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孫家溝村一角 韓笑 攝
晨曦初露,黃土高原的溝壑間泛起微光。臨縣孫家溝村的明清古院落里,青磚黛瓦熠熠生輝。83歲的王乃祥老人正拄著拐杖,慢慢走向中央軍委三局舊址,拐杖叩擊石板路的聲響,與八十年前的電波聲仿佛在此刻共振。
這座集“中國傳統(tǒng)村落”“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于一身的古村,正用紅色基因打底、以文明新風作墨,在1.68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書寫著“全國文明村”的創(chuàng)建答卷。
網(wǎng)格里飄揚黨旗紅
文明創(chuàng)建有“引擎”
“黨員就是要亮身份、擔責任,讓群眾看到黨旗就有主心骨。”這是孫家溝村黨支部書記王建龍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在孫家溝村,黨建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看得見的行動——“1+4+N”工作體系像一張細密的網(wǎng),把文明創(chuàng)建的責任落到了每個角落。1個黨支部統(tǒng)領(lǐng)全局,4個黨小組分片包聯(lián),6個黨員責任區(qū)各有專攻。2023年,42次“紅色院落清掃”“老黨員幫扶”等志愿活動,讓黨員的身影活躍在古村的每一條巷道。
文明創(chuàng)建光靠黨員不夠,得讓全村人都動起來。孫家溝村的“破題之法”,是那間熱鬧非凡的“積分超市”。超市里,牙膏、洗衣粉、電風扇等物品擺得滿滿當當,村民們拿著積分卡來兌換,小到一塊肥皂,大到一臺微波爐,都成了“文明的戰(zhàn)利品”。
68歲的張奴順老人是積分超市的“常客”。他不僅自己堅持清掃村口的公共區(qū)域,還帶動鄰居一起參與,半年下來攢了不少積分。不久前,張奴順用積分兌換了一臺微波爐。“這不是普通的微波爐,是村里給咱的‘文明獎狀’。”老人的話傳開后,村民們參與文明創(chuàng)建的勁頭更足了。
如今,積分超市累計兌換5000余分,墻上的“積分排行榜”每月更新,成了村民茶余飯后最關(guān)注的“熱點新聞”“比學趕超”的文明新風,正在一張張積分卡中悄然生長。
紅色古韻融新篇
文明根基扎深土
走進中央軍委三局舊址,時光仿佛在這里凝固。斑駁的發(fā)報機、泛黃的電報稿、珍貴的歷史照片,無聲地訴說著那段烽火歲月。這里是孫家溝村的“精神地標”,也是紅色基因傳承的“主陣地”。
為了讓紅色記憶不再塵封,村里投資300萬元修復舊址,從清理坍塌的窯頂?shù)叫扪a開裂的土墻,每一處修繕都力求還原歷史原貌。
如今,“紅色電波紀念館”成了熱門打卡地,年接待研學團隊56批、1.2萬人次。紀錄片《山溝里的電波》在網(wǎng)絡上點擊量突破10萬+,不少網(wǎng)友留言:“沒想到黃土高坡里藏著這么動人的革命故事。”
83歲的老黨員王乃祥是紀念館的“活化石”。“當年紅軍戰(zhàn)士就在這土窯里發(fā)報,餓了啃樹皮,冷了裹草席,硬是把情報送了出去。”講到動情處,老人聲音哽咽,臺下的孩子們眼里泛起淚光。
為了讓紅色傳承后繼有人,村里開展“小小紅色講解員”選拔活動,12名小學生穿上軍裝、拿起話筒,用稚嫩的童聲傳遞紅色力量。五年級學生李雨桐就是其中一員,她認真排練每一個講解詞,還跟著孫有根老人學唱當年的革命歌謠:“我要把爺爺們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讓紅色基因在我們心里生根發(fā)芽。”
孫家溝村的文明密碼,不僅藏在紅色記憶里,更寫在明清古院落的青磚黛瓦中。18處古院落是村里的“寶貝疙瘩”,如何讓這些老建筑既留住古韻,又適應現(xiàn)代生活?村里給出的答案是“修舊如舊”——投資1200萬元進行修繕,保留土炕、廈檐、木雕等傳統(tǒng)元素,同時引入地暖、衛(wèi)浴等現(xiàn)代設施。
“將軍院”里,游客可以躺在土炕上聽故事;“秀才院”中,古色古香的木雕窗欞下,擺著現(xiàn)代茶具,游客們一邊品茶,一邊欣賞墻上的書畫作品。23院精品民宿各具特色,2023年接待游客2.8萬人次,不少人來了就不想走。“在這里既能體驗老祖宗的生活,又不耽誤用手機上網(wǎng),這種感覺太奇妙了。”來自太原的游客王先生說。
藝術(shù)賦能添活力
文明成果惠民生
孫家溝村的文化魅力,在藝術(shù)賦能中煥發(fā)新生。謝永增藝術(shù)館里,一幅幅畫作描繪著古村風貌與黃河文明;五屆“黃河文明”書畫展吸引全國200余位藝術(shù)家參展,千余幅作品讓古村成了“藝術(shù)殿堂”。更讓人驚喜的是,村民們把傳統(tǒng)文化變成了“致富經(jīng)”——“電波剪紙”“紅色書簽”等20余種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年銷售額達80萬元。孫愛蘭的剪紙作品《電波傳情》成了“爆款”,她拿著作品驕傲地說:“老祖宗傳下來的手藝,如今能掙大錢,還能讓更多人知道咱孫家溝的故事,這是多大的榮耀!”
文明新風,還在產(chǎn)業(yè)發(fā)展中惠及民生。散養(yǎng)烏雞年產(chǎn)蛋50萬枚,“電波牌”土雞蛋成為游客必購品。“雞生蛋、蛋生錢,日子越過越甜,這都是文明創(chuàng)建給咱帶來的好光景!”村民薛飛龍看著自家500只烏雞,臉上滿是自豪。老陳醋作坊里傳統(tǒng)工藝代代相傳,年產(chǎn)200噸的陳醋香飄省內(nèi)外,是村里響當當?shù)奈拿髅?扇菁{200人的培訓中心里,每年5000人次的團建活動熱鬧非凡,成了傳播文明新風的重要場所。“紅色研學+民宿體驗”的特色業(yè)態(tài),讓游客在這里住得舒心、學得深入、玩得盡興,不僅帶動了經(jīng)濟發(fā)展,更讓文明的理念隨著游客的腳步傳播得更遠。
當古村文化在筆墨與手藝中煥發(fā)光彩,當特色產(chǎn)業(yè)在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筑牢根基,文明不僅成為了看得見的風景,更化作了暖民心的實惠。
這里的每一幅畫、每一件文創(chuàng),每一枚雞蛋、每一滴陳醋,都在訴說著文化傳承的溫度與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力度,讓文明成果真正扎根鄉(xiāng)土、惠及百姓。
新風正氣撲面來
文明花開滿山村
“紅白宴席不超300元一桌,彩禮不超過3萬元”——這是孫家溝村《村規(guī)民約“十不準”》里的“硬杠杠”。王玉成是村里的“紅白事總管”,胸前總掛著個小本子,上面記著最新的規(guī)定。有戶村民嫁女兒,原本想辦10桌婚宴,還計劃收5萬元彩禮,被王玉成找上門:“咱村的規(guī)矩不能破,宴席夠吃就行,彩禮少收點,讓孩子們輕裝上陣過日子,這才是真為他們好。”最終,這戶人家按規(guī)定辦事,婚宴辦得簡樸又熱鬧,成了村里的“文明樣板”。
村規(guī)民約的約束力,不只體現(xiàn)在紅白事上。過去,村里偶爾有鄰里糾紛,如今大家都自覺按規(guī)矩辦事;以前,巷道里堆著雜物,現(xiàn)在各家各戶主動清掃,連孩子們都知道“不能亂倒垃圾”。五年來,村里實現(xiàn)“零上訪”,靠的就是這一條條看得見、摸得著的“文明約定”。
“規(guī)矩定下來,大家都照著做,村里的矛盾少了,人心也齊了。”王玉成說,現(xiàn)在村民們比的不是排場,而是誰更守規(guī)矩、誰更文明。
在孫家溝村,文明不僅有“硬杠杠”,還有“風向標”。連續(xù)五年開展的“星級文明戶”評選,讓15家示范戶成了村里的“明星”。村里的家風家訓館里,32個家族的傳統(tǒng)家訓、治家格言掛滿墻面,“耕讀傳家”“孝親敬老”“勤儉持家”等理念,像春雨一樣滋潤著孫家溝村村民的心靈。
王新奇家的“耕讀傳家”家訓格外引人注目,下面擺著兩張大學錄取通知書。“我爹常說,家里再窮,供孩子念書不能含糊。”王新奇擦拭著通知書,眼里滿是自豪,“現(xiàn)在村里風氣好,村委會還會給考上大學的孩子發(fā)獎勵,誰家孩子有出息,全村人都跟著高興。”在這樣的氛圍里,村里的孩子們學習勁頭十足,近年來走出了不少大學生。
傍晚的孫家溝村,路燈亮了起來,照亮了整潔的巷道。這是村里實施“亮綠凈”工程的成果——86盞路燈點亮古村夜晚,5000株苗木讓村莊綠化率達38%,污水處理站的建成和210戶衛(wèi)生廁所的改造,實現(xiàn)了“污水零直排”,曾經(jīng)的“污水溝”變成了村民散步的好去處。“現(xiàn)在村里比城里還干凈,空氣也好,住著舒心!”村民孫二牛笑著說。
這份舒心,正化作古村邁向未來的底氣。投資800萬元擴建紀念館、新增VR電報體驗,開發(fā)“沉浸式劇本殺”、建設智慧旅游“一碼通”,培育10戶文明示范民宿、推動“紅色文化+生態(tài)文明”深度融合……一項項規(guī)劃勾勒出清晰的發(fā)展藍圖,而這一切的底色,正是貫穿始終的紅色基因與文明新風。
文明創(chuàng)建的深耕細作,讓孫家溝村的紅色基因更鮮活、古村韻味更醇厚、鄰里情誼更濃厚。每一寸土地都浸潤著文明的氣息,每一張笑臉都洋溢著幸福的味道——這,便是孫家溝村交出的最生動的文明答卷。記者 韓笑
來源:呂梁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