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元二十八年(1291),郭守敬提出利用昌平白浮泉水以濟漕運的建議,第二年批準開工。郭守敬再次被任命為都水監,任通惠河的設計、施工總指揮,主持修建白浮甕山河引水工程。忽必烈命令,仿效漢武帝瓠子河決口工程,命令丞相以下的官員都要拿著畚箕和鐵鍬帶頭勞作,參加通惠河開鑿的共有兩萬多人。因工程浩大,“通惠河道所都事”全權由“咸待公(郭守敬)指授而后行事”。
引玉泉之水入城是郭守敬為京城水利所建第一功
郭守敬字若思,順德邢臺(今河北邢臺)人,是我國元代著名的科學家,在水利、數學、天文歷法、儀器制造等方面都有杰出成就。
郭守敬出身書香世家,祖父郭榮是金元之際一位頗有名望的學者。郭守敬幼承祖父郭榮家學,精通五經,熟知天文,擅長水利技術。后師從同鄉劉秉忠。
劉秉忠是元代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精通經學和天文學,還主持了元大都和陪都上都的營建,郭守敬在他那兒學到了很多知識。劉秉忠被忽必烈召回京城,把郭守敬介紹給同窗張文謙。
據當時人的總結,郭守敬的學問“不可及者有三:一曰水利之學,二曰歷數之學,三曰儀象制造之學”。不過在郭守敬的三“不可及”之中,他最早賴以成名的是水利之學。21歲時,他就規劃設計了家鄉邢臺的一項河道疏浚工程,使漫漶的水澤各歸故道。在他的指點之下挖出已被埋沒了近三十年的石橋遺物,讓他博得“習知水利”之譽。著名文學家元好問曾專門為此寫了一篇《邢州新石橋記》,文中的郭生指的就是年輕的郭守敬。
1260年,忽必烈即位,張文謙升任中書左丞,郭守敬跟著張文謙到各處勘測地形,籌劃水利方案,做了不少實際工作。中統三年(1262),由張文謙推薦,31歲的郭守敬在開平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召見。他“面陳水利六事”,第一條,就建議引用玉泉山水以通燕京到通州的漕運河道:“中都舊漕河,東至通州,灌以玉泉水,引入行舟,歲可省做車錢六萬緡。”可以說引玉泉之水入城是郭守敬為京城水利所建的第一功,從元代到解放初期,玉泉之水一直是北京城市用水的主要來源。
元世祖對郭守敬的六條建議大為贊揚,嘆曰:“任事者如此,人不為素餐矣。”當下就任命他為“提舉諸路河渠”,掌管各地河渠的整修和管理工作,第二年又升他為“銀符副河渠使”。1264年,郭守敬在張文謙的支持下,奉命修浚西夏境內的唐來、漢延等古渠,更立閘堰,使當地的農田得到灌溉,受到西夏百姓的愛戴。當地百姓曾在渠頭上為他建立生祠,并立碑記錄此事。
次年,郭守敬升任都水少監。為了解決通州至燕京漕運和修建大都城建材的需要,開始利用所有資源修建運河,打通漕運,開鑿金口河運西山木石,特別是通過對隋唐大運河截彎取直的規劃設計,初步奠定了元代迄今京杭大運河的走向和格局。他還設計并親自主持了通惠河的修建,使漕糧可以直運京城,成為中國水利工程史上的杰作之一。
△黑龍潭龍王廟
郭守敬兩任都水監
1276年,元軍攻下了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同年,元世祖忽必烈遷都中都城,并采納劉秉忠生前建議,修訂舊歷,在全國疆域內統一新歷法。詔令張文謙等主持成立新的治歷機構太史局,太史局由王恂負責,郭守敬輔助。
為了編歷,郭守敬簡化了中國傳統的觀測儀器渾儀,創造了聞名世界的簡儀、仰儀等優秀的天文儀表,其名載于齊履謙所撰《知太史院事郭公行狀》中,分別為簡儀、高表、候極儀、渾天象、玲瓏儀、仰儀、立運儀、證理儀、景符、窺幾、日月食儀以及星晷定時儀等十二種。至元二十三年(1286),郭守敬升任太史令。
為紀念郭守敬在天文歷法上所取得的成就,上世紀70年代,國際天文學會將月球背面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郭守敬環形山”,而且,經國際小行星組織批準,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發現的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郭守敬星”。
1291年,元朝重新成立了都水監,正式啟動開通通州到大都的運河工程,郭守敬再次主管都水監。他在白浮泉下游修建堤堰,一方面攔蓄泉水,形成小蓄水池,保持水位高程;另一方面用來隔擋東沙河水的沖刷,這便是明朝人所說的白浮堰。
當時,因“神山、白浮皆在(昌平)州之東南,地勢西高東下”,如直接南下引向大都,中有河谷低下的沙河、清河兩條大河,難以逾越;如向西行,有高峻西山擋道。面對這種復雜的地形條件,郭守敬在水利工程中,首先提出了以海平面為零點的海拔標準概念,比德國數學家高斯要早560年。經過實地測量,他得出了白浮泉地勢雖低于西山,但要高于西山山麓地帶。
按照郭守敬的設計方案:“自昌平縣白浮村開導神山泉,西南轉,循山麓,與一畝泉、榆河、玉泉諸水合,自西水門入都,經積水潭為停淵?!奔囱咔刹綎|南10余里的神山(今稱龍山)下的白浮泉為起點,先反向把泉水引向西山,大體沿50米等高線的山麓折而南下,宛如在山腳下劃出一道漂亮的弧線,避開了高山河谷。沿途又攔截沙河、清河上游的水源,匯聚孟村一畝泉、榆河溫湯龍泉等10余條山溪和泉水,修建清水口12處,使水量大增?!对唤y志》載,“上自昌平白浮村之神山泉,下流有王家山泉、昌平西虎眼泉、孟村一畝泉、西來馬眼泉、侯家莊石河泉、灌石村南泉、榆河溫泉、龍泉、冷水泉和玉泉。”最后截取玉泉山之泉水,向東南注入甕山泊(今昆明湖)。這些泉水引用到1368年元朝滅亡,通惠河停止漕運。
白浮甕山河共長約32公里,地形高差僅7米余,若沒有精準的測量技術幾乎無法實現渠水通暢,這堪稱北京水利史上的驚世杰作。當時人們還沒有海拔概念,感嘆曰:“守敬乃能引之而西,是不可曉。”如今,現代水利工程京密引水渠自白浮村至昆明湖這一段的線路,大體走向也基本與元代故道一致,足證郭守敬對地形勘測之精確。
1292年,白浮堰引水工程建成,這是北京城市發展史上引用西北泉水規模最大的一次。郭守敬對白浮泉的利用,不僅解決了京師漕運問題,而且“為大都城開辟了前所未有的新水源”,對當時元大都的城市生活、景觀用水都具有相當重大的意義。
古今鏈接·白浮甕山河所過地區文物古跡眾多
今天,人們在白浮甕山河所過地區依然能看到眾多文物古跡。除白浮泉遺址所在的都龍王廟和九龍池外,還有黑龍潭龍王廟、玉泉山龍神祠、昆明湖“廣潤靈雨祠”等。
黑龍潭龍王廟在海淀區溫泉鎮溫泉路15號,是明清兩朝皇帝祈雨之地。2013年3月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傳黑龍潭龍王廟所在的畫眉山“產石黑色,浮質而膩理,入金宮為眉石”,金代曾采石為宮女畫眉,所以石稱黛石,山稱畫眉山?!都t樓夢》中,寶玉給初見面的林黛玉取名“顰顰”,并說“西山有石名黛,可代畫眉之墨”,即此。畫眉山腰有一圓潭,徑10余米,水從山峽石隙中流入潭內,溢瀉山下田野。傳說有黑龍潛藏水底,天旱之年潭水不涸,故名黑龍潭。
《帝京景物略》載,“黑龍潭在金山口北,依崗有龍王廟,碧殿丹垣。廊前為潭,土人云有黑龍潛其中,故名黑龍潭?!泵鞒苫昱d建龍王廟,清康熙二十年重建。乾隆三年(1738)封龍神為昭靈沛澤龍王之神。據載,明萬歷及清康熙、乾隆等帝王,都曾來此祈雨、觀潭,并在廟外修建行宮。廟內現存明清及民國重修碑、御制碑及祈雨靈應碑等多塊。黑龍潭及龍王廟坐西向東,依山勢而建,北為黑龍潭,南為龍王廟。全部建筑均為歇山頂,并覆以黃琉璃瓦。
民間傳說,遇到干旱年景,唯有黑龍潭的流水終年不斷。明清兩代,黑龍潭祈雨活動規模很大,規格很高。首先要由欽天監選擇日期,擬出王公大臣參加者名單和祈雨規模,由禮部奏請皇帝批準,再由翰林院撰寫祝文。為表示虔誠,皇帝不乘輦,不設鹵薄,躬親祝帛。據說,乾隆皇帝88歲高齡時還親臨此廟向龍王爺叩頭,以示尊重。為此,乾隆皇帝還將此廟的綠瓦換為只有皇家才能使用的黃瓦。
頤和園昆明湖南湖島上,有廣潤靈雨祠,山門上“廣潤靈雨祠”五字為嘉慶皇帝御筆親題。該祠前身為明代西湖東堤龍神祠。1750年,乾隆皇帝建清漪園時擴展西湖,將甕山(萬壽山)南面,“西堤”以東的稻田、黑龍潭等辟為新湖區,形成“昆明湖”。原來“西堤”上的龍王廟一帶成為湖心島,即今南湖島;龍王廟以東的一段“西堤”基址上建起了十七孔橋;南面一段改造成昆明湖的東堤。重新修葺的龍王廟,因唐玄宗曾詔封西海為廣潤王,便將其改名“廣潤祠”,“香供著照靜明園等處之例辦理”,與皇家園林融為一體。乾隆皇帝多次到廣潤祠拈香祈雨或謝雨。
1812年,嘉慶帝親赴廣潤祠拈香,祈雨有應,特頒布上諭:“昆明湖廣潤靈雨祠……于原封安佑普濟神號下,敬增沛澤廣生四字,并著禮部查照黑龍潭、玉泉山兩處龍神祠祀典一體春秋致祭,以昭靈貺,欽此。”昆明湖龍神祠同黑龍潭、玉泉山龍神祠一樣,進入國家祀典。
文圖/王越
編輯/胡克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