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內的咖啡廳很受歡迎。
圖/@山東省博物館
破解文創食品知識產權保護困局,需構建“法律規制-技術防御-商業創新”三位一體的立體防護網絡,以此形成保護與創新協同發展的正向循環。
近年來,“國潮”崛起,催生出眾多文創產品,其中文創食品以迅猛之勢重塑著傳統食品產業格局。從故宮博物院的“千里江山”月餅禮盒、敦煌研究院的“九色鹿”巧克力,到武漢黃鶴樓的“仙氣”冰淇淋、天津海河的中藥養生奶茶,再到三星堆博物館的青銅面具蛋糕、蘇州博物館的“文徵明手植紫藤”雪糕,這些文創食品將文化內涵與商業價值深度融合,不僅創造了銷售熱潮,更成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興載體。
然而,繁榮背后暗藏隱憂。當印著青花瓷紋樣的曲奇餅干遭遇仿品低價傾銷,當黃鶴樓造型的“仙氣”冰淇淋被競爭對手惡意侵權,當采用非遺技藝制作的茶點被機械化批量復制,文創食品行業面臨的知識產權問題日益凸顯。如何在激發創意活力的同時,筑牢知識產權保護屏障,已成為文創食品行業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
從味覺消費到文化體驗
文創食品的崛起絕非偶然,其本質是文化價值、商業價值與技術創新的三重共振。在技術創新的驅動下,將文化價值承載在文創食品上,能夠更有利地體現其商業價值。
近年來,我國文創產品市場規模穩步擴大,市場需求旺盛。艾媒咨詢發布的《中國文創產品行業發展狀況與消費行為調查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消費者對文創產品的偏愛類型中,食品飲料類文創產品是消費者最喜愛的文創產品類型,占比達到33.57%。這一現象的背后,折射出大眾消費需求的深層變革。
食品飲料類文創產品是消費者最喜愛的文創產品類型。
文化符號的現代轉譯。傳統食品工業的“色香味形”標準正被賦予文化解碼功能。除了追求食品本身的口味與營養,對食品的感官體驗與精神追求,已成為當下文創食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國家博物館推出的“考古巧克力盲盒”,將考古工具與巧克力模具相結合,讓消費者在品嘗美食的過程中,也能體驗“文物挖掘”的樂趣。杭州某老字號將《富春山居圖》的筆墨意境融入龍井茶酥的制作,通過3D打印技術,讓消費者實現“一口咬下山水畫卷”的感官體驗。這種從物質消費到精神體驗的躍遷,大幅提升了產品的溢價空間。
技術賦能的場景革命。技術創新為文創美食帶來強力賦能:AR技術讓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推出的太陽神鳥餅干在手機鏡頭下“復活”;區塊鏈溯源系統為每一塊黃山燒餅標注非遺傳承人的制作影像;分子料理技術則將《紅樓夢》中的經典名菜茄鲞,復刻成兼具傳統韻味與現代科技感的分子膠囊。數字技術的深度介入,構建起虛實交融的沉浸式文化消費新場景。
舌尖上的“文物” 圖/@中國國家博物館
情感共鳴的價值錨定。文化價值帶來消費者的情感共鳴。蘇州博物館推出的“秘色瓷蓮花碗”慕斯蛋糕,因契合文物愛好者對其“鎮館之寶”的情感投射,上市首日即售出2.3萬份;陜西歷史博物館推出的“鎏金銅蠶”文創面條,因呼應“絲綢之路”的歷史記憶,成為文旅伴手禮首選。這種由文化認同帶來的情感溢價,降低了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度。
文創食品知識產權保護的困境
當文創食品行業步入高速發展階段,知識產權保護相關法律法規亟待完善。法律界定存在“模糊地帶”、產業鏈存在“漏洞傳導”效應、維權成本過高等,形成了權利人的“不可承受之重”。
文創食品在申請知識產權保護時面臨多重困境:認定前,大量仿制、抄襲現象頻發;認定后,又常遭遇惡意侵權糾紛與漫長的維權拉鋸戰。
比如,存在著作權認定難題:重慶某企業設計的火鍋底料“山水太極”造型,因被認定為“實用藝術品與食品功能不可分離”,未能獲得著作權保護,這反映出文創食品在著作權保護邊界認定上的模糊性。又如,存在專利保護周期悖論:食品行業新品迭代周期短,平均僅90天,遠低于外觀設計專利的平均審查周期,這易導致文創食品尚未獲得授權,市場上便已出現其仿制品。再如,存在商標分類局限:某老字號在29類(食品)注冊的“杏花樓”商標,遭競爭者通過35類(廣告銷售)進行侵權使用,致使老字號企業陷入長達兩年的法律紛爭……
文創雪糕 圖/@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
在文創食品產業鏈中,從創意到消費的各個環節,都存在著侵權風險。在設計時,創意易出現泄露:廣東某設計公司為博物館開發的“南越王玉佩”巧克力模具,因代工廠泄密導致創意被剽竊,直接經濟損失超600萬元;在生產環節,易被仿制:江西某企業仿冒“敦煌飛天”餅干模具,使用劣質材料致使產品合格率不足60%,引發消費者對正品的信任危機;進入市場后,銷售渠道混雜:電商平臺監測數據顯示,某網紅文創雪糕的仿品數量達正品的4倍,售價僅為正品的三分之一,形成“劣幣驅逐良幣”效應。
同時,維權成本遠超企業預期,也造成文創食品領域維權難的現象。例如,成都某企業維權成本核算數據顯示:取證成本占總維權費用的50%,涵蓋購買仿品、公證存證等;訴訟周期平均達14個月,期間仿品已搶占60%的市場份額,即便勝訴,賠償金額僅能覆蓋實際損失的23%,造成了“維權即虧損”的惡性循環。
構建“三位一體”的保護體系
破解文創食品知識產權保護困局,需構建“法律規制-技術防御-商業創新”三位一體的立體防護網絡,以此形成保護與創新協同發展的正向循環。
其一,健全法律法規體系。文創食品作為新興業態,其快速發展要求相應保護制度與時俱進。針對文創食品的獨特屬性,可以設立專項保護類別。可參考歐盟地理標志保護制度,建立包含外觀設計、制作工藝、文化內涵在內的復合型保護標準。以法國對“馬卡龍”的保護為例,其通過對產品外形、配方、制作流程實施全方位規范,形成了成熟的保護模式,值得借鑒。
提升知識產權審查效能。應進一步壓縮知識產權審查與公開周期,落實審查期限補償機制,完善快速審查與臨時保護制度。例如,借鑒上海知識產權法院試點的“文創產品48小時證據保全令”,探索將外觀設計專利審查周期壓縮至合理區間,并建立審查期間的臨時保護措施,為文創企業提供及時的權益保障。
同時,嚴格實施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懲罰性賠償通過加大故意侵權者的違法成本,能夠有效遏制侵權行為,發揮強有力的警示作用,為文創食品行業健康發展筑牢法治屏障。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侵害知識產權民事案件適用懲罰性賠償的解釋》,對惡意侵權行為可處以3-5倍懲罰性賠償。例如,在某奶茶品牌維權案件中,法院作出500萬元的懲罰性賠償判決,有力震懾了侵權主體。
安徽省博物院推出可以喝的“墨水”。圖/郭麗
其二,以技術創新筑牢保護防線。例如,區塊鏈存證系統是一種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數據存儲與驗證的解決方案。憑借區塊鏈技術,能夠保障數據具備防篡改性、可追溯性和可信性,從而為司法、金融、版權等領域提供可靠的電子證據支撐。廣東某企業就運用“區塊鏈+時間戳”技術,將產品設計圖、生產流程等數據實時上傳至區塊鏈,使確權時間從3個月縮短至7天,存證成本降低82%。
又如,智能監測預警平臺通過實時監測、分析知識產權數據,能夠及時發現潛在的知識產權風險,預警侵權行為,并為權利人提供快速響應與維權支持。阿里巴巴知識產權保護平臺應用的AI圖像識別系統,便可實現對2000萬種商品的實時監測,其將某博物館文創食品侵權商品的下架響應時間縮短至8分鐘。
物理防偽技術是通過物理手段在商品或其包裝上施加特殊標記或裝置,從而實現防偽功能的技術。物理防偽技術創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僅是文創食品知識產權保護的首道屏障,更是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推動市場有序發展的關鍵要素。以西安某企業研發的“微縮雕刻”技術為例,該技術可在月餅表面印制肉眼不可見的文物編碼,需借助特定光波設備才能識別,這使得仿制成本大幅提升。
其三,商業模式的生態重構。IP授權是指知識產權的許可使用或轉讓,通過這一過程實現IP變現。獲得授權的主體可以基于知識產權對作品內容進行衍生品的創作,賦予產品獨特的文化符號與情感價值。
優化IP授權體系可探索新型授權模式,這在故宮文創的發展上可以體現出來。2008年,故宮成立文化創意中心,到了2017年,故宮文創產品已經突破1萬種,產品收益達15億元。故宮文創采用的“分級授權”模式頗值得借鑒:一級授權,將核心文物元素應用于高端禮品開發;二級授權,利用衍生圖案設計大眾快消品;三級授權,以文化符號開展聯名營銷。這種創新探索不僅使得故宮IP年收益不斷增長,還推動了年侵權率持續下降,成效顯著。
積極推動知識產權鏈、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充分發揮知識產權在創新鏈中的權益紐帶與信息鏈接功能,強化其在產業鏈中的強鏈增效作用,將為文創食品行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服務支撐。例如,河南某非遺工坊與食品企業建立“創意入股”合作模式,即設計師以作品著作權占股15%,代工廠以生產工藝占股10%,雙方形成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創新共同體。
同時,還可提高消費者在社會共治中的參與積極性,提升社會治理效能。例如,重慶某品牌推出“鑒偽獎勵計劃”,消費者上傳仿品信息可獲積分兌換文創禮品。該計劃實施3個月內,共收集有效線索1.2萬條,輔助查處侵權商戶37家。
( 04 )
全球視野下的保護經驗鏡鑒
放眼全球,各國在發展文創食品行業的進程中,普遍面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隱憂。為此,各國基于構建知識產權保護屏障、推動文創食品行業發展的雙重目標,積極展開探索實踐。國際經驗表明,文創食品的知識產權保護需要實現文化政策與商業邏輯的深度融合。
日本通過強化地域保護手段,依據《特定農林水產品等名稱保護法》(即地理標志法),建立了相關農林水產品的地理標志保護制度,對“京都和果子”“沖繩黑糖”等產品實施原產地保護,明確規定生產企業須采用傳統工藝,并禁止外地仿制品使用特定文化符號。
意大利通過優化認證獎懲制度,推行“美食文化遺產”認證體系,對帕爾馬火腿、摩德納香醋等傳統食品進行“活態文化遺產”認證,為制作工藝傳承人提供專項補貼,并將仿冒行為納入刑事追責范疇。意大利的美食文化還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認可,其地中海飲食、那不勒斯披薩制作技藝等入選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帕爾馬(Parma)、阿爾巴(Alba)和貝加莫(Bergamo)都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食領域的“創意城市”。
美國則致力于探索優化授權體系。以迪士尼版權運營模式為例,其在將米老鼠形象與食品結合的過程中,通過動態調整版權策略(延長版權期限)、實施分級授權管理(區分高端定制與大眾消費品)、開展衍生品矩陣開發(推動食品與影視、主題樂園聯動),構建起版權運營的護城河。
在數字經濟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文創食品的知識產權保護應著眼于以下三個維度:
文化價值的深度挖掘。中國美食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不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和情感的載體。建立“中華美食文化基因庫”,對傳統飲食文化符號進行系統性梳理與數字化存檔,能夠為創新提供源頭活水。例如,浙江大學研發的“宋宴數字復原系統”,已解碼200余道古代食譜,讓宋代飲食文化IP價值在現代重現。
“文博熱”帶動“文創熱”。圖/郭麗
技術倫理的邊界厘定。技術創新為文創食品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然而,強化技術倫理在技術創新進程中的規范性、明確其邊界同樣不容忽視。當AI設計、元宇宙等新技術深度介入文創食品創作時,亟需構建“人類創意主導+技術輔助”的權屬認定規則,以此防范算法生成物可能引發的權利歸屬爭議。
國際規則的主動參與。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需要高水平自立自強,還需要高水平對外開放。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是集聚全球技術、人才、數據等先進優質生產要素的重要前提。在《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框架下推動建立“亞洲飲食文化遺產保護聯盟”,將中國文創食品的知識產權標準轉化為區域共識,有助于“國潮”食品走向世界。
當故宮雪糕成為年輕人手中的文化信物,當中藥奶茶成為時尚潮人口中的文化標識,當敦煌餅干變身國際交流的文化名片……我們看到的不僅是舌尖上的產業革新,更是一個民族創新能力的生動詮釋,是中華文明深厚文化底蘊的體現。
荊楚糕餅 圖/@湖北省博物館
唯有構建起嚴密的知識產權保護網,讓創新者的智慧結晶免遭竊取,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生活中煥發新生,方能使文創食品真正成為傳承文明火種、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這既是對創新者的莊嚴承諾,更是對文明傳承的深遠責任。
(文章來源:《創意世界》2025年7月號)
【點擊下方小程序購買本期雜志】
編校:苑寶平;審讀:郭麗
/ / / / /
/ / / / /
/ /
/ / / / /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