象。
那時的糕點已不止于果腹,更成為文人雅集、
節慶禮俗的重要符號,上元吃元宵、端午食馓子的習俗,恰是 “禮始諸飲食” 的生動寫照。
明清以降,糕點風味隨地域文化分流,形成 “南米北面” 的格局:
蘇式糕點以豬油起酥,如蟹殼黃般酥松;
廣式點心講究皮薄餡鮮,蝦餃燒賣顯嶺南靈動;
京式糕點則帶著宮廷遺韻,薩其馬的蜜甜中藏著滿漢融合史。
宮廷御膳房的創新與市井作坊的巧思相互滋養,讓一塊糕點成為地域風情的味覺密碼。
如今,老字號的云片糕仍恪守 “薄如蟬翼” 的古法,新派糕點又以抹茶流心、芝士酥皮演繹新意。
這方寸之間的甜香,
既是《齊民要術》里的傳承,也是尋常巷陌的煙火,更是中國人用味蕾書寫的文明史詩,
每一口都是與千年文化的溫柔對話。
用“茶”做糕點是真好吃,你吃過哪幾種?
龍井茶糕
在杭州,春茶的儀式感從不止于一杯明前龍井。
當嫩綠的茶芽被揉進軟糯的米皮,便誕生了這道承載千年風雅的茶點——龍井茶糕。
它的故事,要從南宋《吳氏中饋錄》里的一則米糕方子說起:
糯米與粳米按比例磨粉,拌以砂糖蒸制,本是市井茶肆的普通茶點。
直到有人將剛采下的龍井茶芽碾作細末,混入米團,
茶香與米香在蒸籠里纏綿,才讓這枚小糕點有了“鎖住春天”的魔力。
老杭州人講究“茶糕配茶”,
酥皮染著龍井的青翠,咬開是綿密的茶餡,甜而不膩,茶香在舌尖化開,像把整個西湖的煙雨都揉了進去。
現代做法更添巧思:糯米粉混入抹茶粉調色,
內餡用冷萃龍井茶湯與綠豆沙交融,蒸制時茶香層層滲透,冷藏后口感更清冽,仿佛含住一片會融化的春山。
綠茶佛餅
是臺灣地區的傳統風味小吃,以綠茶粉、糯米粉和芋泥為主要原料,經包餡成型、裹芝麻后烘烤或油炸制成。
其歷史可追溯至臺灣本土茶文化的發展,早期以純手工制作,結合當地盛產的芋頭與綠茶,形成獨特風味。
這款點心外皮松脆,帶有清新的茶香,內餡是軟糯微甜的芋泥或豆沙,
芝麻的堅果香氣在高溫下被激發,與茶香、芋香形成層次豐富的口感。
冷藏后食用更顯緊實,復熱后又能恢復部分酥脆,冷熱皆宜。
因不含化學添加劑且茶多酚含量較高,符合現代人對健康食品的追求,
在臺灣及大陸的茶樓、酒店中常作為特色點心出現,尤其適合搭配花果茶享用。
制作時,將綠茶粉與糯米粉按比例調和,包裹芋泥餡后壓模成型,表面滾蘸芝麻。
傳統做法用140℃油溫炸3分鐘,現代改良版則多用165℃烤箱烘烤15分鐘,少油更健康。
成品色澤淡雅,造型規整,6-8件拼盤上桌,既是茶點也是視覺享受。
蘇式茶月餅
是蘇州傳統糕點的代表,起源于唐朝,盛于宋朝,清乾隆年間由蘇州稻香村發揚光大。
其酥皮工藝堪稱一絕,薄如蟬翼的餅皮經反復折疊搟壓,
形成數十層酥脆結構,輕輕一咬便簌簌掉落,入口即化。
傳統餡料以玫瑰、豆沙、鮮肉為主,
而茶月餅的創新在于將龍井、普洱等茶葉研磨成粉融入餅皮,
例如云南建水的普洱茶月餅,茶香與豆沙的醇厚交織,形成"餅茶同飲"的獨特體驗。
現代制作工藝注重健康改良,糖分降低至15%-18%,油脂減少30%,
部分產品用椰子油替代豬油,并添加南瓜泥、藜麥等膳食纖維。
蘇州清水玫瑰月餅仍保留古法,用嫣紅玫瑰與葷油調和,甜而不膩,被《醇華館飲食脞志》記載為"尤為可口"。
這款江南瑰寶不僅是中秋美食,更承載著非遺技藝的傳承。
碧螺春茶酥
這款抹茶色酥皮包裹著碧螺春茶粉與豆沙混合的內餡,
既保留傳統酥皮的層疊酥脆,又融入春茶的清雅花香。
被蘇州文旅選為"酥"式糕點代表,登上央視《遠方的家》欄目。
茶酥的精妙在于平衡:
外皮以抹茶粉著色,經傳統酥皮工藝折疊出256層薄如蟬翼的酥皮;
內餡將明前碧螺春研磨至200目細度,與低糖豆沙按3:7比例調配,
既保留豆沙綿密又凸顯茶香。
烘焙時采用180℃變溫烘烤,確保茶香充分釋放卻不焦苦。
消費者評價其"像咬開一片江南煙雨,甜得克制,香得清透"。
制作時需先將碧螺春茶炒干磨粉,與蒸熟紅豆按比例混合炒制餡料,酥皮則需經過油面和水面的反復折疊。
低糖配方契合現代健康需求,既可作下午茶點,也是伴手禮熱門之選,讓千年茶文化在舌尖煥發新生。
九江茶餅
江西四大糕點之一,起源于唐代潯陽樓江邊,明清時借長江水運興盛,成了碼頭商販的“茶配”。
這小餅直徑不過五厘米,卻藏著四重香:
茶油清冽、丹桂馥郁、芝麻酥香、面皮麥香,咬一口“咔嚓”作響,甜而不膩,
連蘇東坡都夸它“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
傳統做法講究“三水三油”,
面粉得用本地麥子磨的精粉,茶油要選廬山云霧茶壓榨的,桂花得是百年老樹摘的。
和面時加飴糖漿,包餡后先高溫定型,再低溫烘足十小時,這樣才夠酥脆。
這茶餅吃著有講究:
配九江云霧茶最妙,茶香餅香在嘴里打架,甜味反而更清透。
年輕人喜歡混搭,有人蘸酸奶吃,有人碾碎了撒在冰淇淋上。
祁門紅茶酥
這道源自安徽祁門的傳統茶點,堪稱茶與糕點的完美結合。
祁門紅茶本身便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自清朝光緒年間創制以來,
便以其獨特的“祁門香”聞名遐邇。
而祁門紅茶酥的出現,更是將這份茶香完美融入了糕點之中。
它選用祁門紅茶的茶末或茶湯,與面粉、糖等食材巧妙結合,經過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
每一口祁門紅茶酥,都能品嘗到紅茶的馥郁芬芳與糕點的酥脆香甜,甜而不膩,茶香四溢。
在祁門當地,這道茶點深受人們喜愛,無論是作為茶余飯后的甜點,還是作為饋贈親友的佳禮,都備受青睞。
抹茶毛巾卷
雖帶著日式甜品的精致感,實則是中國茶文化與現代烘焙碰撞出的網紅爆款。
它的根基要追溯到魏晉時期——咱們老祖宗早在一千七百年前就玩轉了抹茶:
把新鮮茶葉蒸青、壓餅、研磨成末,沖水攪出雪沫般的茶湯,這手藝在唐宋達到巔峰,連宋徽宗都專門寫書研究點茶技巧。
可惜明朝后散茶沖泡成了主流,這門講究"沫沉華浮"的技藝逐漸失傳,直到近年才借著日本抹茶文化回流,重新在中國年輕人里火起來。
如今爆紅的抹茶毛巾卷,本質是中西合璧的創意甜品。
薄如蟬翼的可麗餅皮裹著抹茶淡奶油,折疊成毛巾褶皺的造型,撒上現磨宇治抹茶粉,綠意盎然得像把春天卷進了蛋糕里。
咬一口,餅皮柔軟帶著蛋香,奶油細膩如云朵,抹茶的微苦剛好中和甜膩,茶香在舌尖層層綻開,像在喝一杯固態的抹茶拿鐵。
茉莉花糕
若問哪款糕點能將茶香與花香揉進江南的煙雨里,浙江茉莉花茶糕定占一席。
這款源自南宋的古法茶點,以糯米粉、粳米粉為皮,裹著糖漬茉莉花瓣作餡,
遵循《徐氏鐘饋錄》的蒸制古法,米香與花香在蒸籠里纏綿出“軟糯綿砂”的口感,
清代筆記里“甜而不齁,香而不艷”的記載,至今仍能在金華老茶肆中嘗到真味。
制作時,糯米與粳米按1.5:1配比,加水調成細流不斷的粉漿,摻入現采的茉莉花醬蒸透。
橫州版本則更添巧思——綠豆泥混著茉莉蜜醬壓制脫模,甜度雖高,卻因無防腐劑而透著天然的醇厚。
老茶客講究“現蒸現吃”,冷后的糕體稍硬,配一盞同源的茉莉花茶,
甜膩便被茶湯的清苦化開,恰如古人“茶點相宜”的智慧。
碧螺春瑞士卷
蘇州茶文化與西式糕點碰撞出的創新美味,堪稱“茶香入饌”的典范。
這款糕點起源于蘇州東山,當地茶農為推廣碧螺春,
將春茶嫩芽研磨成粉融入瑞士卷,既保留了傳統茶韻,又賦予甜點清新雅致的靈魂。
碧螺春瑞士卷的精髓在于“茶香三重奏”:
蛋糕體以碧螺春茶粉與低筋粉混合,烘烤后呈現青翠色澤,入口綿軟如云;
奶油層則用鮮茶汁調入打發奶油,茶香與奶香交織,甜而不膩;
最后撒上現磨茶粉,苦澀與回甘在舌尖次第綻放。
這款糕點雖源自傳統,卻頗受年輕人青睞。
制作時需注意,茶粉需間斷研磨防發熱變黃,烤制10分鐘即可,趁熱卷起定型,冷藏后切塊更顯層次。
碧螺春瑞士卷,既是茶文化的現代傳承,也是舌尖上的江南春意。
抹茶曲奇
雖帶"抹茶"二字,卻是不折不扣的中式創新茶點。
其根源可追溯至中國魏晉時期的抹茶文化,唐代陸羽《茶經》記載的"搗末瓷"工藝與宋代點茶法,正是抹茶形態的雛形。
現代抹茶曲奇誕生于21世紀初烘焙行業爆發期,
將傳統抹茶粉與西式曲奇工藝結合,迅速成為新派茶點的代表。
這道茶點以低筋面粉與黃油為基底,加入2%-5%的宇治抹茶粉,經160℃烘烤15分鐘制成。
其特色在于酥脆與茶香的平衡——40%-60%的黃油含量賦予曲奇入口即化的質感,
而石磨研磨的抹茶粉(細度達1200目)則釋放出清新海苔香,與奶香形成微妙層次。
家庭版做法極簡:
130g黃油軟化后加65g糖粉打發,分三次加入50g蛋液,篩入200g低粉與10g抹茶粉拌勻,
裱花袋擠成花紋,170℃烤12分鐘即可。
這道綠意盎然的茶點,正以每年25%的市場增速,成為Z世代下午茶的新寵。
新蒸的茶糕在桌上冒著熱氣,烤箱飄來抹茶曲奇的甜香。
咬一口,是千年的風雅,也是此刻的熨帖。
茶香漫過舌尖,煩惱便悄悄溜走了。
這方寸之間的甜,是老祖宗的智慧,更是我們熱氣騰騰的日子。
你最愛哪一味?
下次喝茶,記得配一塊,讓這溫柔的甜,真真切切甜到心里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