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暑,說到古人的消暑納涼神器,除了竹席、涼笠,還有“竹夫人”,是一種長條柱形的竹籠,宋人極愛這類涼寢竹器,用于憩臂、休膝。若其間若放置茉莉、梔子等香花,更添夏日風情。唐代還有“清風飯”,專于大暑制作,做法是以水晶飯、龍睛粉、龍腦末、牛酪漿調和,放入金提缸,垂入冰池,待其冷透方進獻。
圖為竹夾膝,是古代的納涼竹器,也叫竹夫人。攝于宜賓竹文化博物館。視覺中國資料圖
每當炎炎夏日,今人寄生在空調賜予的無上清涼里,會好奇古人的度夏方式,從古人留下的豐富的詩篇、文獻、畫作、器物……遙想那段消夏、納涼的時光。
明 周臣《山亭納涼圖》臺北故宮博物院 芭蕉數株,亭內文士手執羽扇,席地納涼。
消夏圖中多見對弈、午睡、彈琴等雅事。古人也“宅”,入伏之后暑熱難耐,“心靜自然涼”的智慧,早就在實踐中。唐代白居易在《銷暑》一詩中寫道:
何以銷煩暑,端居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熱散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得,難更與人同。
“眼前無長物”,可能連人也不想見。
《清明上河圖》中戴帽男子
《清明上河圖》中的男子戴的涼笠,以青繒綴其簷。
《清明上河圖》中戴帽執扇男子
《嘲熱客》:“平生三伏時,道路無行車。閉門避暑臥,出入不相過。今世褦襶子,觸熱到人家。”三伏天,大家都在家中閉門納涼,不互相打擾,穿著也較為隨意,當暑人樂袒裸,以圖清涼,若有不懂事的來客,主人家得穿著得體,將特別麻煩。褦襶 [ nài dài ]本指暑月所戴涼笠,以青繒綴其簷。“褦襶子”又因這篇文章的深入人心,被賦予了“不曉事、不懂事”的意味,如今四川仍保留了褦襶的這個意思。故而我們能理解范成大面臨苦熱,所惜的也是荷風竹月:“荷風拂簟昭蘇我,竹月篩窗慰藉君。”
入伏前幾日,父親用熱水又將席子擦拭了一遍。草席儼然是季節的信使。秋日,草席與竹席被卷成筒狀收好;入夏,則先解開草席,再展開竹篾席。家中草席是舊日揚州所產,古籍中“莞席細苧”的記載,至今仍是日常耐用的印證。竹席則是請師傅定做的,幼時弄堂空地上,偶能遇見篾匠編織席子。午睡醒來,臉頰上常印著編織的紋路,如魚鱗一般。唐末詩人章碣曾在暑日寫道:“行來賓客奇茶味,睡起兒童帶簟紋。”簟,即竹編涼席。夏日的臥眠,悄然間便重現了《詩經》中的生活圖景:“下莞上簟,乃安斯寢。”
《停琴摘阮圖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畫中男子席地納涼,邊上放著冰鎮的瓜果。
幼年曾好奇,為何用滾水擦席?家人答得簡單:“這樣更涼快。”后來某日讀清代嘉興人曹庭棟的《老老恒言》,書中寫道夏日的臥席需用熱水擦拭,才恍然解惑。古人認為盛暑拭席,“用滾水方能透發汗濕”;若貪涼用井水,則會被“養生家”批評不健康,“陰寒之氣貽患匪小”。
今年新聞里,有人將大冬瓜置于床上抱著消暑。古人則用更輕便的器物——竹夾膝。從唐代文人吟詠物件的詩題中,可知此物當時還流行作為贈友之禮:
魯望以竹夾膝見寄因次韻詶謝
唐 · 皮日休
圓于玉柱滑于龍,來自衡陽彩翠中。拂潤恐飛清夏雨,叩虛疑貯碧湘風。
大勝書客裁成柬,頗賽溪翁截作筒。從此角巾因爾戴,俗人相訪若為通。
以竹夾膝寄贈襲美
唐 · 陸龜蒙
截得筼筜冷似龍,翠光橫在暑天中。堪臨薤簟閑憑月,好向松窗臥跂風。
持贈敢齊青玉案,醉吟偏稱碧荷筒。添君雅具教多著,為著西齋譜一通。
竹夾膝是長條柱形的竹籠。宋人也極愛這類涼寢竹器,用于憩臂、休膝,故得“竹夫人”、“青奴”等別稱。其間若放置茉莉、梔子等香花,更添夏日風情:青紗帳,龍牙簟,竹夫人。沒有空調的歲月,人們想盡了辦法。有人汲取井水置于床下,在養生家看來亦非良策。講究之人則于室內幾案擺放盛冰的盤盞,涼氣四散以消暑熱。清代曹庭棟認為此法“無損于人”,值得推薦。
唐宋名繢冊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就出現了納涼用的“竹夫人”
以冰消暑,確是極古老的做法。《開元天寶遺事》載,楊氏子弟驕奢,每至三伏,便取大冰,令匠人琢成山巒,圍于宴席四周。座客酒酣之際,竟覺寒色侵人,甚至“有挾纊者”——炎夏因過寒而身披綿袍。這在冰塊難得之時,確乎拉滿“仇恨”。如今倒司空見慣,夏夜開著空調蓋被而眠。唐代權貴用冰之奢靡,詩中可見一斑:夏季宮廷“水精夏殿開涼戶,冰山繞座猶難御”,“冰山重疊貯金盤”。冰塊本身制冷,雕作山石狀,則兼具陳設賞玩之趣。玻璃瓊玉水晶山,寒氣森森。
“三伏,市上賣涼水”。六月江南,姑蘇街頭挑擔賣冰,《清嘉錄》記冰中雜以楊梅、桃子等果品,稱作冰楊梅、冰桃子。魚肆購冰保鮮,則稱“冰鮮”。詩人嘆“何事伏天錢好賺,擔夫揮汗賣涼水”,實則采冰是極苦的勞作。《冰窖歌》中形容為“窮人愛錢不惜命,赤腳踏冰寒割脛”。明代吳彬月令圖中有如人高的冰山,想來楊氏子弟冰山避暑,所用大抵如此。古人夏日飲食中,不少名稱讀來便覺清涼:水晶皂兒、沙糖冰雪冷元子、槐葉冷淘、乳糖真雪……不勝枚舉。唐代人甚至給一種飲品取名“逃暑飲”,仿佛啜飲一杯,便能從烈日下遁入濃蔭,消此永晝。
《月令圖》中,冰塊山上放置了酒水和瓜果。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 唐寅 《韓熙載夜宴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放大看,屏風后面的白色塊狀物也放置了冰塊。
唐代孟浩然詩曰:“納涼風颯至,逃暑日將傾。”消暑、避暑猶嫌遲緩,詩中一個“逃”字,仿佛炎氣一觸,人便要灰飛煙滅。從古詩文“酒正行逃暑之飲”、“煮酒未成逃暑飲”、“登舟命酒賓朋集,逃暑大飲宜滿觴”推測,當時的“逃暑飲”,當屬酒類。陸游亦有詩題曰:“逃暑小飲熟睡至暮”。詩人小酌一杯,竟酣眠至日落,何等愜意。
唐代夏至有“頒冰”之禮,朝廷賜冰予臣子消暑。韋應物描述:“九天含露未銷鑠,閶闔初開賜貴人”。李德裕得冰后,因嫌酒味過濃,想出往酒中加冰飲用的法子,即“冰寒郢水醪”。郢州春酒在唐代負有盛名,宮中專有郢州酒匠造酒供御用及宴賜。宋代楊億《中伏日省中當直》中“何處賜冰和郢酒”便源于此。《武林舊事》卷六“涼水”條下記有椰子酒、梅花酒。如此說來,夏日暢飲冰啤,也算得“逃暑飲”了。
冰塊雜置飲品中的做法屢見不鮮。《京都風俗志》:“伏日,人家有食盛饌異于平日者,謂之‘貼伏膘’。或以此日起,有合冰水者,或有煎蘇葉、藿葉、甘草等湯,于市中舍之,謂之暑湯”。清代《燕臺竹枝詞》中有詩道:“心脾俱沁渴煩消,戛玉聲聞入市挑。如此調梅還飲蔗,太和真味到簞瓢。”實際上早自宋代起,已有類似冰盞的響器替代或配合吆喝。宋人吳自牧《夢粱錄》記“今之茶肆……敲打響盞歌賣”。而到了清代街頭賣梅湯者,多撥弄兩銅盞疊擊,以清脆聲響招徠顧客,這種工具被稱為“冰盞”。如清人李虹若《冰梅湯》詩曰:“搭棚到處賣梅湯,手內頻敲忒兒當。伏曰蒸騰汗如雨,一杯才飲透心涼。”明清伏日,盛行食用蓮子碗中雜置小冰塊,用來宴客。
《宮沼納涼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除酒、飲料之外,《清異錄》載唐代有“清風飯”:寶歷元年,宮內定下清風飯制度,專于大暑制作進獻貴人。做法是以水晶飯、龍睛粉、龍腦末、牛酪漿調和,放入金提缸,垂入冰池,待其冷透方進獻。此物形制,頗似今人所食米制冰淇淋。貴陽一帶亦有冷飲名“冰漿”,乃糯米飯與冰攪碎制成。前文提及冰山、冰池,皆可用于冰鎮酒水瓜果,乃無冰箱時代通行之法。明代《金瓶梅》中:“只見春梅拿著酒,秋菊掇著果盒,盒子上一碗冰湃的果子。”清代《紅樓夢》里水晶缸湃著果子。傳世畫作中亦見小冰山,旁置冰桃雪藕、西瓜菱角,有的還配著酒注子。
來源:花糕員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