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上半年,3.19 萬億元,增長 5.6%。
四川經濟交出亮麗答卷,增速再次跑贏全國,略高于一季度及 2024、2023 年同期 0.1~0.2 個百分點。
看似波瀾不驚的穩定增長之下,卻是靜水深流。
增長引擎已從服務業悄然切換至工業,但決定經濟體量的壓艙石仍是前者;資本流向并未簡單追隨,反而呈現耐人尋味的轉向;令人深思的是,相比本土民企,外資企業更青睞這個內陸大省。
在這看似反常的圖景背后,一場關于四川產業的深刻變革,才剛剛開始。
“雨前產經觀察”直擊四川省上半年經濟數據發布
四川經濟新舊動能轉換
洞見產業先機,傳遞智庫思想
工業,已取代服務業成為增長第一動力。
其增加值增速從 2023 年 4.3% 到 2025 年7.3%,超過服務業增速 1.3 個百分點。連續三年攀升的軌跡,勾勒出四川制造業的 “加速度曲線”。
據三年1-5 月數據,工業企業利潤增速從 - 5.6%、-18.2% 逆襲到+ 7.0%,更是漂亮的 V 型反彈,證實工業部門健康狀況顯著改善,增長已從 “量” 的擴張轉向 “質” 的提升。
這場躍升的核心,是 “新質生產力” 在巴蜀大地的爆發。高技術制造業13.1% 的增速,幾乎是整體工業增速的兩倍,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 3.6 個百分點。成都的航空航天、宜賓的 “動力電池之都”、德陽的重大裝備,一個個世界級產業集群正形成難以逾越的競爭壁壘。
但四川的精彩不止于此。
如果說先進制造業是驅動經濟換擋的“新引擎”,那么服務業就是承載這輪高質量發展的“穩定器”。
服務業貢獻率高達62.3%,依然是經濟體量的絕對主力。其6.0%的穩健增速,為整體轉型提供了重要緩沖。
服務業的活力,體現在其對實體經濟的精準賦能上。今年 1-5 月,全省研究和試驗發展、科技推廣和應用服務業分別增長26.6%、23.4%,正是服務業與制造業高效協同的有力印證。
經濟的真實脈動,在更多維度得到確認。
上半年,四川經濟景氣度 “稅電指數” 高達103.4,持續處于景氣區間(100 以上),其中生產指數 102.9,銷售指數 104.0,企業產銷兩旺。
稅電指數的本質是通過 “電力(生產活躍度)+ 稅收(價值創造)” 的雙重驗證,用客觀、及時、真實的 “硬數據” 反映經濟運行狀態,因此更能精準衡量經濟景氣度。
從 “制造” 到 “智造”,從 “恢復” 到 “躍升”,四川正用行動詮釋高質量發展。這片古老的天府之國,正煥發全新的產業活力。
四川工業強勢崛起
洞見產業先機,傳遞智庫思想
四川工業強勢崛起,背后是一盤以龍頭產業為 “發動機” 的“制造強省”大棋。
全省工業前十大行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超過2/3,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超過60%,拉動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長4.9 個百分點。
電子信息,作為四川首個萬億級產業集群,用一組數字詮釋了 “加速度”。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增速從 2023 年的 7.4% 一路攀升,到 2025 年上半年已飆升至22.2%。
對蘋果和特斯拉而言,四川早已不是普通生產基地,而是集 “核心部件制造(京東方)”“大規模整機組裝(富士康)” 與 “核心能源供應(寧德時代)” 于一體的深度綁定戰略高地。
如果說電子信息是四川的 “看家本領”,那么航空航天就是四川的 “國家使命”。
上半年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實現14.7%的高速增長。作為國產大飛機 C919 機頭的唯一供應商,成都已構建起從零部件到整機維修的完整產業鏈,在這條代表國家意志的賽道上,牢牢占據核心生態位。
精彩的故事,往往來自戲劇性轉折。汽車制造業增加值在上半年實現21.0%的高速增長,相比 2024 年同期3.0%的溫和增速,實現了顯著躍升。
這一 V 型反轉由新能源汽車寫就,其產量240%的爆發式增長,徹底扭轉了去年同期-11.4%的尷尬局面。
產業鏈上下游同頻共振,汽車帶動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增長10.5%,動力電池、電機電控正源源不斷地從四川輸向全國。
冰冷數字背后,是產業肌體的火熱脈動。作為智能制造之利器,工業機器人產量猛增63.1%,是 “智改數轉” 之火在巴蜀大地燎原;作為新能源產業之核心,鋰電池產量激增50.8%,則為四川在新能源的牌桌上增添了厚重籌碼。
然而,在這份亮眼成績單深處,一個結構性現象值得深思:外商及港澳臺投資工業企業增速18.1%,本土私營企業僅增長4.3%,差距不小。
這種分化,一方面印證了四川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提升,世界 500 強用資本投票,看中的正是這里完備的產業配套和營商環境。但另一方面,本土民營經濟的相對滯后也敲響警鐘,真正的制造強省,不僅要有領軍企業的 “高峰”,更要有千萬中小企業匯成的 “高原”。
因此,四川下一步的挑戰在于 —— 如何讓主動脈的澎湃動力,更順暢地流淌到每一根毛細血管?
這不僅關系到這場高質量發展的成色,也決定了四川經濟未來的長期韌性與普惠性。
四川服務業柔性支撐
洞見產業先機,傳遞智庫思想
四川經濟的強韌,不僅靠工業 “硬核” 驅動,還源于服務業 “柔性” 支撐。
如果說先進制造業是引擎,現代服務業就是為其輸送燃料與潤滑的支持系統,兩者已形成密不可分的共生關系。
上半年數據印證了這一判斷,四川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增速高達12.4%,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也實現了10.9%的高速增長。這兩個板塊增速幾乎是服務業平均水平的兩倍。
先進制造業的每次技術迭代,都為這些現代服務業創造了高價值的 “內生訂單”。宜賓的動力電池基地,需要的不只是廠房,更是復雜的供應鏈金融與工業軟件;成都的 C919 機頭,背后則是頂尖的研發設計與系統集成服務。
“制造” 與 “服務” 的深度嵌入,構成了四川產業生態最堅固的護城河。
同時,需求端的活力也為服務業提供了堅實支撐。“以舊換新” 等精準政策,強力催化了通訊器材(50.8%)和家電(20.2%)的消費潛力;網絡零售額22.5%的激增,以及“谷子經濟”等新型文化消費的興起,標志著需求結構正向更高級的體驗價值躍遷。
然而,在這片繁榮之下,一個關鍵的結構性矛盾浮出水面 —— 那便是“增長與投資的悖論”。
當服務業以6.0%的速度高歌猛進時,其固定資產投資卻錄得-1.4%的下滑。答案,就隱藏在兩個結構性變化中。
一是服務業自身的 “輕資產化” 轉型。其增長動力不再依賴于以房地產為代表的重資本投入(-6.5%),而是轉向由代碼、數據和高端人才驅動的知識經濟。
二是全社會資本的 “脫虛向實” 流動。資本從房地產等領域退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涌入工業領域,帶來了高達10.9%的工業投資增幅,其中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10.2%。
可見,這一悖論恰是四川經濟結構優化的信號,勾勒出新舊動能轉換的挑戰與機遇。
機遇是增長擺脫重資產依賴,而挑戰則在于,如何平穩度過房地產投資深度調整帶來的轉型陣痛。值得注意的是,其投資降幅從前期的- 19%、-12.5% 持續收窄,為風險可控的 “軟著陸” 創造了條件,也為精準引導資本投向現代服務業贏得了政策窗口。
因此,未來四川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就在于把握住這一窗口,確保舊引擎平穩運行,同時為新引擎注入燃料,最終完成從“解耦” 到 “重構”的驚險一躍。
四川經濟下半場策略
洞見產業先機,傳遞智庫思想
展望 2025 年下半年,在現有重大項目與強力政策的支撐下,四川以高技術制造業為主導的增長勢頭有望延續,為實現全年5.5% 以上的 GDP 增長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面對未來,四川經濟工作的重心,需從慶祝上半場的 “沖刺速度”,轉向考驗耐力與智慧的 “下半場”,聚焦化解深層結構性矛盾,完成從 “高速增長” 到 “高質量發展”的跨越。
產業政策上,要 “深挖護城河”。在全國各地競相發力新質生產力的背景下,任何單純的規模優勢都將是短暫且脆弱的。真正的壁壘,源于難以被模仿和超越的技術代差。因此,四川的產業戰略需從橫向規模擴張,轉向縱向價值鏈深耕,建議啟動 “產業護城河” 深化工程,集中資源支持動力電池下一代技術、航空航天新材料,以及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工業應用,其最終目標不再是生產線上 “量” 的增加,而是贏取標準、專利與核心技術的 “話語權”。
投資策略上,要 “戰略性分流”。正視房地產行業的結構性調整,建議政策重心從 “救市” 果斷轉向 “風險管控” 和 “存量更新”,在全力推進 “保交樓” 守住社會穩定底線的同時,將寶貴的金融與財政資源,通過擴大產業引導基金、強化對民營中小企業的定向信貸等方式,加倍引導至實體經濟,特別是向民營經濟注入 “源頭活水”,為新舊動能轉換掃清障礙。
消費政策上,要 “培育新習慣”。補貼只能創造短暫的消費刺激,自我強化的生態系統才能形成持續的內生需求。建議消費政策的著力點從一次性現金補貼,全面轉向對新型消費生態的戰略性培育。大力發展與四川自身產業優勢深度綁定的三大新興消費領域:充分利用沃飛長空等本土龍頭企業的技術優勢,拓展 “低空 + 文旅”;依托成都充滿活力的游戲、動漫產業基礎,做強 “數字 + 文創”;發揮清潔能源大省的獨特優勢,引領 “綠色 + 生活”。
通過實現產業、投資與消費的同頻共振,四川將不僅鞏固經濟增長的韌性,更將開創以結構優化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全新路徑。
聯系電話:028-6525812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