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與錦荔枝
浙江省博物館石超
馬伯庸同名小說《長安的荔枝》改編的電視劇火熱上映,正好這個季節也是一年一度荔枝成熟的時節。李時珍《本草綱目》認為荔枝“若離本枝一日色變,三日味變,則離支(枝)之名,又或取此義”。中國古代定都多在北方,皇家想食用新鮮荔枝并非易事。荔枝在古代有以下別稱:離枝、側生、荔子、荔支、丹荔、輕紅、紅云、紅雪、香囊、虬珠、絳衣娘、十八娘等。
荔枝作為皇家貢品,最早記載見于葛洪《西京雜記》:“尉佗獻高祖鮫魚、荔枝,高祖報以蒲桃錦四匹。”南海尉趙佗向漢高祖劉邦進獻鮫魚和荔枝。趙佗本為秦將,楚漢爭霸之際,在嶺南建立南越國,自立為王。劉邦遣使南越,說服趙佗對漢稱臣。從貢路和產地兩方面選擇,漢代進貢的鮮荔枝,應來自蒼梧。若是從蒼梧進貢“生荔枝”,有兩條道路,一條是萌渚嶺道,另一條是騎田嶺道。漢高祖劉邦派陸賈出使南越,就是走的這條道。兩條道路都必須采用水陸兼程的辦法,大致路程均在五千里上下。漢代嶺南進貢的物品很豐盛,朝廷甚至設置了專門管理進貢水果的官職,如“掌握歲貢龍眼、荔枝、橘、柚等珍果”的“圃羞官”。
宋代蔡襄《蔡君謨荔支通譜》
漢武帝劉徹攻破南越,設蒼梧郡,取嶺南荔枝百余株移植于長安,并興建“荔枝宮”。漢代《三輔黃圖》記載了漢都長安城池的建設布局,其載:“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宮,植所得奇草異木。荔枝自交趾移植百株,無一生者。連年猶移植不息,偶一株茂,終無華實,帝亦珍惜之。一旦萎死,守吏坐誅者十人,遂不復蒔矣,其實則歲貢焉。郵傳者疲斃于道,極為生民之患。”
西漢夏陽扶荔宮磚銘文“夏陽扶荔宮令璧與天地無極”陜西韓城出土
乾隆四十七年(1782),福建一次進貢荔枝樹60桶,結有荔枝473顆,七月初二摘下1顆,自落64顆;乾隆吃了4顆外,余下的賞賜給皇妃、皇子、親王、大臣,除裕皇貴妃得到兩顆外,其余的一人一顆,這批荔枝在13天后采摘完畢。乾隆皇帝特此寫下這首《荔枝至頒賜朝臣而有感》。乾隆稱贊過荔枝“信乎天下之奇產,而果中之稱王也”。清代《西清筆記》介紹了福建地方官員進貢荔枝的辦法。福建當地是直接用桶栽的荔枝樹通過海路運送至北京,中途以攜帶的福建本地之水來澆灌荔枝樹,全程有花匠來養護。水路遙遠,福建荔枝到了紫禁城,已是夏末秋前。如此顛簸數十日,待到荔枝樹運抵京城時,荔果剛好成熟,但每株不過剩下六七顆了。
一、楊貴妃吃的荔枝來自何處?
《新唐書》只泛泛地說來自南方:“帝幸驪山,楊貴妃生日,命小部張樂長生殿,因奏新曲,未有名。會南方進荔枝,因名《荔枝香》。”又載:“(楊)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到了宋代樂史撰《楊妃外傳》,將“南方”改為“南海”。楊貴妃所食荔枝的產地,最普遍的說法是四川。蘇軾在《荔枝嘆》中稱:“永元荔支來交州,天寶歲貢取之涪。”明言楊貴妃吃的荔枝是從今天以榨菜聞名的重慶涪陵運過來的。范成大在《吳船錄》云:“自眉嘉至此,皆產荔支。唐以涪州任貢,楊太真所嗜,去州數里,有妃子園,然品實不高。”成書于南宋、由王象之編纂的《輿地紀勝》,在第一百七十四卷《涪州》中載:“妃子園在州之西,去城十五里,荔枝百余株,顆肥肉肥,唐楊妃所喜。”南宋詩人謝疊山所著《注解二泉選唐詩》中說:“明皇天寶間,涪州貢荔枝到長安,色香不變,貴妃乃喜,州縣以郵傳疾走稱上意,人馬僵斃,相望于道。”又有學者指出,楊貴妃是四川人,川地荔枝應更合她口味。在唐朝,四川不僅出產荔枝,而且產量很大。據《元和郡縣圖志》第三十一卷載,當時戎州、忠州、涪州都出產荔枝,其中“戎州僰道縣出荔枝,一樹可收一百五十斗”。可見四川荔枝產量之高。楊貴妃父親楊玄琰,曾擔任過蜀州司戶,幼年時期在四川生活過,開元十七年,10歲左右的楊玉環才因父親去世,被送往洛陽的三叔楊玄璬家寄養。她在當年就吃過四川的荔枝,成貴妃后還想著童年的味道,也是人之常情。
《圖書集成》引《蜀志》說:“唐天寶中,取涪州荔支,自子午谷內進入。”據學者馮漢鏞考證,荔枝從子午谷運進長安,這條蜀道如今被學界稱為“荔枝道”。子午道全長1040里,北口距長安甚遠。南口則有兩個,分列東西。東口在今陜西安康市(唐稱金州),西口則在今陜西洋縣。因此從蜀地運送荔枝到子午谷南口道路,應該有兩條。南宋《方輿勝覽》第六十八卷引《洋川志》說:“楊妃嗜生荔支,詔驛自涪陵由達州,取西鄉,入子午谷,至長安才三日,香色俱未變。”
宋朝人吳曾所著《能改齋漫錄》中說:“近見涪州圖經,及詢士人,云,涪州有妃子園荔枝,蓋妃嗜生荔枝,以驛騎傳遞,自涪至長安有便路,不七日到。”明王士性《廣志繹》:“唐詩‘一騎紅塵妃子笑’,乃涪州荔園所貢也,故飛騎由子午谷七日而達長安,荔子尚鮮。”北宋詩人宋祁在其《益部方物略記》中認為:“荔枝出嘉、戎等州,此去長安差近,疑即妃所取。”南宋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說:“又如荔枝,明皇時所謂‘一騎紅塵妃子笑’者,謂瀘戎產也,故杜子美有‘憶過瀘戎摘荔枝’之句。”以上所說的涪州為現重慶涪陵,嘉州指樂山,眉州指眉山,都在原四川境內。瀘州今仍名,戎州是現宜賓。另有北宋張君房,他細讀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所作的《荔枝圖序》,認為楊貴妃吃的是忠州的荔枝。這個忠州是忠縣,現屬重慶市,原來也屬于四川。
北宋時蜀地仍不斷有荔枝見于詩文題詠,至南宋突然鮮有人言。據氣象學家竺可楨先生《天道與人文》一書考證,12世紀全球性的氣候變冷中,蜀地受其影響,失去了荔枝生長的基本氣候條件。南宋時蜀地已難尋荔枝。
蜀地說之外,歷來還有三說。
一是南海說。唐代李肇《唐國史補》載:“楊貴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勝蜀者,故每歲飛馳以進”。杜甫在《病橘》一詩中同樣說:“憶昔南海使,奔騰獻荔枝,百馬死山谷,到今耆舊悲。”至清代,曾出任兩廣總督的阮元作《嶺南荔枝詞》,更提出新看法:“新歌初譜荔枝香,豈獨楊妃帶笑嘗。應是殿前高力士,最將風味念家鄉。”高力士是廣東高要縣人,把家鄉風味引薦給唐皇楊妃,也在情理。司馬光《資治通鑒》第二百一十五卷:“妃欲得生荔支,歲命嶺南馳驛致之。比至長安,色味不變。”宋《太平御覽》也持此觀點:“妃子生于蜀,好荔枝,南海生勝蜀,每歲飛馳以進,則涪不進久矣。”
二有各地說。清代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認為,楊貴妃食荔枝,取自各地,“自酸而食至甜,自青黃而食至紅。”所食荔枝品種齊全,“自水枝而食至山枝。……凡四閱月。”也就是楊貴妃先嶺南再蜀地,因為嶺南先熟而蜀地后熟。《新唐書·地理志》等史料表明,楊貴妃至少吃過四川、廣東、廣西、福建四個省的荔枝。在唐代行政區劃中大致對應的是劍南道、嶺南道、山南道、江南道等地諸州。
三是荔枝干說。《新唐書》記載,戎州(今四川宜賓)進貢的荔枝,是經過加工制作的“荔枝煎”。《荔枝譜》中記荔枝干制法:“紅鹽者,以鹽梅浸佛桑花為紅漿,投荔枝漬之,曝干,色紅而甘酸。又,蜜煎者,剝生荔枝,笮去其漿,然后蜜煎煮之。”荔枝鹽煎不去殼,而蜜煎只取果肉。《燈影記》載,在天寶年間正月十五晚,唐玄宗在宮殿里拋撒閩江“紅錦”荔枝,叫宮人為他拾取,拋撒的就可能是荔枝干。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此名句出自杜牧《過華清宮絕句》。《長安的荔枝》小說構思的來源應該來自杜牧的這首《過華清宮》。據考證,在《舊唐書》和《新唐書》中,唐玄宗在位43年,去過37次華清宮。他和楊貴妃從來都是在冬天和孟春正月去華清宮,沒有一次是去避暑的。這個季節沒有新鮮荔枝可吃。再如杜甫《解悶》詩說:“京中舊見無顏色,紅顆酸甜只自知。”既無顏色,很可能就是干制品。
荔枝的快遞,應是李隆基動用官方驛站系統完成的。在古代,通過官方系統傳遞文書或物品,用車叫傳,用馬叫驛,步行叫郵,統稱為置。唐朝高度重視驛站建設,在天下的交通要道,“凡三十里一驛”,共設有“凡一千六百三十九所”驛站。其中水驛260個,陸驛1297個,水陸兼驛86個。至于當時驛站傳遞文件或物品的速度,唐朝法律規定:“乘傳者日四驛,乘驛日六驛。”也就是說,乘車每天一百二十里,乘馬每天一百八十里。荔枝既是楊貴妃的愛物,又需要保鮮,而且達到了杜甫描述的“百馬死山谷,到今耆舊悲”的地步,其快遞的速度肯定是當時所能達到的最高速度。而據著名歷史學家嚴耕望先生在《唐代交通圖考》一書中推測,快遞荔枝的速度,要高于安祿山造反的軍情傳遞速度,“驛送荔枝更加速至日行六百里以上至七百里也”。
二、唐代文學作品中的荔枝
唐朝開元之時,廣東曲江(今韶關)出身的名相張九齡,在《荔枝賦序》中言及,他在京城時,與同僚官員談到荔枝,“諸公莫之知,固未之信。”可見荔枝在唐代還是知名度不高的新奇果品。他對家鄉的這一特產推崇備至,感嘆很多人沒有親自嘗過,不能感受荔枝的美味,他覺得百果之中,無一可以與荔枝相媲美。在727年寫下了《荔枝賦》:“南海郡出荔枝焉。每至季夏,其實乃熟,狀甚瑰詭,味特甘滋。百果之中,無一可比。余往在西掖,嘗盛稱之,諸公莫之知,固未之信。唯舍人彭城劉侯,弱年累遷,經于南海,一聞斯談,倍復嘉嘆,以為甘美之極也。又謂龍眼凡果,而與荔枝齊名。魏文帝方引蒲桃及龍眼相比,是時二方不通,傳聞之大謬也。每相顧閑議,欲為賦述。而世務卒卒,此志莫就。及理郡暇日,追敘往心。夫物以不知而輕,味以無比而疑。遠不可驗,終然永屈。況士有未效之用。而身在無譽之閒。茍無深知,與彼亦何以異也。因道揚其實。遂作此賦。
果之美者,厥有荔枝。雖受氣于震方,實稟精于火離。乃作酸于此裔,爰負陽以從宜。蒙休和之所播,涉寒暑而匪虧。下合圍以擢本,傍蔭畝而抱規。紫紋紺理,黛緗枝,蓊郁霮?,環合棽麗。如蓋之張,如帷之垂。云煙沃若,孔翠于斯。靈根所盤,不高不卑。陋下澤之沮洳,惡層崖之崄巇。彼前志之或妄,何側生之見疵。爾其勾芒在辰,凱風入律,肇氣含滋,芬敷謐溢。綠穗靡靡,青英苾苾。不豐其華,但甘其實。如有意乎敦本,故微文而妙質。蒂藥房而攢萃,皮龍鱗以駢比,膚玉英而含津,色江萍以吐日。朱苞剖,明珰出,炯然數寸,猶不可匹。未玉齒而殆銷,雖瓊漿而可軼。彼眾味之有五,此甘滋之不一。伊醇淑之無算,非精言之能悉。聞者歡而竦企,見者訝而驚仡。心恚可以蠲忿,口爽可以忘疾。且欲神于醴露,何比數于甘橘?援蒲桃而見擬,亦古人之深失。若乃華軒洞開,嘉賓四會,時當燠煜,客或煩憒。而斯果在焉,莫不心侈而體忲。信雕盤之仙液,實玳筵之綺繢。有終食于累百,愈益氣而理內。故無厭于所甘,雖不貪而必愛。沈李美而莫取,浮瓜甘而自退。豈一座之所榮?冠四時而為最。夫其貴可以薦宗廟,其珍可以羞王公。亭十里而莫致,門九重兮曷通。山五嶠兮白云,江千里兮青楓。何斯美之獨遠,嗟爾命之不逢。每被銷于凡口,?獲知于貴躬。柿何稱乎梁侯,梨何幸乎張公。亦因人之所遇,孰能辨乎其中哉?”
《新唐書·后妃傳》中有張九齡向楊貴妃推薦家鄉特產的證據:“楊貴妃嗜鮮荔枝,嶺南節度使張九章乃置騎傳送,奔走數千里至京師。”張九章,乃張九齡胞弟。張九章因進獻荔枝有功,“于是嶺南節度使張九章、廣陵長史王翼以所獻最,進九章銀青階,擢翼戶部侍郎,天下風靡”。
唐代段公路《北戶錄》載:“南方果之美者有荔枝,梧州火山者,夏初先熟而味少劣,其高潘者最佳,五六月方熟,有無核類,雞卵大者,其肪瑩白,不減水精,性熱,液甘,乃奇實也。”
唐· 杜甫《解悶十二首?其九》:“先帝貴妃俱寂寞,荔枝還復入長安。”荔枝進貢并未因楊貴妃去世而停止。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死去以后,荔枝仍然入貢長安。
唐· 杜甫《解悶》:“炎方每續朱櫻獻,玉座應悲白露團。”《病橘》:“憶昔南海使,奔騰獻荔支。”
唐· 鮑防《雜感 》:“五月荔枝初破顏,朝離象郡夕函關。”
唐· 韓翃《別李明府》:“胡兒夾鼓越婢隨,行捧玉盤嘗荔枝。”
唐· 白居易《種荔枝》:“紅顆真珠誠可愛,白須太守亦何癡。 十年結子知誰在,自向庭中種荔枝。”
唐· 白居易:《荔枝樓對酒》:“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 欲摘一枝傾一盞,西樓無客共誰嘗。”
唐· 白居易:《題郡中荔枝詩十八韻兼寄萬州楊八使君》:“奇果標南土,芳林對北堂。素華春漠漠,丹實夏煌煌。葉捧低垂戶,枝擎重壓墻。始因風弄色,漸與日爭光。夕訝條懸火,朝驚樹點妝。深于紅躑躅,大校白檳榔。星綴連心朵,珠排耀眼房。紫羅裁襯殼,白玉裹填瓤。早歲曾聞說,今朝始摘嘗。 嚼疑天上味,嗅異世間香。潤勝蓮生水,鮮逾橘得霜。燕支掌中顆,甘露舌頭漿。物少尤珍重,天高苦渺茫。已教生暑月,又使阻遐方。粹液靈難駐,妍姿嫩易傷。近南光景熱,向北道途長。不得充王賦,無由寄帝鄉。唯君堪擲贈,面白似潘郎。”
唐· 張祜:《馬嵬坡》“旌旗不整奈君何,南去人稀北去多。塵土已殘香粉艷,荔枝猶到馬嵬坡。”
唐· 皮日休:《題惠山泉 其一》 :“丞相長思煮泉時,郡侯催發只憂遲。 吳關去國三千里,莫笑楊妃愛荔枝。”
唐末· 鄭谷 :《荔枝》:“平昔誰相愛,驪山遇貴妃。 枉教生處遠,愁見摘來稀。 曉奪江霞色,晴欺瘴日威。 南荒何所慰,為爾即忘歸。”
唐· 錢珝:《蜀國偶題 》:“忽憶明皇西幸時,暗傷潛恨竟誰知。佩蘭應語宮臣道,莫向金盤進荔枝。”
唐末至五代· 徐夤 :《荔枝二首 其一 》:“朱彈星丸粲日光,綠瓊枝散小香囊。 龍綃殼綻紅紋粟,魚目珠涵白膜漿。 梅熟已過南嶺雨,橘酸空待洞庭霜。 蠻山蹋曉和煙摘,拜捧金盤奉越王。”其二:“日日薰風卷瘴煙,南園珍果荔枝先。靈鴉啄破瓊津滴,寶器盛來蚌腹圓。錦里只聞銷醉客,蕊宮惟合贈神仙。何人刺出猩猩血,深染羅紋遍殼鮮。”
五代· 梁嵩;《殿試荔枝詩》:“露濕胭脂拂眼明,紅袍千裹畫難成。佳人勝盡盤中味,天意偏教嶺外生。橘柚遠慚登貢籍,鹽梅應合共和羹。金門若得栽培地,須占人間第一名。”
唐詩中,有對荔枝形態的描寫,有對荔枝美味的描述,也又對荔枝運輸不易的感慨,還有對歷史的沉思。
三、古代荔枝的保鮮方法
唐朝的白居易在《荔枝圖序》中曾詳細描述了荔枝的保存時限:“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
杜甫在《甘園》一詩中,提到過柑果的保鮮方式:“結子隨邊使,開筒近至尊。”要讓荔枝“生致”長安,必須在離枝三四天之內送到。在唐代荔枝保鮮技術,正是通過竹筒密封保鮮。具體方法是:裁截竹筒,一端留節,把荔枝放在里面,口部塞上綠葉,再蒙上油紙扎緊,糊上泥土進行密封,這種原始的保鮮法歷代相傳,到了上個世紀50年代,瀘州市合江縣仍在使用。北宋文同在四川邛崍擔任知州時,曾收到至少五百里之外的瀘州友人用“筠奩包荔子,四角具封印”帶來的荔枝,保鮮效果相當好,“顆顆紅且潤”。以當時四川的交通條件,這樣的行程當不在五天之下。而文同詩中的“筠奩”,就是指竹制的筒匣,可知這一次帶來的荔枝是用竹筒法保鮮的。在宋代,又出現了裝壺密封法。就是用帶蓋的壺進行密封,也有用木桶盛載冰涼井水,隔水置荔枝于水面上,密封桶蓋。
《廣東新語》卷二十五《木語》記載:“藏荔枝法:就樹摘完好者,留蒂寸許,蠟封之,乃剪去蒂,復以蠟封剪口,以蜜水滿浸,經數月色味不變”。崔弼《白云越秀二山合志》也有記載:“在樹時,并葉剪之,置新瓦壇中,泥柊葉封其口,倒沉井中。有佳宴時出之,色如新,可支一日。”
北宋時,福建地區的荔枝成為主要貢品。蘇軾《如夢令·荔枝》一詞說:“閩溪珍獻,過海云帆來似箭。玉座金盤,不貢奇葩四百年。輕紅釀白,雅稱佳人纖手擘,骨細肌香,恰是當年十八娘。”十八娘是北宋時福建荔枝名種,當時福建地區的荔枝是由海路運至揚州,再經運河抵達汴京。《墨莊漫錄》記載,北宋政和初年,“閩中貢連株者移植禁中,次年結實,不減土岀。”后來宋徽宗想要吃“生荔枝”,權臣蔡京就用小株的荔枝栽在瓦器中,敷以當地的泥土,用船運到汴京,移植于都門闕下。
明末清初,東莞出現了不少荔枝名種。“公領孫”,《嶺海見聞》云:“大實間一小實,如流星逐月,小者如彈丸,無核,味似新興香荔,莞之兩頭塘梁氏止一株”;“萬里碧”,陳鼎《荔枝譜》載:“產東莞戴家園,皮色碧如秋雨后天,與葉色不同。味甘香,肉潤滑,成熟皮色不變。”康熙九年(1670)屈大均移家東莞,其妻王華姜病逝,夏日,大均選荔枝之最珍者并為文以祭,其中有“東莞之黑葉、小華山”。
四、中國古代文物中的荔枝形象
在中國古代文物中有大量的荔枝相關的文物,如書畫、玉器、陶瓷、象牙、漆器等等。
南宋佚名荔枝圖頁上海博物館藏
團扇繪“掛綠”荔枝一枝,綠葉繁茂,八顆果子綴滿枝頭,果實飽滿,外殼黃綠中透紅,可見已然熟透,唯有一顆破皮部分果肉外露,引起一只蜜蜂翩翩飛來。畫家采用敷粉暈色為主,輔以淡色勾描,敷色沉穩,為宋人寫實精品之作。
收藏印:“子京家 藏”,“吳湖帆珍藏印”、“梅景書屋”諸印。
南宋林椿(傳)荔枝白鷴圖
本幅舊傳林椿,但畫法顯然已是明清風格,這類后世畫工托名偽造的小品自明代至民國層出不窮,畫工大多依循畫樣,整體保持了托名對象的面貌,但筆墨與造型細節的處理仍具有當時的特征。
宋趙佶(款)荔枝圖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明佚名趙佶(款)荔枝圖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明陳淳荔枝圖廣州藝術博物院藏
中華民國二十五年(1936) 商笙伯 荔枝芍藥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近現代齊白石荔枝蜻蜓圖軸上海吳昌碩紀念館藏
現代丁衍庸荔枝單片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款識:丁衍庸。行書款:嶺表丹荔熟。家鄉五月天。何時歸故里。一上龍山巔。丙辰(1976)長夏,丁衍庸寫于思文堂。
清玉荔枝牌飾
清青玉荔枝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染黃皮白玉荔枝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中期雕犀角菊花小圓盒、果核雕十九枚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犀牛角雕菊花小盒,蓋如盛開菊花,以淺雕細線刻多層花瓣,做工精謹;盒內貯放十九枚僅約一公分大小的果核雕,雕刻題材多元,分別是:核舟一、劉海戲蟾一、蟾蜍二、蚌一、猿猴一、蝴蝶一、桃實二、石榴二、佛手一、荔枝一、花籃二、木魚一以及歲寒三友松竹梅各一,無不精致小巧,帶給觀者視覺上的驚喜與震撼。
清白玉荔枝盒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玉荔枝紋盒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玉質,器身有裂。平頂蓋、子母口、平底。蓋飾陰刻荔枝,外壁飾纏枝花卉。
清玉荔枝紋圓盒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灰黃玉圓形扁盒,蓋與器身略相等,弧形壁。蓋面與腹部淺浮雕帶枝葉的荔枝。灰黃斑有綹有璺,裂璺有赭沁。
明青玉雕荔枝圓盒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青偏黃玉。圓扁盒,有圈足。全器淺浮雕荔枝圖案,荔枝以數種幾何紋填滿,回紋地。
青玉雕荔枝小圓盒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青白玉,圓盒,平頂,直壁略向下斜入,無圈足。蓋面及盒壁淺浮雕荔枝、枝葉,荔枝以數種幾何紋裝飾。
清代剔紅荔枝小圓盒
剔紅圓盒,色紅,漆層有小傷脫。子母口,弧形壁,淺圈足。通體雕滿荔枝,漆層肥厚,果皮、枝葉表現細致,層次豐富。器里與底髹黑色光漆。
清青玉雕荔枝靈芝耳爐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青玉,灰黃色,簋形爐,木蓋玉頂,圈足略外侈。雙耳立雕靈芝,腹飾荔枝果葉,余琢回紋。附灰白玉頂,帶黃斑,鏤雕水仙花三枚。
明白玉雕荔枝紋雙龍耳玉爐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白玉,器身有璺,蓋為碧玉。仿簋形,圓口、龍形耳、圈足,附鈕蓋。蓋鈕飾立雕龍紋,蓋面鏤空紋飾、幾何紋,腹飾淺浮雕荔枝紋。
清中期玉荔枝鼻煙壺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玉雕荔枝,以枝干為蓋,造型簡潔,并有玳瑁匙。
著錄書籍:侯怡利:《通嚏輕揚─鼻煙壺文化特展》,國立故宮博物院,2012/07。
張臨生:《故宮鼻煙壺》,臺北巿:國立故宮博物院,1991/01。
清白玉插屏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長方形白玉插屏,作陳設用,供人觀賞,一面浮雕桃樹、枇杷、荔枝,寓意豐收多子。
清代白玉紙鎮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白玉,玉色泛黃。全器為長方片狀,呈ㄇ字形,面上以高浮雕飾有海東青捕天鵝。下則高浮雕帶枝葉荔枝。附木座。
明永樂青花四季花果紋梅瓶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無蓋梅瓶,唇口、圓肩,器身近底部略外撇,淺足內微削,底露胎。器口無紋,器身分為三個裝飾帶:器肩一圈覆蓮瓣紋,器身主紋飾以上下雙弦紋為界,內填荔枝、石榴、枇杷、桃實、林檎(野蘋果),皆有多子多福的吉祥寓意,器身下方則飾蕉葉紋一圈,器底靠圈足處留白。從文獻與壁畫等資料看來,這類瓶式用途可為酒器或花瓶等陳設器。
著錄書籍:
蔡玫芬、翁宇雯:《藍白輝映─院藏明代青花瓷展》(Radiating Hues of Blue and White: Ming Dynasty Blue-and-White Porcelains in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Collection),國立故宮博物院,2016/01。
國立故宮中央博物院聯合管理處:《故宮瓷器錄第二輯明(丙)》,國立故宮中央博物院聯合管理處,1964/04。
明永樂青花四季花果紋蓮花式盤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口緣作十六瓣花形的菱口大盤,弧壁,帶矮圈足,足微外撇,內緣斜削。盤心繪兩株同根的牡丹花,內壁瓣面依序裝飾四種果樹折枝圖案:葡萄、石榴、枇杷、荔枝,折沿處卷枝作S形;盤外壁每瓣內皆飾靈芝花,外壁折沿處則有折枝花葉十六朵。
明永樂青花四季花卉紋墩子碗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這種斂口、深直壁、矮圈足的碗,被稱為「墩子碗」。碗內口沿下畫尖角紋一道,內壁畫蘋果、荔枝及枇杷各一枝,間飾牡丹、海棠等花三枝,碗心另畫番蓮花一枝。外面口沿下畫轉枝靈芝一道,周壁畫轉枝四季花卉八朵,足上畫尖角紋一周。
著錄書籍:
黃蘭茵:《適于心:明代永樂皇帝的瓷器》,國立故宮博物院,2017/05。
國立故宮中央博物院聯合管理處:《故宮瓷器錄第二輯明(丙)》,國立故宮中央博物院聯合管理處,1964/04。
明宣德青花折枝花果紋葵口碗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敞口,呈六瓣葵花式,斜直壁,平底,矮圈足。器內口沿下裝飾折枝花卉一周,上下各飾青線二道,內壁繪折枝蓮花三朵,牡丹、菊花、月季各一朵,器心折枝桃實帶花,外加三青線。外壁紋飾二層,上略大下稍小,上層為折枝桃、荔枝、葡萄、石榴、枇杷、柿子等果實,下為折枝菊花、茶花、海棠、牡丹、月季、蓮花等花卉,足邊飾卷草一周,口沿及足上下各加飾青線四道。胎骨勻薄,青花深沈濃艷,白釉微泛青。圈足露細白胎,間帶鐵質斑點,胎釉一線呈淺橘色。器底青花書“大明宣德年制”二行六字楷款,外加雙圈。
明宣德青花折枝石榴花果紋盤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撇口,圓唇,淺壁,平底,矮圈足。盤心繪飾折枝石榴一枝,內壁畫桃實、荔枝、枇杷、柿子等折枝果,外壁畫蓮花四枝,內外加飾青線十道、胎骨略厚,底露胎未施釉,胎質堅致細膩,間有墊燒時墊餅遺留的鐵質斑點。釉色青濃,偶帶鐵褐疵斑。外壁口沿下青花橫書「大明宣德年制」一行六字楷款。
著錄書籍:
蔡玫芬、翁宇雯:藍白輝映─院藏明代青花瓷展(Radiating Hues of Blue and White: Ming Dynasty Blue-and-White Porcelains in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Collection),國立故宮博物院,2016/01。
廖寶秀:《故宮藏瓷大系:宣德之部》,臺北巿:國立故宮博物院,2000/12。
廖寶秀、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明代宣德官窯菁華特展圖錄》,臺北巿:國立故宮博物院,1998/01。
國立故宮中央博物院聯合管理處:《故宮瓷器錄第二輯明(甲)》(上編),國立故宮 中央博物院聯合管理處,1962/01。
明宣德藍地白花折枝石榴花果紋盤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撇口,圓唇,淺壁,平底,矮圈足。全器以藍地留白技法表現,白地上先刻劃紋飾,后施白釉,再以鈷藍填括。盤心飾折枝石榴一枝,內壁則為桃實、荔枝、枇杷、柿子等折枝果,外壁裝飾蓮花四枝,紋飾間加飾白線一道。胎骨略厚,底露胎未施釉,胎質堅致細膩,間有墊燒時墊餅遺留的鐵質斑點。口沿外留一長方形白地,其上青花書“大明宣德年制”一行六字楷款。
著錄書籍:
蔡玫芬、翁宇雯:藍白輝映─院藏明代青花瓷展(Radiating Hues of Blue and White: Ming Dynasty Blue-and-White Porcelains in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Collection),國立故宮博物院,2016/01。
廖寶秀、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明代宣德官窯菁華特展圖錄》,臺北巿:國立故宮博物院,1998/01。
國立故宮中央博物院聯合管理處:《故宮瓷器錄第二輯明(甲)》(上編),國立故宮 中央博物院聯合管理處,1962/01。
明宣德紫金釉折枝石榴花果紋盤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撇口,圓唇,淺壁,平底,矮圈足。底澀胎,呈灰色,微凸。盤心飾折枝石榴花一枝,內壁裝飾柿子、桃實、荔枝、櫻桃等四枝折枝果,外壁則飾四折枝蓮,紋飾皆先線刻后,再上紫金釉。胎骨厚重,釉色呈褐赭色,圈足足底平寬,底部露胎,胎質細膩,遺有多量墊餅留下的大小鐵質斑點,并呈火石紅色。口沿下青花書“大明宣德年制”一行六字楷款。
青花黃彩石榴花果紋盤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成化
侈口窄唇,淺壁,圈足。圈足內底全部露胎無釉,布滿鐵褐斑。內壁青花繪折枝柿、桃、櫻桃、荔枝四種瑞果,盤內底畫一款折枝石榴花,外壁繪番蓮花四朵,隙地均加涂黃彩。外壁口沿下橫書青花“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款。
明代剔紅荔枝圓盤
皮胎,圈足,足底髹褐漆,盤沿雕連枝牡丹,花一仰一俯相間排列,兩側各二枝上下交叉,以線條表現花與葉。盤面外沿刻花形菱格帶狀飾。盤內下沿刻山丘樣重復起伏的地面,一棵樹伴著一株藤蔓,穿過盤心,向左右分枝,再往上伸展,中心為三粒荔枝,圓周四個位置各二個果實,樹干上是波浪狀的紋理,底部又無數同心圓似的地紋,再加上扭動的樹干和卷曲的枝葉,使盤面充滿動感,布局疏密平均,構圖穩定,漆色紅,漆層薄,漆質堅實,刀法略斜,使規整的輪廓線增加變化,是一件少見的云南雕漆風格佳品。
清雍正青花花卉紋罐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雍正青花折枝花果紋瓶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侈口,長頸,鼓肩,漸下斂,近足處外撇,平底內凹成足。外壁白地青花繪圖樣為飾。全器裝飾可分為頸、腹兩大部分,兩部分皆以等距出現的折枝花果為主要紋飾,折枝花果上下則飾以較為繁密的帶狀紋飾,如回紋、卷枝花、卷草、如意云頭、門字形蓮瓣等。其中頸部的主飾為折枝花,腹外壁的主飾為折枝石榴、桃實、荔枝等,這些折枝花果的下方主枝均見靈芝生長,可說是將延年長壽的吉祥意涵附加于折枝花果中。底部滿釉,白地青花書“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篆款。
清乾隆磁胎洋彩三多三果膽瓶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膽瓶小口,長頸,腹垂如膽,故名。瓶體主紋繪三組與靈芝紋組合的吉祥三果紋,有桃實、石榴、荔枝,紋飾之間各有三只蝙蝠飛翔其上;頸間亦飾三果靈芝紋,口與肩部之間,分繪朵花、如意、仰覆蕉葉紋等四道;底邊及足邊則彩繪蓮瓣及轉枝花葉紋,口足滿施金彩,紋飾之間及蕉葉莖脈亦描繪金彩。器內頸及底均施湖綠釉,底部藍料書“乾隆年制”四字篆款,外加雙框。
著錄書籍:
廖寶秀:《華麗彩瓷:乾隆洋彩》,臺北巿:國立故宮博物院,2008/09。
五、錦荔枝
錦荔枝是葫蘆科苦瓜屬,原產于印度中部,醫學上稱“山苦瓜”,但不等于苦瓜。外形跟苦瓜類似,但個頭要比苦瓜小。它與苦瓜雖然也是“孿生兄弟”,但金癩瓜先苦后甜,由苦變甜,華麗轉身,最終走過了苦的歲月,過上了紅紅的甜甜的美好生活。一年或多年生宿根草質藤本植物,根長橢圓形或棱形,有縱紋,藤枝繁,蔓多,多分枝;葉對生,葉柄細,葉片膜質,上面綠色,背面淡綠色,裂片卵狀長圓形,邊緣具粗齒或有不規則小齒,葉脈掌狀。雌雄同株。果型兩頭尖,中間粗,紡錘形、短圓錐形、長圓錐形及圓筒形等,表面長滿瘤狀物,柱頭,膨大,種子盾形、淡黃色,外有鮮紅色肉質組織包裹;種皮較硬而厚,有花紋。“癩葡萄”這個名字是民間的叫法,學名叫金鈴子,也有地方叫它裂瓜、刺花兒、癩瓜等。在廣東、福建和江南一帶曾經廣泛種植。它既可當蔬菜,也可以當水果,還能當觀賞植物,可謂是一款多功能植物。它未成熟時是青色,成熟后呈黃色、肉鮮紅色,里面有種子,吃起來味甜。錦荔枝富含蛋白質、脂肪、粗纖維、維生素C以及多種礦物質,氨基酸,對發育期的人可以提供豐富的營養。同時它還含有豐富的葡萄糖、果糖、檸檬酸、蘋果酸、酒石酸等營養成分。促進消化,抗氧化、明目有一定的功效。癩葡萄入藥始見于明代朱橚所編的《救荒本草》,記載其有“清熱祛心火,解毒,明目,活血,補氣益精,止渴消暑”的作用,對眼睛腫痛、皮膚灼傷、癰腫丹毒等,都有著很好的藥用價值。
錦荔枝像黃瓜和絲瓜一樣,牽出長長的藤蔓,隨墻或搭架子攀枝生長,綿綿瓜瓞。它幼果時是綠白色,成長期是白色,后熟果時是橙黃色、橘黃色或黃紅色。可謂是“嫩時翠綠老來黃,金果玲瓏裹沁香,表面嶙峋君莫怨,香甜籽粒保安康。”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這樣形容原產印度的錦荔枝:“苦瓜原出南番,今閩廣皆種之,五月下子,出苗引蔓,并如葡萄而小,七八月開小黃花,五瓣如碗形,結瓜長者四五寸,短者二三寸,青色,皮上痱瘭如癩及荔枝殼狀,熟則黃自裂,內在紅瓤裹子,瓤味甘可食,其子形如瓜子”。
錦荔枝跟苦瓜一樣,成熟后就會變得柔軟甚至會裂開,所以它也有“裂瓜”的外號。
明代詩人在田園詩詞的中也會描寫到錦荔枝。如:明·黃衷《園居雜興四十三首· 其四十· 苦瓜》:“閩圃紅穰子,吳中錦荔枝。 江鄉多此味,下箸涕還垂。”;明·張寧《錦荔枝》:“柔枝弱蔓不勝春,竹里薰風錦樣新。 滋味雖然異南國,免教長路起紅塵。”
正是錦荔枝藤蔓綿延,如葡萄、如瓜,結果眾多,所以古代工匠們也以錦荔枝為題材創作出了不少藝術品。
清染色象牙錦荔枝
清玉雕錦荔枝
清代白玉錦荔枝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玉質白凈,色澤溫潤。雕連蒂苦瓜三顆,瓜皮凹凸不平,栩栩如生。此器在清宮的名稱為「白玉錦荔枝」,「錦荔枝」即苦瓜。原被收于紫禁城乾清宮內。此器配有一木座,為陳設,供人賞玩。
著錄書籍:
鄧淑蘋、張麗端、蔡慶良:《敬天格物─中國歷代玉器導讀》,臺北巿:國立故宮博物院,2011/02。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纂:《故宮玉器選萃》,臺北巿:國立故宮博物院,1970/03。
清中期玉錦荔枝鼻煙壺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宮稱苦瓜為錦荔枝,此件以溫潤白玉,雕連蒂苦瓜二顆與葉蔓交錯,顯得栩栩如生。以瓜蒂為蓋,附銅匙。
著錄書籍:
侯怡利:《通嚏輕揚─鼻煙壺文化特展》,國立故宮博物院,2012/07。
張臨生:《故宮鼻煙壺》,臺北巿:國立故宮博物院,1991/01。
荔枝與錦荔枝雖然分屬不同的植物品種,但是它們的果實甜美,外面的癩皮有相通之處,所以會有相似的名字。古人通過植物的個性,寫詩,畫畫,創作工藝品,表達祈求多子多福的心愿。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藝術創作的原始動力。
參考資料:
(1)五柳七:《楊貴妃的荔枝何處來?唐宋荔枝保鮮有什么辦法?》《北京晚報·五色土》
深讀君北京深讀空間2023-07-21;
(2)章雪峰:《長安的荔枝》背后:怎樣才能把荔枝快遞給楊貴妃?鳳凰網讀書頻道,2025-6-11。轉引自《唐詩里的唐朝》,花城出版社,2023-7;
(3)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
(4)中華珍寶館網站“荔枝”、“錦荔枝”
(5)搜韻網“荔枝”、“唐代”搜索
石超,江蘇泗陽人。浙江省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參加工作十七年來,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工藝美術品的研究和展覽工作。主編《錯彩鏤金一浙江出土金銀器》,《霓裳銀裝一浙江畬族服飾》等書,發表《吳越國金銀器初步研究》、《浙江出土金銀器概述》、《浙江省博物館藏雕漆器》、《中國古代的螺鈿漆器》、《從琴學問答看楊宗稷的琴學思想》、《運用現代科技手段研究唐琴斫制工藝》、《彩鳳鳴岐琴銘文解讀》等金銀器、漆器、古琴等研究論文十余篇。
本文已經獲得作者授權樂藝會發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