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全面進入“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每年7月的下半月和8月的上半月,是我國主汛期的最重要階段。在此期間,北方降雨最集中、強度最大,極端暴雨發生概率較大,臺風也進入活躍期,全國防汛防臺風任務繁重艱巨。
水利部信息中心主任付靜介紹,根據綜合分析研判,今年“七下八上”期間,我國區域性階段性旱澇明顯,北方洪澇偏重,局地極端暴雨洪水頻發重發。黃河中游,海河流域大清河、永定河、北三河以及松遼流域遼河、渾太河和松花江吉林段等可能發生較大洪水,長江中下游、江淮、新疆中北部等地可能出現階段性干旱。
進一步落實水旱災害防御工作體系,是平穩度汛的重要一環。
“我們將從責任落實、決策支持、調度指揮3方面持續發力,加快完善水旱災害防御工作體系。”水利部副部長王寶恩說,水利部會同相關部門,向社會公布2025年全國防汛抗旱責任人及大江大河、大型及防洪重點中型水庫、主要蓄滯洪區、重點防洪城市等2792名防汛責任人名單,接受社會監督。
決策支持與調度指揮方面,全國已有23個省份成立了水旱災害防御中心,水利部每日滾動會商研判,發出“一省一單”靶向預警,特別是今年加強了可能影響城鎮的中小河流洪水預警,有針對性指導地方強化防御措施。
“從工作實踐來看,當前,預報精準度有待提升、落實流動人員轉移避險措施仍需加強等問題還需進一步解決。”王寶恩表示,下一步,將進一步完善機制,細化措施,持續提升水旱災害風險管控水平。
進入“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發生山洪災害的風險增大。水利部水旱災害防御司司長姚文廣認為,要強化監測預報預警,提升短臨預報精準度、延長預見期,指導地方差異化、精準化動態調整預警閾值,更加精準、更加清晰地落實臨災措施。針對外來務工、旅游等流動人員,要加快應用基于LBS(位置)的無固定對象預警和智能語音“呼叫”技術,擴大預警覆蓋面、提高預警“叫應”效率。
今年以來,涉河施工人員、野外作業人員因災傷亡情況高發。姚文廣說,接下來將督促指導地方政府加強對臨河施工、地質勘探及林業采伐等野外作業登記備案管理,明確屬地相關部門與工地營地防汛責任人之間監測預警信息傳遞方式,確保有叫必應、有應必答。對施工工地、農家樂、景區、礦場、林場、養殖場等一些重點區域也要強化動態管理,落實分級分類管理措施。
堤防是防洪工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確保“重要堤防不決口”也是汛期重要防御目標之一。截至2024年底,全國共有1級至5級堤防31.8萬公里,其中1級至3級重要堤防7.7萬公里。
水庫是防汛抗旱的“利器”,確保水庫安全度汛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大局穩定。據了解,2025年,水利部門安排包括大、中型水庫在內的2177座水庫除險加固,并對遭遇特大洪水、強烈地震或者出現影響安全異常現象的水庫,迅速組織專門安全鑒定。水利部運行管理司司長張文潔表示,主汛期,病險水庫原則上一律空庫運行。同時,將指導各地加密監測頻次,強化分析預警,及時掌握大壩安全性態。
洪水來勢洶洶,旱情亦不容小覷。當前,全國旱區主要分布在甘肅、內蒙古、湖北等省(區)。姚文廣說,要進一步研究我國干旱發生發展規律,強化抗旱預報、預警、預演、預案措施,提前做好抗大旱的各項準備。比如,長江中下游和江淮地區,主要是長江流域以三峽為龍頭的上游干支流水庫群、洞庭湖鄱陽湖水系水庫群和淮河流域昭平臺、白龜山、出山店等骨干水庫,在確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統籌抓好蓄水保水。同時,將指導相關省區滾動摸排因旱飲水困難情況,根據飲水困難人口分布、水源情況和供水工程規模類別等,科學制定供水保障方案,分類精準施策,確保群眾飲水安全。(經濟日報記者 吉蕾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